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何須操干戈,堂上有奇兵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三國演義》塑造了眾多有血有肉的經典人物,給古往今來無數讀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其中有一類特殊人物,在危難之時為主公奔走他國,縱橫捭闔卻不同于戰國時期“職業”游說的策士,他們只是“臨時”的說客。他們恪盡職守,英勇沉著,以三寸之舌令對方心悅誠服,憑一己之力變三國紛紜動向。有了他們,何必操干持戈,堂上自有奇兵。
  關鍵詞:《三國演義》 李肅 闞澤 趙咨 鄧芝
  一、李肅饋金珠赍赤兔,呂布二次認賊作父
  在第三回中,最初作者并未引出呂布,只是借李儒眼中一個持戟的虛像將人物拉進來,借其慌張的語言側面反映呂布的威猛無敵。第二次,董卓問圓門外是何人,李儒說出其姓名身份,勸董卓回避,進一步將呂布塑造得英勇無比,還增添了一絲神秘感。第三次則為董卓親見呂布,文中對于呂布外貌衣著和兵器馬匹才有了細節描寫,通過董卓的眼使讀者看到一個完整的呂布。董卓欣賞不已而不知如何將其收入麾下,于是有了說客李肅。
  李肅是虎賁中郎將,但要勸服呂布,他更重要也更有用的身份是呂布的同鄉。對于這位被“莽將軍”張飛斥作“三姓家奴”的同鄉,李肅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雖然以后的回目中.袁紹、曹、劉等人也有類似之言,但李肅一早便說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毛評本寫道:“二語說盡奉先。”李肅備了金珠玉帶,但自古好馬配英雄,他向董卓求得赤兔,將這本該壓軸的大戲在初見呂布寒暄幾句后就提早搬上舞臺。呂布喜極愛極,心理防線已卸下不少。酒酣之時,李肅循循善誘,先以同鄉為切入點回憶過去,巧言“令尊”實指丁原,勾出呂布屈為義子的傷心事,后明知故問其擇主不明,又等呂布自來問何人可倚,不知不覺中已迫近最終目的。李肅繼而贊董卓如何知人善任,順便送出禮物,一句“赤兔馬亦董公所贈也”再自然不過,在呂布這里卻是結結實實的致命一擊。呂布感動之情無以復加,但李肅借刀殺人的目的還未達到。呂布問報答董卓之法,李肅避而談自己無能也有不低的俸祿;呂布急欲獻功表真心,李肅故意說機會俯仰皆是,只看能否分辨識得。毛評李肅“惡極,妙極”,“惡”在于想要達成的事情都由對方口中說出,“妙”在于不疾不徐的交流中逐漸遞進,布下言語的陷阱,卻讓對方掉入得心甘情愿。最后還不忘叮囑一句“事不宜遲”,更是斬斷了呂布所有的猶豫和退路。
  這是個人的智慧,更是語言的藝術?!胺矂袢吮撑眩瑒袢藦s逆,是最難啟齒之事,今偏不說出,偏要教他自說?!本瓦@樣,這位為利弒主的無義小兒殺了舊父又拜了新父,繼續他充斥著背叛與被背叛、利用與被利用的失意余生。
  二、扮漁夫夜渡入曹營,闞德潤應機對孟德
  在第四十七回中,黃蓋好友闞澤識破瑜、蓋二人的苦肉計,欣然領諾去獻詐降書。寥寥幾句誓言說得豪氣干云,照應開頭介紹人物背景時寫到的“口才辨給,少有膽氣”。他于三更之時扮作漁翁至曹軍水寨,毛評其“以書作鉤,以身作線,而以八十三萬大軍為魚也”,是極精當的。闞澤初見曹操,仿佛是對老友黃蓋隔空喊話一般,笑他降操是錯付了心意,卻故意說給曹操聽。《三國演義》中使詐常有,詐成也不少,但欲詐奸雄曹操極難。闞澤的有智有膽就從遞降書起,開始了絕妙的發揮和舒展。
  曹操很快先后識破了苦肉計和詐降書,欲斬闞澤,闞澤只面不改色地大笑,復言黃蓋不識人。曹操雖仍強調自己將計謀剖析得明白,被闞澤一笑,多疑之心也有了一絲松動。闞澤多次使用激將法,言曹操謀略太淺,不過爾爾,逐漸使已經失敗的計謀“死而復生”,也在一問一答的智力搏斗中慢慢取得曹操的認可。關于降書,闞澤從曹操口中捉住了漏洞的關鍵——日期未約定,不但沒有張皇,反笑曹操無學。話到嘴邊,即將解開謎底,又賣起關子,“吾何必言!但有死而已”.使讀者同曹操一樣急欲探其真相。待闞澤說明道理,曹操已下席而謝,又謝其投降之誠,又謝其被“誤會”卻不懼“錯殺”之勇。但描寫還在繼續,闞澤見局勢已被扭轉,詐降書在其如蓮燦舌下重新恢復了效力,此時態度大轉,儼然以魏國謀士的身份無比誠心又不乏夸張地溜須拍馬:“吾與黃公覆,傾心投降,如嬰兒之望父母,豈有詐乎!”他夸得曹操通體舒暢,又言不要爵祿,“實應天順人耳”,這對于聽慣了“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曹操,實在是難得的稱贊。待蔡中、蔡和二人的密書呈上,闞澤揣度曹操神色,卻默而不言。先明事理,后有黃蓋受刑消息為證,投降的合理性和真實性在此終于得到了十分的確定。曹操此時已視闞澤為自家人,放下戒備令其回吳約定時機。闞澤幾次推脫,又言去便當行,毛評日:“妙在速返,又妙在初時不肯復返,而次后乃欲速返”,“競似千真萬真”。闞澤虎口脫險,使周瑜之計得以順利進行,與前二蔡詐投東吳,后蔣干中計,曹操錯殺蔡張二事對比鮮明,令人不得不佩服其非凡的膽略和智慧。作為赤壁之戰無數個關鍵的小節點之一,闞澤掉舌,不死而成功,為“劉備、曹操、孫權三個主角都亮相其中的唯一一個故事,也無疑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一個故事”貢獻了自己全部的人格力量。
  三、劉玄德親兵伐東吳,趙德度訪魏陳利害
  第八十二回,劉備在關羽、張飛死后率大軍討伐東吳,開始不顧一切地為弟復仇。東吳驚恐,于是又打出一張雖不好使,但已慣用的感情牌——派諸葛瑾去當說客。諸葛瑾先請劉備看軍師、孫夫人之面,說關羽、呂蒙、曹操皆死,又勸“永結盟好,共滅曹丕,以正篡逆之罪”。言義言利,文辭用盡,卻被劉備“殺吾弟之仇,不共戴天”一句炮轟回去,劉還不忘發揮其使節的作用,令“說與孫權,洗頸就戮”。
  危急時刻,中大夫趙咨自薦北上,欲與魏暫結同盟。曹丕聽聞來者,早有預料,召入趙咨,一問一答的精彩對話就這樣開始了。曹丕問孫權是怎樣的主公,趙咨夸其“聰明仁智雄略”,幾近完美無缺.又援引具體的事例證明自己此言非虛。關于聰明,趙咨提及孫權賞識人才,所舉魯肅、呂蒙二人,皆是繼周瑜之后江東之能臣,是自家人。關于仁智,又說孫權雖是對待外人,“獲于禁而不害”,是影射曹丕于第七十九回令人將關云長水淹七軍,擒獲于禁的故事畫于陵屋粉壁,將于禁羞辱致死一事。如此一對比,高下立判:孫權奪取荊州而不大肆屠戮,不同于曹操為父報仇時的血洗徐州。毛評說趙咨“以己之長形彼之短”,雖是只言片語,但都無比精準地戳到了魏王的痛處。至于雄略,據江東雖雄,但承襲父兄家業,可能不太有說服力,那么“屈身于陛下”,則是實實在在的大略。作為東吳發言人,趙咨對自家的想法并不隱瞞,開門見山,直言其旨,因時機特殊暫且降魏受九錫,并不是丟掉了“聰明仁智雄略”,這恰恰是權謀的一部分,也以此言挫曹丕的自矜和銳氣。   曹丕又問孫權的學問,趙咨說,孫權的學問是從書本到實踐,從用人到做事,從兒時的積累到馭文謀篇,含英咀華的大氣象,是帝王之學,“不效書生尋章摘句而已”。曹丕一連試探如果魏攻吳當如何,吳是否畏魏,東吳有多少能人,趙咨一一回應:國家無論大小,各有各應敵的辦法;東吳兵甲充裕,疆土安固,雖是降魏,底氣十足;前言魯肅呂蒙,除此名士,南人個個人中之龍。趙咨不卑不亢,見招拆招。
  孫權之前叮囑趙咨不要失了東吳氣象,由此觀之,卻是超額完成任務了。問答結尾,曹丕一番慨嘆也正道出了讀者心中所想:“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當之矣?!笨梢哉f此時正是在趙咨使魏的成功作用下,魏蜀吳三國再次回到了一種動態的平衡。
  四、鄧芝使吳不辱其主,無懼油烹一身傲骨
  第八十六回中,魏調五路大兵來取西川,諸葛亮已有四路退兵之策,皆布置周密,唯獨孫權一路雖易實難?!绊氂靡簧噢q之士,徑往東吳,以利害說之,則先退東吳”,其余四路無憂也。這時,戶部尚書鄧芝引起了諸葛亮的注意,百官散去后,諸葛亮留住鄧芝,看似隨意的談話,實際是在考驗鄧芝的膽識。孑L明問蜀當伐吳還是伐魏,鄧芝答伐魏困難,要徐徐圖之;交合東吳,乃長久之計。其言正中孔明下懷,鄧芝于是往說東吳。這邊陸遜已料到諸葛亮的計策,作者虛寫四路兵退,使讀者通過孫權聞得,為下文鄧芝的關鍵第五路稍作鋪墊。鄧芝前來,孫權以刀鋸鼎鑊作為恐嚇,然而一鍋熱油正沸,千百武士相對,鄧芝只以一笑應對,可見其并非只有嘴上功夫。身為一介說客,不阿附茍且,也不輕慢對手,面對孫權,他長揖不拜,雖來求和,絲毫不失氣節。吳侯故意說要用油烹之,鄧芝巧用反激,言東吳眾人準備如此充分,是何等懼怕蜀使;又言自己是誠心為吳國利益著想,孫權竟這般小肚雞腸。孫權自知失禮,惶愧賜坐間已然處于談話的下風,待鄧芝稍一發問,就將內心想法全盤托出。孫權擔憂劉禪年幼,害怕蜀國拖后腿。鄧芝于是將吳蜀用層層語言包裹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從人才現狀,到山川形勢,再到復合的利與不合的害細細道來,結尾以死明志,從談話一瞬間轉到腳下動作,將東吳事先準備好撐場面的油鼎變為自己成就名節的道具,“此等做法,卻是放刁,妙不可言”。孫權急忙勸阻,求鄧芝作為吳蜀聯合的橋梁回蜀通其意。鄧芝又一次反激:之前要烹我,現在又把我當旗子,如此猶豫不決,怎能輕信?這便是將孫權最后一點疑慮也打破,而只能同意鄧芝入川通好了。后文東吳遣張溫跟隨鄧芝回川,秦宓舌戰張溫,辯得其啞口無言,又是對于先前東吳招待鄧芝不周的一次強有力的回擊。
  待鄧芝二次入吳,孫權問吳蜀伐魏功成之后天下分治如何,鄧芝則頗含深意,答似未答:正所謂天命無常,“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詩經·大雅·文王》),著眼于當下,之后的事情,誰又說得清呢?自此一和,吳蜀通好,永不相伐。正是鄧芝的東吳之行,使蜀國在劉備白帝城托孤后的危急形勢得到了緩解,也為孔明之后全力征南蠻、擒孟獲提供了可能。圈
  參考文獻:
  [1]羅貫中.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上)[M].毛宗崗批評.長沙:岳麓書社,2016.
  [2]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
  [3]金文京.三國演義的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878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