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網絡,提升備課效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教師所有教育教學實踐中,備課可以說是重中之重。備課,是教師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應當是教師的一種自覺意識,備課時周密考慮與精心設計,才能授課時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課堂上才會涌現有效引導與精彩的動態生成。高效備課是高效課堂的基石與保障。筆者為了提升網絡備課的效率,做了一定的實踐和思索,發現網絡備課也有原則可循。
關鍵詞:網絡備課 效率提升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2-0027-01
傳統備課方式因耗費精力、效率低下、不易儲存等弊病早已不能滿足現代師生的教學需求,而網絡資源更開放、更豐富、更新鮮。因此如今利用網絡備課是教師們的日常,但網絡備課令人詬病的是:信息繁雜,令人眼花繚亂,且太易令人產生惰性。
1.搜索·閱讀,尋找切入點
?。?)抓住關鍵詞,進行相關信息搜索、海量閱讀。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的優勢,我們必須首先進行針對性的搜索,如作者人生當中的重要事件、作者的觀點、他人評價、文體、語言風格、作品年代、軼事等等,盡可列出條目,進行搜索閱讀。可抓住幾個關鍵詞,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由一點或幾點發散,不僅有利于充分備課,也有利于課堂上的旁征博引,譬如備《春酒》一文,我羅列出琦君、春酒、散文、琦君散文特點、臺灣作家等關鍵詞,由這幾個關鍵詞搜索、生發出更多值得思考的內容,還讀了大半本琦君的電子書,很快發現琦君作品中一以貫之的是對母親、對故土、對童年的眷戀深情,對理解文章有莫大好處。
?。?)甄別資源與授課內容的相關性,尋求備課的突破點。網絡資源便捷,先要學會充分利用網絡,比如我們想要了解作者,在網絡上,我們可以輕松讀到作者的幾乎所有作品,不再局限于教參中幾句籠統的介紹了。但是繁多資源怎么去精挑細選也是一個難題。我們要擴大搜索閱讀范圍和反復閱讀文本交叉進行,要找到更新穎、更適宜的切入點來分析文本,比如原本對學生來說枯燥的課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我抓住說明文的文體特點這一關鍵詞,把情感性當做突破口,學生分析標點、說明方法、表達方式的運用都有助于表達作者對羅布泊消失的傷痛,學生也覺得這樣學習說明文耳目一新。
?。?)借助名家評析,完善對文本的解讀。對文本有透徹深刻的解讀是備課的重要目的,教師若能讓學生的思維穿越語言,抵達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思、文化,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語文實踐活動的主體。
得益于網絡上各種對經典文本的解讀,教師也可以開拓自己的視野。網絡上對于文本多角度多樣的分析,教師用包容開放的心態去接受的話,會發現遠比一家之言要豐富靈動得多。能夠幫助教師充分理解文本,比如我收藏了多個詩詞網站,內容非常全面,省去了在翻閱圖書的繁瑣,我在備《湖心亭看雪》時,讀了十幾篇名家賞析,每一句都有了更深刻的見解,課文講授得心應手,一氣呵成,學生也真正能置身于幽靜深遠、潔白開闊的意境中,當真能體會詩人淡淡愁緒寂寞身影了。
2.思考·整合,創新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要更加發散學生的思維,那么就要避免落入固定僵化的授課模式。這對教師而言,更具挑戰性和誘惑力,驅使教師為了學生更好的心理體驗和更強的學習動機而學會創新。我們必須在傳統授課的基礎上,教學手段、教學目標、課堂環節進行創新。
?。?)根據學情,選擇新穎的角度。對于網絡資源我們決不能奉行拿來主義,要充分思考、仔細甄別,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取舍,有所增益,讓資源為我所用,適合我和我的學生。如講授《香菱學詩》時,抓住標題中的“學”這一關鍵字,找到了“學習者”的角度,設置了“你認為優秀的學習者應有怎樣的特點?”“香菱是個優秀的學習者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嗎?”“香菱這個優秀的學習者,學有所得、學有所成了嗎?”把文章中的核心問題串聯在一起了,學生學起來也很有思維層次。
?。?)網絡信息勾連文本內容。再多的網絡信息都是為了解讀文本,更好地讓學生學習和接受知識,提升學生對文字情感的感受力而服務的。因此在備《我的母親》一課時,我考慮到文章的主題是體現母親的偉大,怎樣讓課別致呢?直接地圍繞主題講授,無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效果肯定不佳。因而我查閱了許多胡適的作品:詩歌、散文、雜文,記錄了許多他的奇文軼事,偶然間搜索到多幅胡適神采雅逸的書法作品。因此我決定用這些書法作品勾連起整節課的主問題。
環環相扣,引導學生學習教材知識,分析文本,同時能增加課堂容量,提升學生鑒賞感知的能力和審美水平。
3.調整·優化,提升授課效率
有經驗的老師說,備一節課要用一輩子,備課展現的是教師的積淀。
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倘若覺得課進行得艱澀不順,課堂氣氛沉悶沒有思維活力。大部分可以歸咎到備課不充分或者備課質量不好,因而這個時候就非常需要及時重新備課,哪怕是暫時不會再上這一課,都需要調整自己的某些教學設計了。
初授《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一文,該課被我教得干癟無趣。課后反思時,發現有關作者馬麗華的信息很少,就在網上查找信息,看到一位豆瓣網友的評價她是“西藏的歌者和行者”,也發現作者的大部分生活和作品都是圍繞西藏來寫,根據這一特點,我拓展自己的教學思路,擴大學生面對的知識空間,確有漸入佳境之效。
總之,網絡的信息是開放、流動、直言不諱、與時俱進的,這正是一名語文教師該對自己的教育事業抱有的態度,學生每年都不一樣,我們的備課也得多些變化。教師利用網絡學習理論、積累資料、總結經驗,這都是備課的基礎,多思考,多學習,備課定是知識獲取與精神提升的雙重滿足。
參考文獻
[1]桑哲.“新課標中學語文教材”大家談[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02)
[2]李家慧.中學語文教材中體現出的悲劇人性探微[J].成才之路,2008(3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1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