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助力非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篆刻藝術以及其分支的竹刻藝術隨著現代書寫方式的改變,在大眾的日常工作中并不太見到其身影,為了提升大眾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我們選擇了動畫這一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以篆刻大師吳昌碩的故事為主線,創作腳本、制作動畫,希望借此對篆刻藝術及竹刻藝術進行宣傳和推廣。
關鍵詞:動畫;非遺;傳播;原創
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基本上還停留在傳統的保護理念和技術層面止,例如錄音、照片、影像、物品收藏等。這些措施雖然保存了大批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將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失真。
篆刻藝術是我國的非遺項目,其中竹刻藝術是其分支,是文人藝術與民間雕刻工藝相互交融的結晶,也是鄉村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用動畫的形式來表現篆刻藝術以及竹刻藝術,對于在年輕人群中宣傳對這些非遺項目保護或有幫助。
為此,我們選擇了篆刻大師吳昌碩的故事,創作了非遺題材的動畫短片,希望借此對非遺保護起到推動作用。以下結合該片的創作談談我們對動畫助力非遺保護的看法。
一、動畫人物原型簡介
用動畫來表現鄉村非遺,應選取知名度較高的人物來做原型,這樣才會有代表性,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宣傳力度,就會有更多的人了解,這對推廣竹刻手藝,促進竹刻行業快速發展起很大幫助。選擇吳昌碩來作為原型,是因為他從小耳渲目染,后來在篆刻方面有極高的成就,是知名的篆刻大師。吳昌碩生于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與他交好的清末民國初書法家、篆刻家吳寶驥先生,初期為西冷印社社員,出生于浙江石門(今桐鄉崇德),精刻扇與竹刻,且竹刻得方絮秘法。還有竹刻藝人胡傳湘,也為浙江石門人,吳昌碩曾為他定潤例。這些人物就是鮮活的“非遺”代言人。本動畫確立吳昌碩為主角,講述其生平事跡。其他人物為配角。
二、以動畫來表現非遺的方法與策略
?。ㄒ唬﹦∧窟x擇
劇目從吳昌碩大師少年時就受受父熏陶開始,從“浙派”入手,后來主攻漢刻,也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影響善于留白,或對角欹斜,氣象崢嶸,構圖塊面體積感極強。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他匯百家之長,創出了自己的刀法,這種刀法靈活多變,使他的篆刻刀法雄渾秀逸的特點凸顯了出來。
(二)人物造型
在一部動畫片中,特殊的造型設計是動畫片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一部動畫片是否算得上成功,絕大部分取決于是否有優秀的動畫角色造型。假如一個角色的造型無法拉進受眾情感上的距離,也是不能獲得良好的口碑與商業收益的。
在人物造型方面,本片主要參考中央電視臺的《快樂驛站》,通過對真實照片進行類似于虛擬化的處理可以使人物圖像看起來像卡通圖像。用時尚先鋒的動漫手法,演繹中國傳統手工技藝。
(三)動作設計
竹刻技藝主要就是看手上功夫,所以在進行動作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到動畫的表現能力,可能在細節處理上還達不到很高的要求,但是本次項目主要是為了加強大家對傳統手工技藝的了解,應該把重點放在推廣與宣傳上。在分清主次的原則基礎上,體現吳昌碩大師的高超技藝。
?。ㄋ模﹫鼍霸O定
擁有一個讓觀眾記憶猶新的場景是非常有必要的,動畫場景是動畫空間環境的存在形式,與人物的形象共同搭建出全片的藝術風格。《篆刻大師吳昌碩》的場景采用江南傳統建筑風格,在江南水鄉詩情畫意的環境氛圍中凸顯傳統工藝的魅力。
?。ㄎ澹┕适戮€構思
短片的故事線從吳昌碩少年是說起,因家庭原因,吳從小就對篆刻技藝感興趣,之后便開始學習篆刻技法,長大后集百家之長,創造出自己的刀法,成為篆刻大師。
三、動畫作為非遺的推廣媒介
動畫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案例早已有之,動畫前輩們為此創造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像早期的《大鬧天宮》《哪吒鬧?!贰镀堇^光》《花木蘭》等,都是取材于我國傳統民間故事。這些動畫作品在當時在兒童教育、推動文化宣傳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中部分影片在國際上也有很大的影響力,成為中國文化對外輸出的優秀案例。
動畫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可以借鑒中國早期優秀影片的優點,同時結合新時代的特點,比如成人也已成為動畫短片重要的受眾群體,因此影片也可以選擇偏向成人化的形式風格。動畫作為一種傳播媒介,能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借助蒙太奇、動畫特效等藝術化的處理手法,只用短短幾分鐘就講述一個人的一生。
因為動畫擁有著極強的表現力,同時具有廣泛的受眾面,將其作為非遺宣傳的傳媒載體之一是尤其獨特優勢的。將非遺內容以動畫的形式呈現,使保護方式更加多樣化,從而在錄音、照片、影像、物品收藏等傳統的保護方式之外,開拓新的領域。
結語
《篆刻大師吳昌碩》以生動的動畫手法展現了我國非遺藝術代表人物的生平,拉進了受眾與傳統藝術的距離,有利于推廣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竹刻技藝行業的發展。只有激發了人們對傳統藝術的認同感與參與度,才能讓人們去保護與傳承,使傳統文化瑰寶也能擁有一片廣闊的天地。通過我們的努力,希望能促進人們非遺保護意識的不斷加強,使篆刻藝術以及竹刻技藝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史蒂芬·卡瓦利耶.《世界動畫史》[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10-12
[2]陶蕾伃.非遺保護背景下的昆曲藝術與水墨動畫的結合 ———以昆曲水墨動畫《雙下山》為例[J].戲劇文學. 2015.(10)
[3]孫世波盛楠.動畫中融入非遺元素的可行性探索——以《花鼓傳奇》為例[J].黃河之聲.2017.(24).154-155
[4]上海博物館.《竹鏤文心竹刻珍品特集》.[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2-4
項目:嘉興學院2018年度校級SRT計劃資助項目“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宣傳研究”,項目編號為SRT2018C053。
?。闻d學院設計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8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