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析當下音樂教育觀念的轉向問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音樂是人類生活的升華,是精神財富。音樂教育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如時間、地點以及文化等。我國在21世紀之后音樂教育理念上發生了重大轉變,本文主要對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音樂教育觀念的三個轉向進行討論分析。
  【關鍵詞】音樂教育觀念;新時代;三個轉向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音樂是沒有限制的,跨越了語言、種族以及文化等障礙,被眾多人所推崇。音樂在發展以及傳播的過程中能帶給人類不同的感受,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音樂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音樂教育,并且在不斷完善發展,課程設置也逐漸變得專業化,教育觀念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變化。另外,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使各國之間文化交流加深,西方音樂文化流入我國,兩者之間相互碰撞,互相融合,讓我國的音樂教育理念產生了根本的轉變。
  一、世界觀的改變
  我國本土音樂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與國外以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合,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這種條件下形成了音樂多元文化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是一種平等的音樂價值觀,是在尊重其他文化的基礎上,但是不盲目追求另一種文化的行為準則。當然,文化僅僅是音樂所闡述的一個方面,音樂學這一學科的世界觀是在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前提下對多種文化進行借鑒吸收,以此加強自身對音樂的見解。音樂多元文化價值觀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包含眾多文化,認同世界各個民族、國家的音樂文化,而這一觀點也形成了人類音樂的根基,實質上音樂文化是互通的。
  當音樂教育受到世界多元文化影響之后,音樂教育逐漸改變了自身的教學風格以及教學模式,同時,對于音樂文化的審美觀點以及審美態度也產生了根本的轉變。因此,當代教師在對音樂學專業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注重學生可以學到什么,應當學到什么,還應當注意如何學習,以什么態度、什么狀態去學習。
  當新世紀到來之后,對于音樂的認知上,已經逐漸發生了改變,傳統的音樂認知方式已經逐漸不適用于目前社會。在我國傳統的音樂教育當中,音樂屬于一類科學,是在音色、曲式、節奏等方面組合之后所產生的一類學科?,F代從事音樂行業的人員則對于這類觀點有不同的認知,認為音樂教育首先需要考慮的是音樂的本質以及其原理和邏輯原則,更加側重其中所內在文化意義。也就是說,現代音樂人將音樂看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西方相關業內學者將音樂體系看成一種抽象,高度客觀化,由聲學所演變的一種抽象音樂作品實體。不管是初級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在如今素質教育的背景之下,音樂成為了其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當學生經歷了一系列音樂專業的訓練之后,對于音樂,失去了最初的初衷,執念也不見了,音樂素養雖然扎根在心中,但是對于人文精神沒有什么重大改變。不管是普通高等院校還是著名的九大音院,在音樂專業上,所設置的課程基本相同,而這點也展示出我國屬于嚴肅型音樂教育理念。我國的音樂學專業對于音樂的研究是在音色、節奏等方面進行的,同時也關注民風民俗、人們內在的精神世界。另外,對于世界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音樂意義也十分在意。因此,我國的音樂學對于音樂所闡述的看法是音樂之所以稱之為音樂,是因為其本身是在生活的基礎上升華所產生的,音樂只有在生活中才具有意義。
  二、主體模式的改變
  主體模式上的轉變主要是音樂文化理念上的轉變,也就是如今的音樂理念從原來的審美為主體轉為了以文化交流融合理解為主體。在我國的傳統音樂教育當中,充斥了審美哲學,因此,這種音樂教育方式是以審美哲學為主題。這種理念所倡導的是音樂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以“聽”為主要原則,當了解其他國家以及民族文化時應當對其進行分析,做好記錄,分析音樂結構以及音樂文化。
  現代音樂教育摒棄了傳統模式中所提倡的審美哲學觀點,所強調的更多是對不同國家以及地區的音樂進行深入理解,了解其內在文化,而這點也突出了音樂無國界,音樂平等的概念,同時也認可新產生的音樂文化理念。這種理念強調公平、平等自由的價值觀,同時,這一教育原則在國際音樂文化教育中也被學者所認同。
  各國的音樂文化均有可取之處,只有將不同的音樂文化理解,同時理性交往,才能讓文化之間相互融合。西方音樂文化雖然先進,但是我國在五千年的傳承過程中音樂文化也歷史悠久,毋庸置疑,因此,音樂文化理論不應當崇洋媚外。在對西方國家音樂文化理解的過程中加強東西方音樂文化的碰撞,在其中找出融合點,以平常心對待各民族、各國家的音樂文化,才能讓我國的音樂文化不斷豐富,保證其本質上的統一。
  音樂教育是理性教育,對所研究的音樂資料進行分析,大到可以維護世界和平,小到可以增加自身知識儲備量。音樂教育是將音樂與生活之間聯系,以一種理性思維來面對生活。但是,如果不能求同存異,則會讓音樂世界的文化缺乏自主性。
  三、音樂教育的轉向
  在新時代背景下,音樂教育也發生了轉變,這種轉變是由現代知識型轉為后現代知識型。這一點是在人們發現現代音樂教育知識型在結構上、內容上存在弊端。而我國對于西方音樂也極為尊崇,但是,對于其他音樂卻是不屑一顧,這種現象在我國業內十分普遍,不僅是“非學院派”,“學院派”中也有眾多人對此保留看法。但是這種理念的存在與目前所提倡的多元化理念是有一定差異的。對于現代社會來講,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環境以及人們精神層次均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但對于文化卻一味地只欣賞某一種、某一類文化,這種方式不僅不會促進音樂文化,反而會讓音樂文化長期處于一個水平,停滯不前。在日常的教學以及課程設置方面應當積極改正。除此之外,就是音樂教育本身的改變。音樂教育目前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音樂教育,已經逐漸成為了音樂技術教育,這種教育模式的產生,最根本的還是現代音樂教育中所具有的工具性,讓其變得更加世俗化,最終丟失了音樂教育的本質。
  另外,后現代音樂知識型轉型的課程體系改革讓民間音樂、傳統音樂等重新煥發活力。后現代音樂知識型所提倡的是音樂的平等性,不把某一種音樂體系看成唯一,多種音樂類型共同發展,強調音樂的多元性。同時,逐漸開放本土音樂課程,現今,筆者正處于后現代音樂時代,在這一時代,地方音樂以及本土音樂等均受到平等對待,以世界的角度來看,本土音樂課程學習能完善人們對本土音樂文化的認知,完善對傳統音樂的傳承,有利于音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能促進世界音樂文化的多元多樣性。
  四、結束語
  音樂的存在是因為人類在生存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去娛樂以及抒發情感,由此,音樂才得以在世界的舞臺中壯大,而時代的變化會導致音樂形式、教育理念以及發展形勢改變。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之下,音樂教育已經逐漸完善,不斷發展。后現代音樂教育學的出現更是促進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音樂文化融合,如今的音樂形式是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的,這一理念與多元化理念吻合。目前,國內眾多學者闡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讓民族音樂文化與其他音樂文化互相碰撞,互相交融,最終才能將中國音樂、中國音樂教育理論推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宋亭霖.音樂人類學視野下對音樂教育觀念轉向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6(11).
  [2]楊超群.輾轉不寐 思深憂遠——議當下中國音樂教育發展的三個境況[J].北方音樂,2014(8):227-228.
  [3]孫曉婕.第五屆卡巴列夫斯基21世紀音樂教師國際比賽有感[J].藝術教育,2011(7):163-164.
  [4]管建華.21世紀初: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音樂人類學在中國[J].音樂藝術,2009(1):7,129-138.
  [5]楊秋儀.21世紀中國音樂教育的思考——兼與吳斌、郭聲健二老師筆談[J].人民音樂,2003(7):36-38.
  [6]林紅,管建華.埃里奧特音樂教育思想后現代轉向的文化分析[J].中國音樂,2011(3):15-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19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