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讓我們的課堂“一路花香”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需要一種挑水工的智慧,正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而“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方法;“一路花香”
  大家都聽過寓言故事《一路花香》嗎?在這個故事中,兩個水罐比誰的本領大。其中,本來一只裂縫的水罐在一只沒有裂縫的水罐面前自感慚愧。但是,挑水工告訴它一件事,有裂縫的水罐竟然因為漏水,澆灌出了美麗的花。當有裂縫的水罐聽到這些,舒心地笑了。
  看完這則故事,我由衷為挑水工點贊,點贊他,因為他是一個智者,他讓水罐丟棄自卑,樹立信心;他使小路成為一道散溢著花香的美麗風景。其實,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同樣需要挑水工的這種智慧,正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而“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環顧當下的數學課堂,在新理念的指引下,課堂上學生的座位的形式多樣了,互動多了,氣氛熱鬧了,但有些課的“數學味”卻淡了;學生在課堂上學生思維積極,但在做練習時的情形卻發人深省;學生的思辨、動手做多了,教師的引導點撥卻不夠到位……由此,身為教師必須反思并想辦法解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否則,縱是教育理念再先進,課程計劃再完善,課程標準和教材再完美,其結果也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那么,教師要做些什么?要怎樣做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激活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學習技能和創新精神?要怎樣做才能有效建構既和諧又高效的課堂,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呢?現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啟動思維
  朱熹先生說:“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不疑則不進?!边@說明生疑、發問很重要。
  例如執教蘇教版五下“圓面積”一課,結合圖示,我讓學生猜一猜:圓面積大約在什么范圍?
  提問:“同學們,圖中小正方形面積怎么求,能不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呢?”(生:r2)“那么,這個大正方形的面積呢?”(生:4r2)“猜一猜,圓面積大約在什么范圍呢?”(生:小于4r2)。追問:“比4r2小一點,那到底是多少呢?”在此基礎上揭示本課的研討主題。
  這樣有了疑惑,學生產生了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于是同學們一起進入新一輪探究之中,開啟了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進程。
  二、 開放空間,激活思維,主動建構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教學應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激發、引導學生親歷學習操作活動,讓他們用自己的一切感官去探索問題,這樣才能學得主動、生動。
  在教學蘇教版五下“圓的認識”時,我設計了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五次“畫圓”展開教學——
  一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文具用品或選用老師準備的學具,動腦、動手,創造圓,讓學生感知畫圓的方法很多,可以用線和釘子,可以用瓶蓋,可以變方為圓。最后知道:要畫圓,必須要有定點和定長,最終覺得還是用圓規畫圓較好。
  二畫:放手讓學生用圓規。要求畫在不同的位置,交流一下畫法,使學生自然認識圓心(定點)的作用。
  三畫:讓學生自行畫出大小不同的圓,通過交流引出圓的半徑、圓的直徑,并且知道半徑和直徑都有無數條等。
  四畫:繼續讓學生畫更多的圓,畫中體會到半徑、直徑的關系,以及驗證圓是否是軸對稱圖形。
  五畫:要求學生按照指定的半徑或指定的直徑來畫圓。這樣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學以致用,對圓進一步加深認識。
  五次畫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于是,枯燥的講授轉化為自我探索的動態過程,學生動中學,趣中學,探中學,探中悟,很好地完成了對新知識的學習、理解和建構。
  三、 實踐應用,知識滲透,思維延伸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對小學生來講,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周圍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簡單問題,主要是學會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和思考方法。
  因此,我們要引導從數和形的角度去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和生活經驗,培養學生能把認識應用于實際的濃厚興趣,并且具有一定的應用意識、增強應用能力,讓學生學習數學輕松、快樂。
  例如,千克和克都是質量單位,質量和重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區分物體的質量與重量,經常以“物體有多重”來代替“物質有多少”。三年級學生還不具備嚴格區別質量與重量的條件,因此,本單元教材既使用“質量”這個詞語,又把物體“有多重”視為物體的質量。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認識千克》是學生初次學習質量單位,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認識“千克”的概念,我在教學本節課前,布置了《千克的認識》預習單(如下):
  1. 掂一掂:兩袋食鹽放在一起。先用左手掂一掂。再用右手掂一掂。
  閉上眼睛,再掂一掂。用心體會,1千克有多重?
  2. 估一估:袋裝一些蘋果或橘子,用雙手捧著掂一掂,估一估幾個蘋果或橘子是1千克?
  3. 找一找: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千克或幾千克?
  于是,課始我設計了“猜一猜哪個重”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競猜過程,感受物品有輕有重,感到數學就在生活中,進而激起他們探究“質量單位”的興趣。課中,我又讓學生“做數學”。引導學生通過掂、猜、稱等活動,形成了對千克的初步認識。然后在“大約有多重”的情境中,讓學生去掂一掂、猜一猜,充分感知生活中許多質量大約1千克的物品。
  接著是“稱一稱”。學生通過大量的實驗操作,稱一稱1千克重的食鹽、1千克的書包、1千克的黃沙等——于是,表象的“千克”變得更加深刻。
  總之,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是課堂。為了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探究性和應用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問題情境,啟發誘導學生自己發現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促進他們知識內化,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質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思維與小學數學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4(4):28-32.
  作者簡介:
  顧穎,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市草橋實驗小學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876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