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須淺碧輕紅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范式闡釋】
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詩歌之美,可悅目、寵耳、怡情、養性。詩歌本身豐富和廣博的素材,凝練和生動的語言,精辟而多感的情思,積極而浩然的境界,使詩歌傲然立于文壇之中,高貴而優雅。探究詩歌教學,如擷綠野之英,如沐朝霞之暉,萬千詩韻棲心間,靜待踏青賞花人。
對詩歌專題教學的探究,正是對美的藝術的求索:詩意與理性兼具,古典與現代并存。詩歌教學,采用群文閱讀的教學范式,恰似群芳爭艷,亂花競美,需靜心凝神選點而觀,方可入萬花深處而不曾迷眼,賞千般美景而氣定神閑。
董一菲老師倡導的詩意語文,其“詩意”之美在詩歌閱讀教學中展露無遺。詩意的群文閱讀,其核心為詩意的整合、詩意的解讀和詩意的引領。
一、詩意整合,體現詩性
詩歌之美,搖曳多姿;整合之法,意蘊無窮。
整合可于教材內進行,亦可拓展至課外。教材內部的整合,以單元整合為主。教師可從單元內的幾首詩歌中尋出整合點,亦可將視角伸向課外,課內外勾連,擇合宜之作,尋詩性之美。
整合角度可謂多矣:主題、背景、手法、語言、結構、風格、評價等,諸多議題,求同或求異。
如何整合?
1. 詩歌分類訴衷情。將課內詩歌進行分類,如送別詩、懷古詩、抒情詩、敘事詩、山水田園詩、邊塞詩等,將同種類別詩歌進行整合,探究不同作品如何表現同種思想感情。
2. 風格各異美在中。詩人風格是其作品的重要標識,緣詩風而識詩人,課內課外同種風格或相異風格的詩人作品的聚合令課堂更顯厚重、靈動,教師可因需而選,酌情而定。
3. 著眼意象見風流。分析不同作品中意象的使用,對于理解作者情感的表達很有幫助。景物本美,染情之后,姿態萬千,有淡雅之情、熱烈之意,亦有蕭瑟之悲、凄涼之慨。
整合之法固多,然而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進行整合,皆應凸顯詩歌的本性:詩言志;亦應沉入詩歌的美境:意在先。
二、詩意解讀,感悟詩情
詩歌自帶詩意,解讀當求詩意。整合之后,問題的設計是解讀的重要切口。最大限度地挖掘詩歌的審美情趣,感悟詩人傳遞的情感,是教師備課的著力點。
解讀之一:真情誦讀傳其情。詩歌閱讀,重在誦讀。整合后的詩歌群,可設計朗誦為主要解讀之法。用真情傳遞詩人情感,情真,則意自明。
解讀之二:咬文嚼字品其味。詩歌的語言最耐咀嚼。群文賞析,可從煉字入手,由點而線,由線而面,在極具個性特色的文字中窺見作者的情感世界,棲居于詩歌獨有的美與雅中。
解讀之三:激發想象入其境。詩歌是美的藝術,意境之美是詩意的最高境界。在同一議題下整合的幾首詩歌,可通過學生運用想象將文字描繪成畫面,觀其表而感其意,感其意而入其境。學生如欣賞到詩歌的意境美,則意味著對詩意的真正懂得。
解讀技法萬千,然萬變不離其宗:歸于情。
三、詩意引領,滋養詩心
詩歌的群文閱讀,最終依然要歸于引領學生獲得精神的成長和靈魂的豐盈,應該突出詩歌的文本特征,關注語言的簡潔性、思維的跳躍性、意象的建構,給予學生心靈的滋養,對學生語言、審美等方面起到詩意引領作用,使詩歌成為最本味的語文教學樣式,這就是所謂的立足語言,取義其精神。
詩歌教學過程中,我們更加關注詩歌的詩性、詩情,培養詩心,領悟詩意,在語言之內尋情,在語言之外思理,引學生于誦讀中得意,在品味中得情,在想象中得境,如此,方謂詩意之大美!
【案例呈現】
“統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詩歌群文閱讀”教學設計
?。ㄒ唬┙虒W目標
1. 以誦讀初步體會詩歌感情,并據此分類整合。
2. 從語言、意象兩個角度進行比較閱讀。
?。ǘ┙虒W重難點
1. 教學重點:體會詩歌感情;
2. 教學難點:在比較中訓練求同、求異思維。
?。ㄈ┙虒W過程
【教學片段一】 “花”中第一,美在情中——詩意導入定議題
師導入:詩歌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是藝術殿堂里最美的那朵花。“詩言志”,“志”即思想感情,情感是詩歌的生命,確定詩歌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詩歌的重要基礎。統編教材七上語文共選入12首古代詩歌,內容各有不同,景物各具其性,感情各本其心。這節課,我們便以此12首詩為例,解開其中的情感密碼。
【教學片段二】 芭蕉分綠,濃淡適宜——誦讀傳情巧整合
師:同學們,朗讀是學習詩歌最有效的方法,以聲傳情,情自入心。請同學們朗讀這12首詩,體會詩中的情感。
預設:這12首詩可按照表達的思想感情的不同大致分為三類:壯志類、思鄉類、友情類。
壯志類:建功立業之志,如曹操的《觀滄?!?胸懷高遠之志,如劉禹錫的《秋詞》;為國效力之志,如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少年奮斗之志,如譚嗣同的《潼關》。
思鄉類: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和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友情類: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峨眉山月歌》、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教學片段三】 春風不語,言微意深——咬文嚼字悟詩情
師:在這三類詩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脈絡,那么,在表達情感的時候,不同的作者在煉字上是否有相似之處?我們以壯志類的四首詩為例,品味詞語運用之妙。
預設:副詞的合理運用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師示范引導:曹操的《觀滄?!穼懹诓懿俦闭鳛趸傅脛倩貛熗局小!段男牡颀垺ど袼肌分醒裕骸暗巧絼t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庇^海,本已屬盛事,如曹操者,得勝歸來,借浩浩滄海一吐為快!于是,所見之景,盡染豪情。
如“水何澹澹”的“何”之一字,同杜甫筆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中“一何”的用法,意為“多么”,狀水波之浩渺無邊,摹滄海之遼闊蒼茫,此詞一出,萬千豪情如浪潮洶涌,此乃副詞運用之妙。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運用此種方法分析其他三首詩中的副詞妙用。
秋詞(其一)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我國古典詩歌在宋玉時代確立了悲秋的母題,后漸為常態,然而劉禹錫卻以“愛秋”之心,獨辟蹊徑,作豪邁之詩。
詩中“便引詩情到碧霄”中副詞“便”的使用,將自然之景與作者之情和諧統一為一幅意境純美而悠遠的秋日的“私語”水墨畫,美得有詩意,有情懷,有達觀向上之氣勢,在高雅的情趣間隱著一顆不為人生之“秋”而悲的強大的心,壯志直達云霄!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已然“僵臥孤村”,卻“尚思為國”,一個“尚”字將一位夜聽風雨的孤獨老者的虔誠堅守和一片赤誠之心表露無遺。愛國之意、報國之心、建功之志流于筆端,感人至深。
潼關
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河流大野猶嫌束”,“猶”之一字堪稱妙筆?!蔼q”為“還、仍然”之意,“河流大野”已有“大”意,還嫌束手束腳,其志之高可見一斑?!蔼q”在此襯其氣勢之盛,抒發作者渴望沖決封建束縛、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當拿云”的少年意氣。
此四首詩,皆言大志,而看似“平凡渺小”的副詞卻“以一敵百”,不動聲色間助力抒情,使讀者更接近作者的感情內核。
【教學片段四】 一般春意,萬種風情——品析意象入詩境
師:作者表達感情相同,意象選擇各有特色,在四首詩中,它們是如何為情感服務的呢?
預設:意象的精心選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泵孔x至此處,便覺心胸豁然開朗,宇宙天地盡數納入懷中,何等灑脫豪邁!何以有此觀感?意象使然?!队^滄?!芬辉姷暮诵囊庀鬄椤皽婧!迸c“日月”,氣象宏大,氣勢撼人。當得勝歸來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觀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詩興大發,詩人之壯思與景物之壯麗完美融合,天地之間,只余令人震撼之奇景,令人振奮之豪情,與令人敬仰之巨人。此是壯景抒壯志,意象之妙妙無窮。
《秋詞》一詩選擇“晴空一鶴排云上”作為核心意象,以此支撐前面“秋日勝春朝”之觀感。詩人仰觀“晴空”,于“排云上”的“一鶴”中讀出無限“詩情”。此情源于何處?自是始于心底。于是,作者不覺秋意蕭瑟,只知秋景明麗,只感詩意無邊,激起讀者美好的想象。其時,詩人因支持變法而屢遭貶謫,卻不為人生之“秋”而悲,反而愈挫愈勇,以明麗之景抒曠達之情,亦能感作者滿懷壯志。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有“凄風苦雨”,亦有“鐵馬冰河”,兩者對比鮮明,而更顯情堅。風狂雨驟如何,垂垂老矣又如何,我心中壯志不減,愛國熱情不息。此時風雨交加的景物描寫反襯出詩人的一腔愛國豪情,最后一句更是神來之筆,那凄風苦雨化為為國征戰的鐵騎踏冰之聲來裝點他的夢境,且向夢中酬壯志!其赤誠之心、報國之情可感可敬!此是以一悲一狀之意象抒愛國豪情。
一位十四歲的少年見《潼關》而生豪情,借“高云”“河流大野”等意象,狀其“高”“大”之態以顯高遠之志?!敖K古高云”簇擁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見,異峰突起,令人神往;“河流大野”突出其奔涌壯闊。此種意象的選擇將作者不愿受拘束、桀驁不馴的姿態表現得形象而具體,如見其人。
師:不同作者抒發類似情感,所選擇的意象各有側重,恰似一般春意,萬種風情。同學們在想象中入詩境,領略詩歌之美,染一身詩意,養一顆詩心,這是我們最美的詩歌學習之旅。
【總結反思】
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范式,以其容量大、角度多、挖掘深而成為很多教師課堂教學的寵兒。在詩歌專題教學中,筆者也初作嘗試,希求在浪漫的詩的國度尋覓更多更美的風景。
當統編版教材姍姍而至,詩意的風攜來美好的情,讓學生心中一分分等待萌發的夢想迅速拔節生長,也讓課堂充滿了更神奇的魅力。
于是,筆者將統編版教材整冊書的古代詩歌進行整合,找到比較點,在情感上“大做文章”,然后又選擇同一種情感的幾首詩歌進行比較,悟詩情、入詩境、養詩心。整個教學過程,筆者采用詩意解讀之法,誦讀聲中傳達情感、完成整合;咬文嚼字比較用詞、體會詩情;激發想象理解意象、進入詩境。這種群文閱讀的創新形式能夠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斷向詩歌的綠茵深處漫溯,撐起審美之長篙,滿載一堂思索,在文字斑斕里“尋寶”。
在“壯志詩”類型中,筆者確定了兩個比較點,一是副詞的獨特妙用,一是意象的精心選擇,讓學生尋幽訪勝,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潛入詩歌深處,在已知的生活中去喚醒對未知情感世界積極探索的心靈,睜開心底沉睡已久的智慧的眼睛。課堂會有艱難探索的沉默,也會有活力綻放的熱情,在對詩意的探尋中享受美的熏陶和情的滋養。
當然,教學設計只是以教師思維活動為主的單向活動計劃,更多的是預設,而在課堂上現場會遇到很多來自學生個性解讀的挑戰,群文閱讀的角度的多樣性與話題的延展性也決定了學生思維的靈活與多變,教師在課前當做好充分的準備方能應對自如。
詩歌教學歷來處曲高和寡之地,親近者寥寥,欣賞者寂寂。在此,筆者以董一菲老師詩意語文之理念,將詩歌教學引入群文閱讀之勝地,當與君同感: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