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有效的戲曲課堂教學模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為促進戲曲的傳承發展,國家在2017年發布了《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并提出了“戲曲進校園活動蓬勃開展,戲曲教育豐富多彩”“戲曲進校園實現常態化、機制化、普及化,基本實現全覆蓋”的總目標。戲曲進校園如何有效地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以達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那么就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系統化的戲曲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構建;戲曲課堂;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聯合發布國家發布了《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要求:2018年,戲曲進校園活動蓬勃開展,戲曲教育豐富多彩。具體活動時間應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及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有機結合。目前,許多中小學響應國家政策嘗試著將戲曲引入校園,但在戲曲教學方面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教學方式,學習戲曲只是體現在表面而沒有深入實際,或者是短時應付政策搞花樣,和傳承戲曲傳統文化的目標相悖。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學形式單調,孩子們的興趣難以被激發,有厭學情緒,達不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那么,中小學戲曲走進校園如何有效地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構建一套科學可行的戲曲教學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一、戲曲教學模式的含義
教學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圍繞教學活動中的某一主題,形成相對穩定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教學范例。(李秉德 《教學論》)教學模式也是教學方式,在戲曲教學中,我們應該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對戲曲教學活動采用具體靈活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那么這種具體的戲曲教學手段就是戲曲教學模式。戲曲教學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創新的,在戲曲課堂教學中,只要是有利于戲曲教學活動的方法和手段都可稱之為好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在新時代教育時期,教學中要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及學生對戲曲的的感受和興趣,更需要我們優化戲曲教學模式,才能讓學生熱愛戲曲,喜歡戲曲,并實現戲曲傳統文化在學校中的傳承價值。
二、多樣化的戲曲教學模式探究
?。ㄒ唬﹦撛O情境 耳濡目染
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創設戲曲情境,讓學生們深入其中,感受戲曲的文化魅力,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并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戲曲教學課堂中,首先,老師可以根據戲曲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直觀材料,如臉譜、道具、各種戲服和頭飾等,讓學生對所學戲曲作品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比如,學唱《定能戰勝頑敵渡難關》,我們在課前先出示幾幅電影的圖畫,讓學生了解選段的內容。在學唱戲曲唱腔時,我們可以在教室里除了展示一些戲曲臉譜外,還可以擺放一些戲曲的伴奏樂器,給學生創造一種戲曲學習的氛圍,讓他們通過這些直觀性的材料感受傳統戲曲的獨特美。其次,老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有關戲曲音像、戲曲視頻等進行欣賞,邊看表演邊模仿唱腔。通過反復觀賞和聆聽,讓學生對整部戲曲獲得一個完整的體驗,并感受到戲曲音樂的魅力。第三,課堂中鼓勵學生大膽表演,通過表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傳統劇目《姊妹易嫁》,通過觀賞到的學習記憶和老師的教授,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要求動作、唱腔、念白都要到位,這樣不僅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
?。ǘ┍容^分析 引導探究
在戲曲教學中,我們不但要掌握動態的“唱”和“做”,還要讓學生深入理解戲曲學科的藝術內涵,培養學生分析研究不同戲曲劇種或不同唱段的音樂唱腔特點,分析戲曲中不同臉譜的含義,水袖的程式動作、帽翅的功用等。在戲曲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對不同地區、不同劇種的同類戲曲作品進行分析研究,體會各地戲曲音樂的內涵美。比如,傳統劇目《王小趕腳》,一勾勾劇、呂劇、五音戲中都有此劇,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地域、唱腔、表演、伴奏樂器等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探究,讓學生感受不同劇種表演的同一戲曲作品的不同特色風格。還可以對不同劇種的不同類的戲曲劇目進行比較探究,分析他們不同的唱腔特點和各個劇種的腔式結構及板式,探究各個劇種的發展歷史等,這樣,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思維,還可以提高學生對戲曲的認知。另外,也可將戲曲藝術、說唱藝術、民歌藝術等進行多方位比較,通過分析唱腔結構、旋律曲線等了解不同的風格特點。
?。ㄈ┒鄬W科融合教學
跨學科教學是近幾年教學理論的熱門話題?!皩W科合作”“學科交叉”也是跨學科教學的表現方式,學科融合教學就是與學科合作的教學模式。在戲曲教學中,遇到的難以解決的問題及困惑,我們可以借助戲曲的相關學科講解以獲得認知。戲曲教學與舞蹈、繪畫、雕塑、文學、歷史等學科聯系密切,教學中,我們將戲曲與這些學科相互融合,進行合作教學,從多個角度幫助學生理解戲曲的內容,學習戲曲的有關知識,以提高和豐富學生的戲曲文化素養。如:地方戲曲一勾勾與美術課程的融合,戲劇可以通過美術中的勾勒繪畫就能完成表情各異的不同角色的臉譜、服飾的色彩配比、舞臺的設計等。戲曲與文學歷史的融合,一般在劇本的內容中體現出來。比如一勾勾原創歷史劇目《邢慈靜》,就是一部反映明朝女杰邢慈靜的故事,整部劇突出邢慈靜一生的曲折經歷,展示她與命運抗爭的堅強個性和為后人留下的寶貴藝術珍品。該劇是地方戲曲一勾勾和文學歷史融為一體的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戲曲作品。除此之外,我們在編寫教材時,也可將戲曲一勾勾的有關知識融入其他學科,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對一勾勾戲曲的學習和掌握。
?。ㄋ模┛趥魃硎诮虒W方式
在中國的戲曲界,“口傳身授”的教學方法是戲曲師傅們慣用的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教學手段。它們都是一對一的教學形式,教唱任何一個戲詞和戲句,都是面對面進行“口傳”給學生們的,教唱的任何一個戲曲動作包括眼神、手勢、表情等都是通過面對面“身授”給學生們的。所以說,“口傳身授”這種方法雖然有點老,但教學效率很高。在戲曲教學中,學??梢哉垜蚯輪T進校園給孩子們教唱戲曲唱段,并通過“口傳”的傳統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戲曲音樂的韻味,體會劇中人物的內心思想和情感,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ㄎ澹┬旅襟w助力戲曲教學
近年來,不僅傳統媒體加大了對戲曲的傳播,很多新媒體對戲曲的推廣與傳承也做了很大的貢獻。比如,app“戲緣”移動互聯網戲曲的誕生,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的《中國戲曲大會》的開播等,不僅擴大了戲曲市場的消費群體,也滿足了觀眾的文化消費需求。我們利用互聯網對學生進行戲曲宣傳,在課堂上讓學生直接通過新媒體欣賞和學習,尤其是《中國戲曲大會》中主持人的“講好中國故事,展示傳統文化,普及戲曲知識,傳承華夏文明”開場白,點出主旨,引人入趣。以選手和百人團競賽答題的方式,將戲曲知識傳達給學生,欣賞到很多稀有的地方戲曲的唱腔和有關知識,開闊了學生眼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戲曲在校園中的傳承發展。
總之,戲曲進校園一定要遵循美育的特點和學生成長的規律,構建科學合理的戲曲課堂教學模式,以達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戲曲進校園的的受益者,增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參考文獻
[1]宣傳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聯合發布.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2017.
[2]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