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動作評分制”教學方法在籃球基礎技術教學中的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籃球基礎技術教學課堂中,具體考核學生相關完整動作時,評分往往具有“經驗感覺”;運用分解訓練法時,照本宣科動作要領,既繁瑣又不好識記;教師啟發、引導、激勵學生自己探索的信號不強烈;學生課堂互動溝通動作要領理論的積極性不足等影響師生“雙邊互動”的方面。在此背景下,“分解動作評分制”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較規范地掌握各環節動作要領,進而后期與完整訓練法相結合。同時本文還聯系相關案例進行講解,最后闡述了此理論的相關優劣勢。
關鍵詞:籃球基礎技術 分解動作 評分標準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3(c)-0017-02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整體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師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1]。
“分解動作評分制”教學方法是指將某一項技術動作按照分解訓練法分成若干環節或部分,設定對應動作要領的評分標準,然后學習者根據評分標準得取分數,最終較規范地掌握各環節動作要領,進而后期與完整訓練法相結合。
1 原地單手肩上投籃之一,較傳統式評分標準
1.1 站位姿勢
?。?)分為雙腳平行或前后腳“小弓步”兩種站位法。
(2)在“坐椅子”的基礎上,背部微前傾成“斜坡”姿勢。
?。?)雙腳盡量對準籃筐。
1.2 在胸前或者軀干側面,預備持球動作
?。?)此狀態針對以下兩種情形下,一是接球后可直接出手,二是接球后需要銜接“藏球”動作。共同點是在站位基礎上,投籃手與護球手的大拇指略微成“T形”,投籃手大拇指是其中一豎。區別在于,胸前預備持球投籃手按壓在球后上方,而軀干側面“藏球”動作,投籃手在球正上方。
?。?)兩手五指分開,投籃手指根、指腹皆觸球,手心空出;護球手全掌觸球。
1.3 持球于肩上
?。?)銜接第二分從體側路線起,將球放置肩關節正上方,保持投球手觸球部位正確。
(2)保持“三直角、兩平行”狀態。其中,手背與前臂、前臂與大臂、大臂內側與前胸是“三直角”;大臂平行地面,兩肩從預備到出手皆平行前方一條假想直線,這是“兩平行”。
?。?)護球手貼于球側,兩手大拇指仍保持“T形”。
1.4 投球手臂向上伸展,手腕抖屈,手指撥球,護球手臂同時伸展充分
(1)投球手掌朝正上方托球,在接近伸展充分時,再壓腕,利用掌心空出,手指撥球使球旋轉。
?。?)護球手臂跟隨伸展,保持球飛行路線正向。
1.5 上下肢協調連貫,壓腕充分,投球手臂與護球手臂,隨前動作充分完成
(1)下肢蹬地發力,由下至上連貫并協調。
?。?)投球手腕對準籃筐,指尖盡量放松微分開且指向地面。
?。?)籃球旋轉柔和,方向正,盡量進球。
2 原地單手肩上投籃之二,新式口訣評分標準:“三形狀兩比喻一高度”
?。?)“T形”。前面已敘述。
(2)“倒V形”。持球于肩上時,兩前臂略成此形狀。
?。?)“直角形”。手背與前臂、前臂與大臂、大臂內側與前胸形成“三直角”。
(4)“書夾子”。護球手滿掌貼在球側,如同書桌上的書夾,使球始終保持穩定狀態[3]。
?。?)“天鵝脖子”。隨前動作中,伸展投球手臂,壓手腕,指尖盡量指向地面,宛如伸展的天鵝脖子。
?。?)“一高度”是指,護球手的指腹與投球手的手腕在同一個水平高度上。
這一套新式口訣結合評分標準的教學方法,在初級教學階段,以及后期糾正錯誤且固定性動作的情形中,有一定的啟發性作用。
每一分的內部細節需要剖析到位,因為籃球項目屬于命中類,“不帶毛病的投籃技術動作上天”,一點點小細節出岔,隨著距離、強度、環境等因素的劇增變化,就可以導致投籃命中率的下降。
以上兩套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教學理論,皆可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梢圆捎庙樳M分解訓練法,也可以是逆進分解訓練法。
3 原地單手低運球的評分標準
3.1 站位
?。?)分為雙腳平行或前后腳“大弓步”兩種站位法。
?。?)在“坐椅子”的基礎上,背部微前傾成“斜坡”姿勢。
?。?)雙腳盡量對準進攻方向。
3.2 兩手臂
?。?)運球手臂盡量以肘關節為軸,前臂帶動手腕按壓球,而非單純拍擊球。
(2)護球手臂架于前胸左右高度,根據防守人不斷調整,增加軀干護球的能力,盡量在對抗中手握拳,增加護球臂的力度。
3.3 球的落點
?。?)基礎階段,球的落點穩定在控制的范圍內。
?。?)加入防守后,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落點。
?。?)抬頭觀察。在熟悉一定的球性后,可以達到少看或不看球的狀態,仍然保持球的落點在可控范圍內。
?。?)以上整體穩定,運球按壓力度足,球彈速快,在原地稍微移動,運球略帶攻擊性。 根據以上具體動作要領的評分標準,可以現場告訴學生第幾分需要糾正和注意,也可以運用于階段性考試中進行評分。
4 單手行進間快速高運球的評分標準
(1)跑速。跑動姿勢,騰空明顯,增速明顯。
?。?)單手按壓球或推放球,球的落點在前方。①以肩關節為軸,大臂充分擺動,按壓球的正上方或者推放球的后上方;②運球手臂略微伸展,形成“人追球”狀態。
?。?)護球手臂屈肘,隨跑動協調擺動。
?。?)抬頭觀察四周。
?。?)整體狀態自然放松,以上四分穩定保持。
5 行進間低手投籃(傳統“三步”)的評分標準
?。?)弓步爆發收球。第一步需要大弓步爆發,壓低重心,持球于胸前或側面。
?。?)銜接緊湊。第二步銜接緊湊有力,持球不隨意外擺。
?。?)提膝迅速,做好引球準備。提膝是以盡量腳底與地面平行為目的,著地腳要快速蹬地向上。
?。?)引球橫移或斜移。在提膝過程中,胸前持球要在兩種移動球的模式下,過渡到單手低手送球的目的;橫移是初級階段,但出手點低,斜移是“對角線”路線,迅速且符合實戰。
?。?)騰空托球穩定。身體騰空向球籃方向充分伸展,保持托球穩定性,出手點高于頭部,腕部柔和挑撥球[4]。
在以上五個案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分解動作評分制”教學方法,師生“雙邊互動性”得到加強,師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達到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和統一。具體優勢如下。
(1)“教師和教的活動起主導”這一重要作用會更明顯和加強,不是包辦、代替所有教與學,而是啟發、引導、激勵學生自己探索。
?。?)“學生主體作用”會在更加主動地加深自己的認識和實踐,在教師分解動作的基礎上,進行批判的吸收,在不違背相關動作科學原理基礎上,加入符合自身身體條件特點的“個性化動作”。
?。?)分解訓練法在基礎技戰術教學中占有很高地位,若只是照本宣科動作要領,既繁瑣又不好識記,根據動作連貫性,記住評分的核心要領,再反推,不由自主在小組交流中進行互相提醒。
(4)師生、學生之間會憑借“評分標準”的框架支撐理論體系,對完整掌握此動作要領起到鋪路作用。
(5)符合循序漸進、整體與部分、反饋調節、有效控制、競技需要等教學原則[5]。前一分是后一分的基礎和前提,前一分正確,下一分數才有保障,抓住循序漸進,逐一細節糾正的訓練思維。
?。?)在具體考核學生相關完整動作時,打分往往具有“經驗主義”,但根據評分標準使得動作要領的學習具有“理性”,分數的缺失代表了該環節動作要領的學習欠缺。
但在實際教學運用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①對于完整性、連貫性要求很高的技術動作,存在“切割”現象;②前一分值與后一分值,有時不是正常的前后銜接,而是并列或同時完成的動作;③動作要領的評分標準有相對穩定性,給予的各分值與總分具有靈活性,二者是對立與統一,需要從實際出發。
參考文獻
[1] 李秉德,李定仁.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籃球運動教程編寫小組.籃球運動教程[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3.
[3] 王亞亮.英文中的“形象性詞語”對籃球基本技術教學與訓練的輔助作用[J].青少年體育,2017(1):80-82.
[4]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籃球運動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5]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1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