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一路花香》備課的三次轉身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理想和思維決定人的一生……應給學生以啟蒙教育,教他們學會思考問題,然后用他們自己的創造思維去學習,終身去學習。學生思維力的培養與提升應該是教育的職責擔當,但是傳統的語文課和語文老師常常習慣于給學生以語感的體驗,長期以來以經驗性的感悟為主,而忽視了思維力的培養。語感和思維力的培養是齊頭并進的,語言離不開思維,同樣思維也離不開語言。筆者以《一路花香》(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課時中概括主要內容的環節為例,談談在三次備課中關于語文教育培養學生思維力的三次轉變。
  一、問題缺少思維價值,機械性地陳述
  《一路花香》是印度的一個寓言故事。寓言本身是以故事為主體的,所以寓言教學中的“言”理當“講”出來。在第一課時中,我設定的一個主要學習目標就是“學會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學會概括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思維力的過程。所以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1.這篇課文中還有一些生字詞,你能讀準嗎?指名讀,齊讀。
 ?。ê盟蓿┩旰脽o損 滿滿驕傲
 ?。ㄆ扑蓿┯袟l裂縫 半罐慚愧
 ?。ㄌ羲ぃ┏浞掷?澆灌欣賞
  2.用上這些詞語,結合故事的三個人物,你能給我們介紹下故事的主要內容嗎?
  這個環節設置的目的有二:第一,這是對生字詞的檢查,掃清閱讀障礙;第二,每行詞語各有特點,分別指向好水罐、破水罐和挑水工,為學生利用詞語概括文意做鋪墊。實際教學之后再反思這個環節:教師把概括主要內容的所有關鍵詞都精確地找了出來,并按順序歸類排列,學生的概括就成了一個簡單的連詞成句。顯然,語文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學生鸚鵡學舌或者機械重復,而是能夠讓學生本人去積極地思考。換言之,本應是一個不斷引導與求索的過程,不斷激勵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而這個環節的問題設置,卻弱化了學生思維的成分,讓思維變得直白而枯燥,毫無思考價值可言。
  二、啟發缺乏思維梯度,半機械地概括
  有效的課堂,理應是給學生積極思維的權利和空間,讓思維真正地發生,讓學生構建自主思維生長力。那應該如何在“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這個環節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力呢?我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為什么那些概括課文的關鍵詞語不讓學生自己找出來?其實,語文課堂的過度控制始于師者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對學生的不相信。的確,讓學生自己先“找關鍵詞”,再“概括主要內容”,這不僅是一個思維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還教給了學生“用關鍵詞概括主要內容”的學習方法和策略。當然,我們不能讓學生漫無目的地找,老師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可以給學生一個有效的引導。毋庸置疑,思維開始于問題,思維力缺失的課堂關鍵是沒有“好問題”。于是,我對這個環節作出以下更改:
  1.讀故事還要讀故事的情節,抓住一些關鍵詞語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清故事的脈絡。這兩只水罐除了樣子不一樣,還有哪些不一樣呢?請同學們拿起筆,快速地把課文再讀一遍,把你找到的詞語畫出來。
  學生交流,相機出示:
  完好無損 滿滿驕傲
  有條裂縫 半罐慚愧
  2.這兩個水罐之間發生了什么呢?你能根據這六個詞來說一說嗎?
  老師的問題給了學生“尋找關鍵詞”的線索,學生通過自己思考找到關于好水罐和破水罐不同之處的六個詞語,并且學會概括故事的前半部分。在這一過程中,充分展示了學生提取信息并概括故事主要內容的過程,學生收獲了概括的方法,獲得了語文能力的生長。
  但是,故事的后半部分應該利用什么方法去概括呢?“利用裂縫”“澆灌”“欣賞”這三個詞語之間沒有一條串聯的主線,所以找到與挑水工相關的這三個詞語是一個難點,學生難以達到我的設想。于是我對學生思維力的考驗就此止步,沒有更上一個臺階,并對這個環節的后半部分做出以下設計:
  3.同學們剛剛說的就是故事的前半部分,那故事后半部分是怎樣的,誰來說說?(自由概括)
  4.是的,挑水工利用破水罐的裂縫來澆灌路邊的鮮花,使我們欣賞到了這一路花香。(課件出示:利用裂縫澆灌欣賞)
  5.現在,你能不能把這個故事連起來說一說呢,先說給同桌聽一聽。
  在概括故事后半部分中,與挑水工相關的三個關鍵詞是我直接出示在課件中的,這依然是一個沒有思維挑戰,沒有思維空間的問題。在第二次教學嘗試中,我對學生思維力的培養只進行了一半。
  三、開展有效的思維,提升語文能力
  學生第一次接觸“找關鍵詞概括故事主要內容”這個方法,并在語文實踐中成功地概括了故事的前半部分。嘗試、失敗、再嘗試、引導……這就是一個思維挑戰、思維沖突的過程,也是語文能力形成的過程。老師教給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學生就要在語文實踐中運用起來。教是為了不教,這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如果在課堂中不能給學生一個勇敢嘗試的機會,又何來學以致用呢?通過語文課堂提升思維力也就無法實現了。所以在第三次備課中,我對概括故事后半段的設計又做出以下改變:
  1.同學們剛剛說的就是故事的前半部分,那故事后半部分是怎樣的?快速地默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誰來說一說?(學生自由說)
  說得真好。挑水工是怎么做的呢?你從文中找到哪些詞語?(學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詞語)
  2.你們找的都很正確,對于挑水工利用破水罐的裂縫來澆灌路邊的鮮花,使我們欣賞到了這一路花香。(PPT出示:利用裂縫澆灌,欣賞)
  這是由段概括成句,再由句提煉成詞的過程,和第一次的設計恰恰相反,在表達的過程中實現了思維正向逆向的交互,學生也在思維實踐中體驗到所獲得的學習方法的價值所在。培養學生思維力的前提是,老師必須大膽地為學生創設探究的條件,搭起探究的平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究學習。我也實現了我重新確立的教學目標:通讀課文,能夠學會提煉關鍵詞語,并用自己的話敘述課文的主要內容。接著,圍繞“找關鍵詞”這個中心點設計了“利用關鍵詞讓學生鑒賞人物形象”,通過有思維價值的問題“隨著故事的發展,破水罐的心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情感的細微變化,在朗讀中走進人物的內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語文課程要讓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語言和思維是分不開的,想要發展學生的語言,首先應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他們相互發展,相互促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457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