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音樂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對音樂教師素養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新課改的變化入手,對小學教師素養和音樂專業素養兩個方面對音樂教師的素養進行了簡要分析以期更好地促進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師素養;新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藝術教育作為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途徑之一,學校藝術教育日漸得到重視。音樂,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學校實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徑和內容。小學音樂更是對于學生的音樂啟蒙有著重要意義。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課程從強調教師、教材,到強調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四個方面的整合,從而對小學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一、新課程改革后的變化與特點
  從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中可以看出,要求教師改變以知識和技能為主線、以教師傳授為主的傳統教法。讓音樂教學更強調以音樂審美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在不同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去感受音樂、欣賞音樂甚至創造音樂。從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發展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音樂創造能力等。那么新課程改革后與改革前有何不同呢?
 ?。ㄒ唬┬碌慕虒W觀
  教師首先要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留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和自由去思考與發展,盡可能的讓學生參與教學,并在課堂中鼓勵學生去自主思考問題、尋找答案,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確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局面,打破過去“老師說、學生聽”的傳統填鴨式授課方式。教師需要和學生保持和諧平等的關系,營造融洽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教師角色和行為的轉變
  教師傳統角色注重知識傳授、知識結果、教學模式化等,從而忽視了人的全面發展、差異性教育與教學個性化等方面。所以新課標要求教師改變以往知識傳授者與灌輸者的刻板形象,現在的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
 ?。ㄈ┬碌膶W生觀
  學生是獨立人,這意味著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還應在教學中給學生留下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自由的發展。學生是獨特發展的人,教師要掌握規律,因材施教,正確地引導學生,面對學生之間的差異,要學會尊重差異、轉化差異。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選擇,給學生自由和空間讓學生自由探索學習,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而不是將現有的成果結論直接告知學生。
 ?。ㄋ模┙滩牡膭撔屡c變革
  新課程在教學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創新。新教材更加重視音樂教學的實踐,注重培養學生對于知識的運用,重視藝術實踐鼓勵音樂創造,強調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新教材中還增加了對于民族音樂、戲曲音樂、世界音樂的相關知識素材,課本內容不再是以往的“老三樣”,開始強調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同時教材的編寫設置還體現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注意到了學科綜合等方面,給予教師和學生更多的創新空間。
  二、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ㄒ唬哂性鷮嵉膶I技能
  隨著中小學音樂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音樂課出現了器樂合奏、舞蹈、戲曲、表演等多個課型,這也就要求音樂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個人專業技能素養。
  首先,教師要能準確生動地范唱,聲情并茂地演唱,適時適量地領唱。教師的歌唱不但要求吐字清晰,有正確的呼吸和正確的發聲方法,更要求作品情感的表達。
  其次,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要熟練地掌握和會彈奏一至兩首樂器,保證教學內容多樣性。將樂器帶進課堂,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特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除此之外,音樂教師還要會跳,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并且對于歌曲的理解能力較弱,需要教師根據歌詞和旋律啟發他們進行律動和舞蹈,將音樂和舞蹈融合,來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歌曲,體會歌曲情感。
 ?。ǘ哂袕V博的知識
  音樂是藝術,是一門人文學科,是一種人類文化現象。按照藝術課程標準要求,“藝術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不僅有音樂、視覺藝術、戲劇、舞蹈等不同門類藝術的綜合,有對藝術知識、創作能力、文化背景風格流派等不同學習內容的綜合,還有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庇纱丝梢?,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必須同時具備音樂、美術、戲劇、舞蹈以及其他學科的綜合知識,否則必然很難滿足音樂審美素質教育的要求,甚至會影響日常教學活動。
  比如在《紅星歌》這首歌曲的教學中,就要對樂曲的時代背景、故事發展等有一定的了解,引起學生共鳴,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就能提高教學的效果。要了解背景就要求教師熟悉這段歷史,并能夠搜集相關圖片音頻等,讓學生體會其色彩,感受歌曲雄壯有力的進行曲風格。
 ?。ㄈ┈F代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環境下,各種現代化技術開始與教學相結合,傳統的師生口耳相傳式的教學模式不斷弱化,計算機和網絡等新的現代信息技術則更多出現在教學中,如錄音、展示臺、投影、計算機等,這些直觀并極具感染力的電教媒體的進入,拓展了音樂課堂的教學手段,增加了課堂趣味,使抽象的音樂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對音樂感受的加深和理解,發展學生的想象和創造能力。
  小學音樂教師首先要從思想上提高認識,意識到提高信息素養的重要性,行動上要積極主動地參與相關學習和實踐;其次小學音樂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和手段,讓學生能從多方面感知音樂,并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創造出豐富多彩、有吸引力的音樂課堂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最終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目標,促進每一名學生全面發展。
  因此,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更好地為音樂課堂服務,成為了當前小學音樂教師需要掌握的一項重要教學技能。
 ?。ㄋ模┚哂姓n程開發利用的意識與能力
  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效的需要。音樂教材的無法體現各地地方特色,或滿足學生的需求,具有一定局限性。這就需要教師對音樂課程進行開發,彌補課本的局限性。
  音樂課程資源豐富,教師大致可分為校內、校外兩大方面進行開發利用。校內方面要充分挖掘學?,F有資源,組織興趣小組、藝術節等活動,要對教材進行再度開發,充分利用好網絡技術、現代教育技術。校外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外人力資源,舉辦分享表演活動,或對社區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充分挖掘地方的特色戲曲等。
  總之要拒絕把教科書當成唯一課程資源,避免教師死教教材,學生死學教材的情況。提高課程開發意識,充分利用好地方特色。激活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使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不再單調、乏味。
  三、結語
  小學音樂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部分,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小學音樂教師來說,怎樣提高音樂課堂的質量和效果、提高小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在未來的教育教學中,中小學音樂教師要有超前的理念與意識,不斷學習探索各方面的新的知識內容,更新觀念與時代同步,絕不辜負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為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培養出新一代的合格的人才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葉瀾.新世紀教師專業素養初深[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
  [3]劉會萍.新課程對中小學教師的要求[J].新鄉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17(2):120-121.
  作者簡介:王锘涵(1998—),女,安徽合肥人,華中師范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小學音樂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43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