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地方非遺項目 弘揚民間傳統文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益陽市桃江縣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十分豐富。非遺項目有“馬跡塘扎故事”“胡吶喊”“三棒鼓”等。在此,以“馬跡塘扎故事”來展示該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歷史淵源
“馬跡塘扎故事”由遷徙始祖黃孟英從江西分寧縣雙井鄉帶入湖南,“扎故事”由黃孟英第十四代孫黃春林將制作技藝傳與好友金世才,從此“扎故事”開始走向氏族之外傳播,成為馬跡塘地區一大文化盛景,一直延綿至今,已傳承十九代。
二、故事如何扎
“馬跡塘扎故事”具有神秘色彩,由它的立意、造型、扎法,顯露出新、奇、巧、險、特、美的特征,令人瞠目結舌,嘆為觀止。
故事藝術屬于高臺藝術范疇,有著獨特的風格,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之中。她以古老、傳奇和結合朝代的精神風貌而不拘一格,所表演的內容涵蓋歷史、人文、神話、戲劇情節、民間軼事、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
故事的扎法首先是將一預制的“故事”木座放置空坪中,木座是寬1.2米、長1.4米、高0.85米的木柜,內放50至60公斤的石塊或鐵塊以穩重心,再將一根長3.5米、經過造型制作的鐵軸插入木座中心加以固定,軸端扎一“抱腰”,然后“上裝”,將軸套入衣服內,安上“出手”。出發時,將化妝好的“故事”演員一一抱上木座就位,軸端演員需用綁腿、棉花齊腋窩加以捆扎,再安假腳,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提或踢,必須自然。上裝時還要注意兩點:一是檢查是否穩當,二是要求保密,不讓外人看上裝。一切停當后,方可出動。四人抬座,四人保鏢,一對保杖,左右保護,確保安全,以防意外。對于故事扮演選角十分講究,每臺故事通過兩三名五至九歲的男女幼童造型,生動活潑,惟妙惟肖。由于定點高空,凌空虛步,顯露十分神秘。其藝術講究必須與美學、力學、造型互相協調統一。
三、故事的主要價值
具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在桃江、益陽、安化、沅江、南縣、常德、漢壽乃至湖南都占有重要地位。人民群眾百看不厭,對豐富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主要價值為:一是承先啟后的學術價值。故事淵源1853年(清朝),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集歷史、現代的不同特點體現不同時期的文化色彩、地方色彩,享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深刻的群眾基礎。二是提高人們精神文明生活品味,發掘、拯救和弘揚歷史文化。三是觀賞價值。故事造型典雅,外觀奇特,內意深涵,不可思議。
四、故事的相關器具制品及其作品
故事的扎法十分講究,需要精細的制作和十分精巧的造型,扎一臺故事需要按下列步驟進行:一是人員。即小演員2名、上裝化妝師2名、保杖2名、抬故事人員6名、劇目招牌2名;二是道具。道具是針對各故事內容和不同劇目的需要而言,劇目不同,表現內容不一,道具配備也不同,一臺故事大致需要的道具是故事演出的木柜和鐵軸座;三是節目“出手”;四是抱腰;五是假腳;六是捆綁演員的綁帶;七是上下演員的服裝;八是演員的衣帽頭飾;九是抬故事木柜抬杠、保杖各兩根;十是播放每臺故事演出主題歌放錄機;十一是根據故事劇中演出所需的其它道具。
“馬跡塘扎故事”自鼻祖先師傳承至今,演出場次達上萬場,由過去的廟會趕集扎神漢巫婆,到適應時代貼近生活的演繹,反映出“馬跡塘扎故事”的發展進步,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典型的代表作有:表現神話故事題材的,如“牛郎織女”“許仙游湖”等;反映古典戲劇場景的,如“小將軍打獵”“穆桂英掛帥”等。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