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第三學段整本書的導讀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閱讀品位,能夠自主地開展整本書閱讀。此時對于整本書閱讀指導,需要的不是過多干預,而是放手,大膽放手,主動搭建平臺,鼓勵他們把閱讀堅持下去,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完全放手可能做不到,但是至少有一些事情,教師可以不做。
一、不做功利“代言”,純凈閱讀目的
為什么要讓學生閱讀整本書?原因有很多,比如教材要求,考試中內容有所涉及,或者學校統一要求,乃至公開課需要,等等,理由有很多,閱讀的目的不夠純粹。整本書閱讀的推進,首要的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如果沒有興趣,只有壓力,那么整本書閱讀必然會成為一種負擔。從目前來看,課外閱讀淪為考試工具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試想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怎么能心甘情愿地捧起課外書進行閱讀呢?即便他們已經到了第三學段,但閱讀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教師與家長細心呵護,鼓勵他們為閱讀而閱讀,摒棄功利進行純粹的閱讀,從中享受文字本身所帶來的樂趣,享受那種借助文字喚醒體驗,激發想象的樂趣,而這種樂趣必然也會吸引學生主動進行整本書閱讀,推進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形成,這才是學生閱讀的最終目標,也是開展整本書閱讀的最終目的。
當然,放手讓學生閱讀,不是直接給書讓他們自己閱讀,而是應關注學生讀得怎樣,是否完成,喜歡不喜歡。教師既然推薦,就應該對學生負責,對整個閱讀負責,自己沒有讀過,就不能推薦。教師不應迷信權威,而是應結合自己的閱讀實際,將那些體驗較深,能夠撥動自己心弦的書籍推薦給學生,這也是一個教師的底線,更是良知,同樣也是無功利閱讀的最好體現。
二、不做學習“壓榨”,讓出閱讀時間
當前,大多數第三學段的學生,不讀課外書籍的理由是時間不夠。從當前教育現狀來看,學生在校沒有自主時間,到了家里有一堆作業,真正用于課外自主閱讀的時間不多。統編本教材編者也注意到這一點,通過增設“閱讀指導課”,乃至增設“與家長一起讀”“快樂讀書吧”等欄目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目的是讓課外閱讀進入到課程教學體系之中,引起家長與學生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真正讓課外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一種興趣。
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的課外時間,充分認識到只有課外多閱讀,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其他方式,如家庭作業,雖在短時間內有效,但從長期來看,可能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真正做學生課外閱讀的守護者,盡可能少布置作業,甚至是不布置作業,給學生課外閱讀“騰”出時間,讓學生享受那難得的課外閱讀的休閑時光,從中感受到閱讀的快樂。
教師需要的是勇氣,是面對學校、家長的勇氣,是面對學生成績可能暫時一落千丈的勇氣,目的只是給學生增加一些課外的自主時間,讓他們能夠靜靜地捧起書本進行閱讀。第三學段課外整本書閱讀指導就是拋開功利,給學生自主閱讀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他們能靜下心來認真讀書。
三、不做花樣“導演”,減輕閱讀負擔
當前不少學校、不少教師都很重視課外閱讀,如組織校園讀書節,要求學生做讀書小報,或者要求學生及時摘抄課外閱讀中的好詞、好句,等等。從形式來看,課外閱讀“碩果”累累,但是從學生來看,卻是“傷痕”累累。本來課外閱讀是一種愜意的事情,但是一旦與具體任務,或者與具體要求相結合,就會變成一種負擔。即便是成人,在自主閱讀中也很少能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何況是學生呢?這種花樣繁多的課外閱讀,最終只會“扼殺”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不會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外閱讀,尤其是整本書閱讀,就應“課外些”,再“課外些”,盡可能少給學生束縛,讓學生“輕裝上陣”,實現課外閱讀“輕負擔”。但這里的“輕負擔”并不是“無為”。整本書閱讀,最需要“無為而無所不為”,比如朗讀就是一種較好的指導策略。也許這里有不少人感到疑惑,認為朗讀一本書幾萬字,或者幾十萬字,不太現實,效果也不理想,但從長遠來看,效果還不錯。
教師可以選擇一本適合的書,每天給學生朗讀一部分,讀五分鐘、十分鐘都行。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與他們形成互動。還可以引導他們參與進來,讓他們在閱讀中體驗快樂。這樣,每天閱讀一部分,既不感到壓力,更不會覺得“沒人關心”。其實,課外閱讀,尤其是整本書閱讀,教師不一定要借助繁多花樣進行步步監控,有時候,越是輕松的閱讀,對學生來說往往是最有效的。
四、不做權威“干預”,尊重個性閱讀
對于整本書閱讀推薦,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分享,這也是一個常用的方法。交流分享,教師要準確定位,一般情況下是在學生有所閱讀、有所了解的情況下進行,重在通過分享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興趣。但從實際來看,不少教師讀書也許沒有讀透,在分享交流中卻往往以閱讀專家的身份進行指導,從作者到內容,從表達技巧到文本主題,等等,層層推進,分析透徹。這樣的閱讀指導,不是學生需要的閱讀指導。
艾登·錢伯斯曾經說過,一個干預過多的老師最容易讓孩子們產生不喜歡閱讀的后遺癥。對于學生,一次閱讀,尤其是嘗試閱讀一本陌生的書,無異于一次探險,可能會遭遇失敗,但這是他們閱讀成長的必然過程。如果教師事無巨細,處處干預,最終閱讀指導只會淪為教師的“講讀”課。本來很輕松的閱讀交流,結果卻變成了一種被動接受與認同,這只會扼殺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要允許學生自己決定讀什么內容,讀多少頁,與誰交流,等等,學生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權威。
如有時間,教師則可以在班級里捧起一本書,靜靜地讀,給學生做榜樣。等讀完了,也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聊聊他們的想法,說說自己的感受。這里需要的是一種真誠的交流,是把對閱讀的熱情傳遞給學生,讓他們與教師一樣,有時間也捧起整本書進行閱讀、分享、交流……只有這樣長時間堅持下去,學生最終才會被教師所“同化”,有時間也會捧起書本進行自主閱讀,享受靜靜的閱讀時光,感受閱讀的美好。而這就與《打造兒童的閱讀環境》一書中所說的一樣,把自己作為讀者的熱情傳導給孩子, 讓他們保持對閱讀的熱情。
第三學段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師需要的并不是“好為人師”,而是應該盡可能在“做”與“不做”之間劃清界限,給學生課外閱讀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為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奠定基礎。而這還需要教師的智慧與勇氣,我將上下而求索
(作者單位:江蘇灌云縣圩豐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宋園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9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