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文體特征 重視思維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與統編版七年級語文教材以“主題”組合單元的編排方式不同,八年級單元編寫開始凸顯“文體”主線。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說明文單元,一共有8篇說明文,它們承擔著初中語文教學中說明文閱讀教學最主要的任務。
統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教材中的說明文
一、說明文閱讀教學的要點
不同文體有不同的教學側重點。說明文閱讀教學要關注兩個要點:
1. 說明文這種文體有“勸說”的功能,具有客觀、明確、邏輯清晰的特點,教學內容圍繞這些特點展開
說明文、議論文、新聞、演講詞都屬于實用類文章。和散文不同,實用類文章都帶有“勸說”的功能。葉圣陶、夏丏尊先生是把議論文和說明文合起來講的,他們說:“說明文所表示的是作者的理解;換個說法,就是作者所懂得的一些道理、原因、方法、關系等等?!薄八^理解,乃是說天地間本來有這么些道理,給作者悟出來了,明白地懂得了?!币话銇碚f,說明文寫的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事理;而議論文寫的是帶有較強主觀性、人文性的觀點、看法。說明文要勸說讀者相信自己所說明的內容是真實、客觀的。比如生活中最常見的產品說明書,它要讓使用者相信產品的設計是科學合理的,使用步驟是很有必要遵循的,產品出現問題是有據可查的。這就決定了說明文需要具有客觀、具體、明確、邏輯清晰的特點,說明對象的界定、說明對象特征的描述講解、說明方法的選用、說明語言的使用,都圍繞著說明文本身具有的特點而展開。
2. 重視思維教學
閱讀說明文,了解說明對象及其特點是一個重要內容,但更重要的是站在語文和思維的角度上來看說明文,作者在寫作時,他的思考方式是怎么樣的?
比如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四篇說明文:《中國石拱橋》這篇文章,思路是“從整體到典型再回到整體”,這樣來介紹中國的石拱橋。先整體介紹“石拱橋”,然后介紹幾個典型的例子,重點寫了趙州橋和盧溝橋;接著又回到石拱橋建造的總體特點: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我國石拱橋的設計施工有優良傳統,便于就地取材;最后介紹石拱橋建筑事業在新中國的進一步發展。《蘇州園林》又是另外一種思路。文章先是點出蘇州園林修建的一個重要特點: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然后就圍繞這個總體特點,分項展開說明?!断s》選自《昆蟲的故事》(《昆蟲記》),寫作的思路是“分項觀察,逐一詳述”,比如課文選擇的兩部分“蟬的地穴”“蟬的卵”?!秹艋胤比A》的寫作思路是“介紹某個具體事物的多個方面”,圍繞《清明上河圖》,介紹了畫作背景、畫家張擇端、畫面的布局和內容、畫的價值和意義。
到了八年級下冊,說明文閱讀中的思維含金量就更高了。例如,《大自然的語言》課后思考探究二第2小題:“第7—10段說明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你認為這樣的順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慮?”這是引導學生通過表象的說明順序來體會作者的邏輯思路。積累拓展五:“這篇文章總結了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決定因素。課外查找資料,或根據自己的觀察、體驗,為課文補充一些例證,還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決定因素,與同學交流?!敝笇W生將課堂上學習感受到的科學思維向課外進行延續,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觀察思考生活。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課后思考探究一:“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滅絕,但選用的材料不同,所說明的主要問題也不同。試結合課文做具體分析。”要求學生思考文章材料選擇與說明側重點的關系。課后思考探究二:“這兩篇短文都是從某一現象出發,通過分析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得出規律性的認識。試任選一篇,分析其思路?!边@是在引導學生深入把握作者寫作的思路。積累拓展五:“恐龍滅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課文為我們提供了兩種假說,其實還有多種相關的假說。課外搜集整理資料,寫一篇小短文闡述你的認識,并互相交流?!弊寣W生學習一種科學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在盡可能多占有資料的基礎上,完善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更全面地思考。
《大雁歸來》旁批中提示我們要重視“觀察、推測與分析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時間的腳印》課后閱讀提示中提到“作者在文中,始終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將靜態觀察與動態分析、歷史思考與現實認識融為一體”,“大量獨立成段的單句,有提示重點內容、標示層次結構等作用,使文章脈絡清晰,便于閱讀理解”。統編版教材“不僅提供固定、靜態的知識,還提供策略性知識、過程性知識,提供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的線索與路徑”,以此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從以上教學內容可以感受到這種改變。
教材的變化通常都會引發考試的變化。2018年云南省語文中考說明文閱讀題里就有這樣的一道題:第⑧段中加點詞語“全部”和“無論……都……”之間有什么關系?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原文】為了滿足工程質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這座大橋全部采用了“搭積木”的方式來建造。港珠澳大橋的所有構件,無論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廠整件制造,然后運至海上,像“搭積木”一般拼裝在一起,實現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裝,體現了我國的整體科研水平和裝備實力。
參考答案:“無論……都……”照應了前文的“全部”一詞,強調了港珠澳大橋的所有構件都是岸上整件制造的,體現說明文用語的準確性。
這個題目就不是簡單地、程式化地考查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不僅僅表現在幾個副詞上,更體現在行文邏輯的嚴謹和思維方式的嚴密上。這就提醒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切實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不是簡單地停留在表面的好字好句好修辭上面,而是要沉下去,理解把握作者為什么這樣寫,為什么選擇用這樣的表達,為什么選擇用這樣的結構。
二、把單篇課文放在整個學段的文體教學中考慮,放在單元教學中考慮
每一篇課文在單元中,或者在學段中都有它獨特的位置和價值,我們在教學時爭取把這種教學價值挖掘出來,在課堂上加以實施。一種文體的教學任務分散在六本教材中,要努力把這種文體的教學整合起來看,實現教學的梯度提升。
比如八年級上冊的說明文單元,所選文章幾乎都是事物說明文,教學側重點主要是鋪墊必要的說明文閱讀的相關知識和能力;而八年級下冊的說明文單元就更多的是事理說明文,教學上就更側重于作者寫作思路的梳理和把握,在理清文章說明順序的基礎上讀懂文章闡述的事理,并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初中說明文閱讀的相關知識點和能力點,并不是要集中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中,而是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分散在8篇課文中來進行教學或者自主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力求一課一得,教得深入,學得清晰。
三、積極運用教材助讀(助教)系統內容
在教學時,要充分關注教材中的助讀(助教)內容——單元說明,篇目預習提示、課后思考探究、積累拓展,從中來思考提煉說明文單元及篇目教學要點:
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教學篇目,文體特征明顯而又風格各異,展現了一種文體的典型性和多樣性。兩冊教材中的兩個說明文單元,助讀(助教)內容呈現梯度提升,從基礎知識和能力的落實逐步轉向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到教材的編寫意圖,積極用好教材,指導學生扎實地學習說明文這種在生活中廣泛運用的文體。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