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造紙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有限公司于2017年由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更名而來,簡稱造紙院。造紙院的前身是1953年初籌建的輕工業部北京工業試驗所,隸屬中央人民政府輕工業部領導,定址于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
1956年,在原輕工業部北京工業試驗所纖維試驗室的基礎上成立了輕工業部造紙工業科學研究所。后來歷經多次機構變動與更名,于1995年更名為中國制漿造紙工業研究所。
1999年根據國務院的決定,造紙研究所由國家事業單位成功轉制為現代科技型企業,進入國家大型企業集團——中國輕工集團公司,并于2001年更名為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2012年,整體搬遷至北京市朝陽區望京。
2017年,造紙院更名為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為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的下屬企業。
從光華路的小院到望京的中輕大廈,從造紙研究所到造紙院有限公司,歲月倏忽,造紙院舊貌換新顏。四十年風雨兼程,四十年砥礪前行,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造紙院也經歷了不平凡的時期,歷代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繼,為我國造紙工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崢嶸歲月、風氣青萍
建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出于對國民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考慮,國家對作為基礎原材料的紙和紙板產品的生產較為重視,鑒于當時的產業基礎非常薄弱,國家主管部門抽調國內專業人才組建了輕工業部造紙工業科學研究所,這應當是我國第一批專業技術科研機構。
造紙研究所成立之初,適逢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和制訂我國“十二年科學技術長遠規劃”之際。按照輕工業部的要求,造紙所確定了“以非木材纖維為主,木材纖維為輔”的科研方向和科研任務。
建所初期的10年,可以稱之為創業時期,造紙所開展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工作,完成研究項目185項,同時也培養出一批人才,積累了豐富經驗,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多方布局、根深葉茂
伴隨著我國造紙工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造紙院也與時俱進,快速成長,自身實力不斷提升。經過長期積累,目前資產總額從160萬元增加到17.3億元,總收入從建院之初的每年數萬元增長到目前的3.1億元。
1978年,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我國造紙工業全面參與到國際化市場競爭,伴隨著這一進程,造紙院也結束了計劃經濟時期單純從事指定性技術研究開發的時代,變身為基于轉制院所的科技型企業。造紙院的單位性質變了,經營方式變了,管理模式變了,職工身份也變了,科研人員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得以充分發揮,涌現出一批行業知名專家,開發并推廣應用了大量科技成果。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發展過程中,造紙院扶持和支撐了一大批處于創業階段的造紙企業,使其快速發展壯大。可以說,現在的知名造紙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在他們的發展歷程中都與造紙院產生過交集,都或多或少地得到過造紙院的技術支持。
在為企業提供服務和技術支持的過程中,造紙院的科研能力與技術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企業實力快速提高。目前,基于涉及各個領域的高科技專業技術人才和各類齊備的先進科研設施條件的優勢,造紙院已形成了技術研究開發、行業咨詢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成果工程轉化等多方面的綜合業務格局,并輔之以特種原材料貿易、高技術特種功能產品生產銷售以及物業資產經營等多項業務。在國家和行業的支持下,造紙院擁有豐富的國家級科技資源,設立了制漿造紙國家工程實驗室、全國造紙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國家紙張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造紙工業生產力促進中心、中國造紙雜志社、中國造紙協會生活用紙專業委員會、中國造紙學會特種紙專業委員會等。在此基礎上,造紙院努力打造創建多個行業技術和信息交流的服務品牌,其中,生活用紙國際科技展覽及會議、中國國際造紙科技展覽會及會議、中國國際特種紙展覽及會議已成為行業服務知名品牌,成為相關領域技術交流、貿易合作和信息傳播的主要平臺。
改革開放40年來,在聚焦產業技術工程化研發目標的理念下,造紙院持續投入,擁有了國際一流的研發設施與條件,特別是對建設中試和生產試驗型產業技術研究開發平臺設施更為重視。迄今為止,總投入超過3億元,建成了綜合能力較強、門類齊全的制漿造紙產業技術試驗與驗證平臺——紙基功能材料創新孵化平臺。
改革開放40年來,造紙院不斷改革創新,克服各種不利因素影響,在積極培養后續人才的基礎上,廣泛引進各類應用型高端人才,并投入大量資金購置高端科研設備,使造紙院的整體科研實力及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高,現已成為我國造紙行業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級科研機構。
3勇立潮頭、宏圖大展
造紙院作為專業性的研發機構,是全國造紙工業技術研發中心。自建院以來承擔了大量的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是科研項目的核心承擔單位之一。因此,科研工作一直是造紙院的核心業務。
改革開放40年來,造紙院不忘傳承文明,致力于造紙行業應用科技的研究開發。先后主持/參與完成了“六五”至“十二五”國家科技攻關、“863計劃”、發改委重大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公益性行業專項等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以及大量的企業委托開發項目,形成科研成果1700多項,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輕工業部科技進步獎”“環保部科技進步獎”在內的國家或省部級獎勵180多項,為提高我國造紙工業科技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僅2018年一年,造紙院的科技投入就達4300萬元;申請專利24項,授權18項,體現了科研工作的積極拓展;發表論文31篇,其中SCI論文10篇;橫向合同83項,合同額近1200萬元;縱向項目在研15個,到賬經費近1200萬元,以奪目的數字、優異的成績,向改革開放40周年敬禮!
作為一個致力于產業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的專業機構,造紙院在行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迅速提高的推動下,在不斷新增或更新實驗室儀器設備改善科研設施和科研條件的同時,更注重中試設備和生產試驗裝置的配置。特別是近10年,為了提升工程化技術研發平臺的建設,造紙院在鄰近的廊坊科技谷建立了生產試驗基地,成立了中輕特種纖維材料有限公司,打造了紙基功能材料創新孵化平臺,投資2.6億元,建成了制漿、造紙和環保等重點學科所需的10余條中試和生產試驗線。廊坊生產試驗基地占地3.3 hm2(50畝),建筑面積4.5萬m2,經過兩期工程的建設,已逐步對行業開放,將為國內新技術成果的工程化驗證和產業化示范提供良好的平臺條件。此外,造紙院在與企業合作研發和推廣應用新技術的過程中,針對一些技術要求高、生產難度大,且暫時市場需求較小的特種產品,也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利用類別齊全的生產試驗裝置生產小批量的特種材料產品,滿足特殊需求。 目前,造紙院的科研成果自主產業化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如冰箱感濕膜系列產品,由特紙研發中心自主實行產業化,發展快速,收入及利潤連續2年實現翻番增長;為了保持產品的市場活力,項目組啟動了系列新產品“全新阻氣透濕膜”的研發工作,進一步豐富冰箱感濕膜系列產品線。全熱交換紙系列產品一直處于市場主導地位,隨著市場對新風空調需求的增加,全熱交換紙市場容量迅速擴大,造紙院抓住有利時機,積極開發系列化型號新品,以滿足各類空調企業的需求,使銷量不斷攀升。目前市場占有率達到50%以上。
隨著認識加深,造紙院2018年在產業化工作上投入了更多精力,產品領域更加寬廣,種類更加豐富,有更多的小品種推向了市場,形成了比較好的發展態勢。特種紙基材料加速研發攻關,形成多樣化產業群。綠色纖維密封材料的產業化工作在2017年取得重大突破,多次與本行業跨國公司進行深層次地合作洽談,逐步推動該系列產品進軍國際市場。濾油板實現批量生產,劍橋卷煙濾片和超級電容器紙在研發攻關和試用階段。感濕膜產品面臨國外產品的競爭,積極與協作公司高層多次溝通交流,雙方已將升級產品及更多新品列入合作計劃?;瘜W品自有技術投入商業應用,邁出化學品產業化第一步。環保濕強劑完成第一代產品開發,與化學品生產企業簽署產銷協議。中輕集團科技創新項目“工業潤滑油高效過濾纖維濾芯的研制”已完成產業化試驗研究,實現了產品銷售,替代了進口產品。
改革開放40年來,造紙院重視人才培養,致力于為行業培養和輸送工程技術人才。1984年取得制漿造紙和造紙環境保護專業的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批建立了制漿造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至今已經培養博士后和碩士研究生近百人。造紙院還注重高端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實施博士引進計劃和多層次人才梯隊建設,以更好地通過學科技術融合提升技術項目研發水平?,F博士生人數已達15人,副高級職稱以上64人,他們在造紙院不斷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鑒于工程化技術研發和成果產業轉化的需要,造紙院近年來也引進了數名具有豐富生產和運營經驗的企業管理人才,彌補紙機生產管理人才結構的短板。
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了加強行業技術工作,更好地為行業服務,造紙院設立了“情報中心”“標準化中心”“檢測中心”,這3個中心本著積極組織、改善條件、努力為本單位科研工作的開展及為全行業服務的原則,做了大量的技術管理和技術服務工作,是造紙院面向行業的重要窗口。改革開放40年來,原來的技術開發部更名為生活用紙中心,注重做精、做細、做強,一年一度的生活用紙年會不斷創造新的展覽面積歷史記錄,參展企業增長到802家。原來的“情報中心”正式更名為中國造紙雜志社,著力加強與重點企業的深入交流和合作,不斷加強行業咨詢業務,提升軟實力,同時努力拓展境外展覽合作,加深拓展業務的深度和廣度。2015年,《中國造紙》和《中國造紙學報》獲批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項目,繼續入選“中文核心期刊”,成為造紙行業目前僅有的2本中文核心期刊刊物?!秶H造紙》獲批轉為英文刊物《Paper and Biomaterials》。當初的“標準化中心”和“檢測中心”合并為質檢中心,各項工作日新月異,發生巨變。檢驗由日常檢測發展到質量分析;標準由標準起草發展到標準研究;計量由日常校準發展到材料研制;而質檢中心也由一個普通的實驗室發展到測量審核機構,并成為首批質檢系統外的質量風險監測機構。2017年成功申辦ISO/TC6第30屆全體會議及工作組會議,這是我國造紙行業首次承辦ISO會議,進一步提升我國造紙行業在國際標準制定工作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造紙院的外事活動始于50年代,多局限于與原蘇聯專家的交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外交流活動也逐步增多,世界上一些造紙工業發達國家的專家和代表團紛紛來院參觀、洽談、尋求合作。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造紙院還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40年來,造紙院幾乎每年都派出一些科技專家出國考察、訪問、參加國際會議,承擔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日益增多,還與許多造紙工業發達國家的研究機構,如加拿大魁北克大學造紙研究中心、瑞典造紙研究所等簽訂了科研項目科技合作協議。經過多年累積探索,造紙院國際合作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2016年成功獲批“植物纖維綜合利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017年首次獲批執行“亞非優秀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計劃”,引進1名埃及科學家到院工作;成功承辦兩屆科技部“亞非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班”;實施職工海外培訓計劃,建立海外培訓人才庫,2017年派遣2名優秀青年員工前往加拿大和美國學習交流,形成了人才雙向交流、科技合作常態化的局面。此外,造紙院積極承擔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項目,2018年分別與德國造紙研究所(PTS)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就“造紙工業4.0”和“綠色納米功能包裝材料”開展合作研發,中芬“廢紙制漿過程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中加“新型生物基納米復合功能涂料在可持續包裝材料中的應用”和中德“玻纖濾紙生產的智能管理系統和綠色工藝的開發”,已按任務書順利開展。組織申報中加、中俄、中埃、中法4項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和1項發展中國家科技援助項目,其中,與孟加拉國聯合申報的“中孟造紙工業國家聯合實驗室”援建項目最終通過科技部審批,該項目于2019年開始正式實施。這些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造紙院在前沿、高端科技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4關山路遠,不負榮光
40年彈指一揮間。造紙院何其有幸,能與祖國風雨同路,與時代命運與共。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經驗,是造紙院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造紙院成為中國造紙工業一面旗幟的決定力量。
1978年,詩人艾青寫過這樣的話:“我們的心胸燃燒著希望,我們前進的道路鋪滿陽光”“讓我們從今天出發飛向明天,讓我們把每個日子都當做新的起點”。關山路遠,初心不忘,紙院人將以更大的勇氣推進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化進程,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不負時代榮光。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