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文字材料在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8-062-1
加里·D·鮑里奇在《有效教學方法》中提到:“要做一個有效的教師就需要把關鍵和輔助的教學行為精心安排和組合成有意義的模式,以達到特定的目標?!笨此坪唵蔚脑挼诮處熎匠5牟僮鬟^程中卻是紛繁復雜。僅高中歷史教學中有關史學材料的有效運用已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根據文字材料的作用,把他們分成解讀性文字材料、補充性文字材料、架構性文字材料三種。以下將以人民版歷史教材必修三第一專題第三節《宋明理學》一課為例重點探討這三種史學材料在課堂中的有效運用。
一、微材料 微解讀
解讀性文字材料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運用是最為普遍。通過此類材料我們可以直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文本中的某一內容。此類材料基本上比較淺顯易懂,不能因為它的增加反而增加了教材文本的難度或是把問題復雜化。例如人民版歷史教材必修三第一專題第三節《宋明理學》一課中首先要學生理解“理學”的概念。教材關于“理學”概念解讀中涉及佛道教思想但不是本課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如果深入探討會偏離本課的重難點,我們在設計時可淺嘗輒止,使用的材料要簡單并能解決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即可,可用“微材料”進行“微解讀”。所以在設計上可以如下處理:出示材料一:朱熹曾說過:“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可見,不可謂月已分也?!背鍪静牧隙憾U宗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所云:“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庇貌牧现械摹霸掠∪f川”解讀“理”的第一層含義。根據這個文字材料可再次引申,在課堂設計時可以配合如下操作:運用多媒體在幻燈片上呈現多張月亮的照片。讓學生總結出在江河湖泊中的月影實則是天上一月亮所攝,幫助理解萬物之本源的內涵。又因為朱熹在探討萬物的本源,根據第一節《百家爭鳴》的學習,學生即刻明白這已經融合了道家的思想。在探究朱熹“月印百川”這個典故的由來,乃是禪宗永嘉大師所言,這也說明理學的由來中帶有佛家之思想。通過這個典故我們可以讓學生形象的感覺到“理”是什么,也簡單的感受到“理”吸收了哪些流派的思想。輕松得出理學的第一層含義:理是萬物的本源,融合了佛道思想。
這個過程中,我們出示的文字材料要采用“微材料”,就是注重材料的小、精、形象、直觀,解讀時即可“微解讀”,不必深挖而脫離重點,解決問題即可。這種材料的出現重點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二、重補充 破疑難
補充性文字材料,顧名思義它的出現是為了化解本課的難點或是重點,而教材中有關此類材料并無提及。既然是補充型材料,此類材料不一定是短小精悍的幾句話,為解決問題的需要,有時候可以是大段文字。但如何處理上課時間和補充材料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關鍵。崔允漷在《有效教學》中提到:“在特定的時間內,如學期或課堂時間,必須大致明確活動的總體時間長度?!彼匝a充性材料不能花費課堂過多的時間,如何恰到好處得運用此類材料很關鍵。例如《宋明理學》一課中“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這些比較深奧的理論解讀讓教師很是費神。方法論“致良知”是王陽明對“心學”的一大貢獻。人民版歷史教材必修三第一專題第三節內容有如下的解釋:“靈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學以致圣的修養關鍵,在于“致良知”。在講授新課時,學生容易提出疑問:“為什么把握“理”就把握“良知”就可以了呢?王陽明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呢?”怎樣才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致良知”的內涵呢?所以我們可以如下操作:第一步根據查閱到的材料整理出王陽明發配到龍場的經歷。第二步課前5分鐘以補充資料發放給學生,先讓學生用2分鐘閱讀。第三步在課堂上到這個部分時教師簡單涉及這段經歷,學生即可明白。
經過老師整理和高度篩選再形成需要的文本,提前發給學生預,這類補充性質的文字材料在課堂上稍作利用,可以化疑難為簡單,對難點突破有事半功倍之校。
三、理思路 架結構
我們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也會碰到如下情況:前后兩框內容無法梳理出一個體系,或者某些文本內容很難理解出前后關系。此時架構性文字材料的有效運用就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幫助理清教學思路,架設教學結構。例如《宋明理學》中“陸王心學與理學的發展”中有一難點“心學的出現,標志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已經完成”,如何解讀這句話,頗費功夫。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學生會提出以下問題:為什么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不是程朱理學的提出,而是心學的出現?為什么心學是理學的發展?如果從教材文本上去尋找答案很困難,所以我們最好尋找一些可以解答這個疑難問題材料,同時能夠架設出“程朱理學發展到陸王心學”這個結構體系。此時,恰當的文字材料就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我們可以如下操作:第一步用幻燈片展示:王陽明早年信奉朱熹學說“格竹”一事。第二步教師通過解讀并對這段文字進行發揮。說明朱熹“學習理(外在的理)”——體悟理(格理)——把握“理(轉化為內在的理)”這個過程還是存在問題的。朱熹雖然解決了“理”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但是在體悟“理”這個問題上,通過王陽明“亭前格竹”這段文字材料的解讀,朱熹的方法是不現實的,不具備操作性。而王陽明“致良知”理論的提出,正好彌補了程朱理學的遺憾。因此,心學解決了理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所以標志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亭前格竹”的文字材料的出現,在解決本課疑難點和疏通文本結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特別是結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挑明了程朱理學的問題,又突出了心學在理學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意義。
總之,有效運用材料就要明白需要的文字材料在這個位置上發揮怎樣的作用才是關鍵,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助于實現有效課堂。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5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