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非遺文化的育人作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為響應國家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凸顯濟寧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育人的辦學特色,濟寧職業技術學院首先面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開展了非遺特色選修課——膠州秧歌。膠州秧歌作為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以其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浸潤著學生的心靈,對培育具有文化使命感和社會擔當的新型人才有著重要的作用,歸根結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影響深遠。
  【關鍵詞】膠州秧歌;文化育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特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從遠古時代后李文化、龍山文化走來,到春秋戰國孔孟文化、鄒魯文化的群星璀璨,經歷了幾千年歷史沉淀的齊魯大地,給我們留下太多寶貴的文化遺產,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就誕生在這片土地。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新風,振奮中華民族精神的號召。作為高職院校。在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同時,肩負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社會責任,因此,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不斷探索創新,率先建立了融合了儒家文化和山東傳統“非遺”文化的特色文化育人體系。面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開設的非遺特色選修課——膠州秧歌,便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本文以膠州秧歌特色課程為例闡釋了非遺文化在高校中傳承的作用和意義。
  一、膠州秧歌中蘊含的教育作用
  山東民間舞蹈藝術形式豐富多樣,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秧歌。據20世紀80年代舞蹈工作者的研究統計,山東境內的秧歌種類就有30多種,它們有的是在宗教儀式當中進行祈福的祭祀舞蹈,有的是農閑時節群眾進行休閑娛樂的自娛性舞蹈,無論哪一種舞蹈都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民間舞逐漸從大眾視線中淡出,人們對漢民族自己的舞蹈文化了解越來越少,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努力改變這種現狀。膠州秧歌是山東傳統民間舞蹈的杰出代表,它與海陽秧歌、鼓子秧歌并稱為山東三大秧歌。2006年,膠州秧歌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開展膠州秧歌特色課程,其中蘊含的教育作用是多方面的。
 ?。ㄒ唬┪幕宰饔?
  舞蹈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透過舞蹈文化可以窺探到當地的地理地貌、生產方式、歷史變革和民俗風情。通過膠州秧歌舞蹈文化的學習,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對于學生了解非遺文化,喜歡非遺文化有促進作用。
 ?。ǘ┘寄苄宰饔?
  舞蹈作為一門實踐類課程,它對人的動作能力的培養是顯而易見的。在膠州秧歌2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安鍋,即秧歌演員的職業化。這意味著膠州秧歌的舞蹈動作和教學方式相較于其他的民間舞蹈來說更加成熟和規范,藝術性與技巧性并重。膠州秧歌的舞蹈動作幅度很大,對人體外部的肢體協調性與內在的控制力要求很高,通過膠州秧歌基本動作及組合的訓練能夠很好地發展學生的肢體協調性與表現力。
 ?。ㄈ徝佬宰饔?
  膠州秧歌極具藝術美感,在動態上有“三彎九動十八態”的特點,在眾多的舞蹈藝術形式中獨樹一幟。當地老藝術家用“抬重、落輕、走飄,活動起來扭斷腰”形象地描繪了膠州秧歌的風格特色。學生通過對膠州秧歌舞蹈的賞析和實踐,充分地享受藝術帶來的美的滋養,從而提升自身的審美品位。
 ?。ㄋ模┣楦行宰饔?
  膠州秧歌作為山東本土的非遺文化,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產生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學生樹立起文化擔當的意識和責任感。同時,膠州秧歌表現出的是山東人的精神內涵,其三道彎的基本體態表達了女性如水般柔美的特性,但它有著“擰、碾、抻、韌”的發力方式,這反映了山東女性外柔內剛的性格特點。柔軟外表下的一顆堅韌的心,在更深層次上,透過膠州秧歌課程傳達的是對學生品格的教育。
  二、開展膠州秧歌特色課程的意義
  開設膠州秧歌特色選修課首先是基于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特色文化育人體系構建的需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中傳承的手段之一。近年來,學院不斷探索文化育人的新路子,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2015年,學院建成濟寧市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體驗館,通過投影、雙屏連動等多媒體技術向師生展示非遺文化;開展了非遺文化講座和新六藝、三協會學生社團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學院先后開設了《論語心讀》《孔府菜制作技藝》《古建筑營造技藝》《孔孟之鄉武術》等富有地方特色、富含傳統精神內涵的特色課程,縱觀這一系列的舉措,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宣傳存在缺失。傳統表演藝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包括傳統的音樂、曲藝、器樂、戲曲、舞蹈等藝術形式,膠州秧歌特色課程的開展是對文化育人體系的完善和補充。
  其次,膠州秧歌特色選修課的開設是基于高校藝術素養課程體系建設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越來越重視高校的藝術教育及審美教育,而舞蹈教育恰恰是高校藝術素養課程體系中的薄弱環節。舞蹈是藝術之母,它在培養人的審美品位、提高人的綜合素養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開設膠州秧歌特色課程是順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潮流。
  第三,膠州秧歌特色選修課的開設是基于學前教育專業職業素養發展的需要。 舞蹈教學存在諸多局限性,它要求學生有學習舞蹈的經驗準備,具有一定的肢體協調性,因此,很難在高校中廣泛開展。舞蹈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學生通過舞蹈課獲得了一定的舞蹈基礎,滿足了膠州秧歌課程學習的先決條件。但由于課時的限制,學生對舞蹈知識的掌握是廣泛的、淺顯的,很難在平時的課堂上對單一舞種有比較系統的學習和深入的了解。因此,開展膠州秧歌特色選修課是對學前教育專業技能教學的延伸,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學習需要選修此課程。
  最后,膠州秧歌特色選修課的開設是學生心靈建設和非遺文化傳承的雙向需求。一方面,非遺文化需要依托高校教育進行保護和傳承。以膠州秧歌為例,雖然當地政府越來越重視膠州秧歌的傳承與發展,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文化保護機制,但隨著老一輩的民間藝術家漸漸老去,膠州秧歌賴以生存的原生環境發生了改變,原生態的膠州秧歌瀕臨消逝,傳承非遺文化形勢依然嚴峻。通過膠州秧歌特色課程的開展,可以起到宣傳膠州秧歌文化、培養膠州秧后繼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是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她們肩負著培養祖國花朵的重任。幼兒教師要有“心”,一顆傳統文化浸潤的心,一顆民族精神擔當的心。傳統文化的理念像種子,唯有心懷使命才能撒播一顆小小的種子讓它生根發芽,開枝散葉,才能從源頭上解決非遺文化傳承難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以傳統文化滋養學生的心靈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發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復興。目前,以開展非遺文化選修課的形式實現文化育人的構想仍處在探索階段,各方面尚未成熟。希望今后膠州秧歌課程能打破重重限制,在全院范圍內普及開來,讓更多人感受到傳統民間舞蹈文化的魅力。也希望通過加強高校與非遺傳承基地之間的交流合作,讓更多的非遺項目能夠進入高校中來,讓非遺文化浸潤師生心靈。
  參考文獻
  [1]劉珊珊.“非遺”進校園活動有感——淺談把原生態舞蹈引進高校課堂的課程建設之意義[J].藝術科技,2014(7).
  [2]劉曉健.地方非遺進校園對文化育人的價值初探——以巢湖民歌為例[J].長江叢刊,2018(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07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