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風物,自有妙諦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清平樂·春晚
【宋】王安國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翻譯】
春天想留也留不住,費盡了黃鶯的口舌。滿地的紅花落瓣,就像宮中的錦緞被泥水玷污,那是昨夜南園里有一場風雨的緣故。
這歌女還是初抱琵琶,清晨時,她的思緒已遠遠地飛往天邊。她不肯過畫堂朱門的富貴生活,寧可化作春風中自由自在飛舞的楊花。
【賞析】
古來傷春愁秋的詩詞不可勝數,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遠有新鮮之感。王安國這首《清平樂·春晚》就是這樣一首好詞。
詞題為“春晚”,顧名思義是寫殘春景象?!傲舸翰蛔。M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痹~人一起筆就寫由于昨夜雨疏風驟,南園已滿地殘紅了。詞人面對這萬花凋謝的景象,自然不勝傷感。此時耳邊傳來了黃鶯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覺到多情的鶯兒也正為落花發愁,苦勸春天不要歸去。“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好像詞人的嘆息。寫鶯語的“費盡”,實是襯托出詞人的失落感,因為花開花謝、春去秋來是自然規律,與鶯兒無關。詞人賦予鶯兒以人的感情,不直說自己無計留春之苦,而是借鶯兒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且饒有韻味。
此詞交叉地寫聽覺與視覺的感受,從音響與色彩兩個方面勾勒出一幅殘敗的暮春圖畫。開頭從聽鶯聲寫起,轉而便訴諸視覺。一夜風雨過后,園花凋謝,殘紅敗蕊,滿地飄零,狼藉不堪。百花盛開時,燦爛本如宮錦,可惜此時已被糟蹋得不成樣子了。“滿地殘紅”自是殘春時節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宮錦被污損,詞人痛惜之情可見。
下面又從視覺轉到聽覺上來:正當詞人目睹這如花似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無限惆悵之時,仿佛從遠處傳來歌女小憐之輩彈奏琵琶的聲音,“弦弦掩抑聲聲思”,那“弦弦”“聲聲”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憐,即北齊后主高緯寵幸的馮淑妃,因她“慧黠能彈琵琶”,后代詩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詞中“小憐初上琵琶”是從李賀《馮小憐》詩“灣頭見小憐,請上琵琶弦”句化出。這琵琶之聲哀婉動人,當此即將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閨中佳人長夜不眠,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思飛越千里關山,追尋天涯游子。顧夐《虞美人·曉鶯啼破相思夢》云:“玉郎還是不還家,教人魂夢逐楊花,繞天涯?!边@里,作者抒寫的是由春天的匆匆歸去而引起的年華虛度之感,隱隱寄托著一種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悲慨,有著豐富的人生內容。
最后,詞人寫到眼前觸目皆是的楊花——這一暮春特有的風光:只見那如雪的飛花飄揚,是那樣的自由自在,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貴人家的畫堂朱戶。這景象發人深省。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傷春、惜春、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情懷,寄寓了詞人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詞融情于景,寫景中融進了自己的生活,寫出了自己的性情與風骨,堪稱一首出類拔萃的傷春詞。
詞人簡介
王安國(1028年—1074年),字平甫,王安石之弟,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世稱王安禮、王安國、王雱為“臨川三王”。
王安國工詩文,詞尤博采眾長,工麗曲折,近似婉約派。詩工于用事,對偶親切。其天才逸發,器識磊落,文思敏捷,曾鞏謂其“于書無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為尤詳,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
王安國自幼聰穎上進,雖未曾從師入學,但寫出的文章卻有條理。12歲時將其所寫的詩、銘、論、賦數10篇向人展示,觀者無不驚嘆其文采超群。他的《題滕王閣》一詩是在13歲時登滕王閣所作,詩中言有盡而意不盡,極有韻味。從此,他的文章在士大夫和文人中流傳,并得到好評。而他也愈加奮發讀書,對詩、賦更有所長。他雖然多次參加科舉,但因仕籍糾葛,又不愿倚仗其兄王安石之勢謀取功名,而未能中第。為此,歐陽修曾有詩說:“自慚知子不能薦,白首胡為侍從官?!痹趨⒓用趴荚嚂r,負責考選的官員將其所寫的文章列為第一,但未能參加進士考試。
王安國不但文采出眾,而且長期盡心盡力侍奉母親,廣結善友,是個出名的賢士。熙寧元年經韓琦舉薦,經神宗召試,賜進士及第,任西京國子監教授。此時王安國已41歲,才從布衣入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91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