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有效課堂視角下非遺融入中職課堂教學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前,在政策感召下不少學校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校園傳承活動,學校課程也滲透了不少“非遺”內容。然而,中職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薄弱、參差不齊,他們對基礎理論、傳統文化、“非遺”傳承等興趣不高,“非遺”傳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因此,中職學校應提高對“非遺”教學的認識,通過加強教師培養和教材開發,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構建有效“非遺”教學課堂,提高“非遺”教學的有效性和“非遺”校園傳承活動的質量。
  [關    鍵   詞]  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0-0008-02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
  意見》中提出“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逐步將優秀的、體現民族精神與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編入有關教材,開展教學活動”,這為學校教育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據[1]。然而,中職學生普遍對“非遺”傳承興趣不高,對“非遺”文化“聽不懂、學不會”,課堂教學效能低下,中職教育如何有效地將“非遺”結合專業建設、融入課堂,激發學生興趣,靈活教學,提高“非遺”傳承的有效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有效課堂的涵義及內容
   “有效課堂”是針對課堂教學的無效性或低效性而言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有效率、有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獲得有效發展[2]。具體內容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理解到理解;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在技能上,從不會到會,從低水平到高水平,從不熟練到熟練。
   二、“非遺”融入中職課堂教學低效原因分析
   (一)教情分析
   1.中職學?!胺沁z”傳承由于沒有制度、經費、設備等方面的保障,教師開展“非遺”傳承活動大多是臨時性的,往往憑一時的熱情,缺乏統一的、權威的、系統的教學計劃安排。
   2.師資缺乏問題比較突出。大多數中職學校缺乏相關“非遺”項目的師資力量,學校開展“非遺”教學活動需要求助于校外“非遺”傳承人的指導,而要讓學校老師能深入了解“非遺”項目的內涵和掌握一定的技藝,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培訓階段,這就直接影響到有效課堂的建立。
   3.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對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加以充分重視,未能徹底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在教學中照本宣科,應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導致“非遺”課堂效率不高。
   (二)學情分析
   中職學生文化素質偏低,基礎知識薄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卑心理嚴重,上學只是抱著混日子的態度,缺乏對“非遺”學習的興趣,極大地制約了“非遺”有效課堂的開展。
   學生學習方法比較單一、過程相對枯燥。在學習方法上,學生學習缺乏探討性和實踐性,同時一些學生認為學習“非遺”對其將來就業沒有多大的幫助。學生沒有利益上的驅動力,難以激發學習“非遺”興趣和學習熱情,久而久之逐漸對“非遺”學習產生消極心理,“非遺”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三)教材分析
   目前,進入學校的“非遺”項目基本上沒有系統、規范的教材,各層次教育也未能有效銜接,雖然不少地方都相繼開展了“非遺”校園傳承活動,但各個層次的“非遺”教學內容難免脫節,無法形成持續學習的知識鏈條。同時,雖然“非遺”校本課程開發對學校有著諸多好處,但由于“非遺”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與普遍適用性,教材編寫難度很大。這就直接影響到“非遺”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構建“非遺”傳承有效課堂的措施
   (一)提高對“非遺”有效課堂重要性的認識
   我國“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整個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不夠,傳承缺乏自覺性,渠道不暢,而更重要的是教育領域對“非遺”傳承缺乏重視和價值認識,學校教育和“非遺”傳承脫節。因此有必要提高對構建“非遺”有效課堂教學的認識。
   構建中職“非遺”有效課堂可以發揮學校教育大眾化、文化多元化的獨特優勢,把“非遺”文化融入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可以促進廣大學生在日后學習、工作、生活的相互交流與互動中,把在學校學習的多元民族文化傳播給家庭成員和社會成員,從而使“非遺”得到推廣、普及和優化,促使民族文化資源不斷轉變為人類發展的共享資源[3]。
   構建中職“非遺”有效課堂,促進“非遺”進人中職學校,不但使“非遺”在學校得到了系統的保護與傳承,而且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涵,拓展學生業余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使學生能夠了解“非遺”文化,激發愛國愛民、熱愛家鄉的熱情,激發起自覺傳承“非遺”的歷史使命。
   構建中職“非遺”有效課堂,能夠彰顯中職學校辦學特色,進而提高辦學質量。學校利用地方“非遺”來研發課程資源,把地方“非遺”文化融入校本課程中去,可以凸顯學校的文化特色,提升品牌效應,提高學校的教學聲譽,可為中職學校的特色辦學添上濃重多彩的一筆。
   (二)強化教師培訓和校本教材開發    教師對“非遺”的領悟程度和“非遺”文化自覺意識的高低,將極大地影響“非遺”教學有效課堂的實施效果。強化教師“非遺”教學能力,一是可以組織校內教師進行集中培訓以及選派優秀教師到校外學習、培訓,使他們能盡快適應“非遺”教學需要。二是引進民間藝人、技藝大師和“非遺”傳承人積極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給他們提供專業的培訓學習機會,使他們掌握教學規律和方法,能夠勝任學校教學工作。
   合適的教材是“非遺”融入中職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關系到“非遺”有效課堂的推廣程度。學??梢愿鶕新殞I建設的實際需要,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認知水平、接受能力為出發點,努力尋找本專業內容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點,將豐富的“非遺”項目寓于專業課程之中,組織編寫結合專業建設規劃的“非遺”教材和相關讀本。教材和讀本應包括各個學段的“非遺”通識讀本、“非遺”項目教材等,并制訂各學段教學目標與內容,把“非遺”內容滲透在每個階段的教學中,提高“非遺”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三)改革創新教學方法
   教學活動作為知識傳授和接受的過程,最后的落腳點在于學生。一切知識和能力,只有作為主體的學生愿意學以及學會了,才能獲得傳承,“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學習也不例外。因此,關于“非遺”的教學,就必須采用交流互動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愿意學、容易學。
   1.課前做好教學內容的有效融入
   課前做好教學設計,把“非遺”有機融入課堂。教師應以專業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學科教材為載體,捕捉教材與“非遺”的結合點,將豐富的“非遺”素材寓于學科教學之中。例如以廣西崇左市職教園區為例,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課程可以融入崇左市“非遺”項目花山壯舞、金龍花鳳舞、打榔舞等;聲樂課程可以融入龍州“非遺”項目天琴彈唱、左江壯民歌、壯鄉高腔詩蕾等;旅游服務管理專業的導游實務課程可以融入崇左市“非遺”項目寶圩儂侗節文化、“三月三”餐飲文化等;烹飪專業中的中式烹調技藝課程可以融入崇左市“非遺”項目壯族特色菜藝、糖泡酒技藝等。
   2.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獨具特色的教育資源,教師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也要根據民族文化的特點而不斷創新。對此,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信息媒介的發展和普及,利用新媒介技術,將文字、聲音、圖像等要素有機結合,把各種形式的信息資源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生動的教學資源,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2)重視實踐教學環節。要提高“非遺”教學的有效性,可以把學生帶到校外“非遺”原始場景讓其親臨其境進行觀察、判斷和體驗,使學生把書本里和課堂中學到的理論和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內化為素質。例如,組織學生到村落、廟會、社區、傳承人居住地、文化展演中心進行觀摩、創作、演練,讓學生在課堂傳授、現場觀摩、田野調查與原生態演練四維一體的文化空間中感受民間文化的內涵,通過現場演練開展各種各樣的“非遺”技藝交流和才藝表演會,從而建立體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模式。
   (四)建立激勵性的“非遺”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沒有教學評價或者單一性的評價措施不能正確反映學生對“非遺”的掌握情況,更不能全方位反映學校“非遺”課堂教學傳承的有效程度。因此,學校必須建立“非遺”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非遺”效果的綜合評價體系,提高對“非遺”融入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監控。
   激勵性評價的核心是改革教學評價目標狹窄、評價方式單一、評價內容片面的做法,多元地、持續地、動態地評價學生學習,激勵學生對“非遺”興趣,發展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在“非遺”技藝、情感態度、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發展,使學生建立自信,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例如,在日?!胺沁z”教學中,評價要素可以為:一級指標評價學生學習的“參與率”,把學生參與學習的時間數量納入評價范圍,并制訂評價指標進行考核,促進學生參與學習,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二級指標評價學生學習“參與度”,把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深度納入評價范圍,是“簡單參與”還是“深入參與”行為作為評價指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三級指標評價學生學習“有效度”或“目標達成度”,把學習“非遺”對情感、意志、價值觀的達成以及對專業技能的貢獻,對素養能力的提高程度納入評價范圍,并制訂評價指標進行考核。
   在有效課堂的視角下,對“非遺”融入中職課堂教學進行探討,構建中職學校長效性的“非遺”有效課堂任重而道遠,目的在于通過探索和實踐“非遺”有效課堂,建立適合中職專業特點的“非遺”有效傳承模式,解決“非遺”課堂教學低效的問題,提高“非遺”傳承的教學效率和質量,使“非遺”不僅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而且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土,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也同時加快學校辦學特色的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1]毛娉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職美術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以南通藍印花布為例[J].考試周刊,2017(77):27.
   [2]馮璐遠.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職德育教學中的運用:以都昌鼓書為例[J].江西教育,2017(30):12.
   [3]朱國美.中職專業現代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研究:以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學院為例[J].職業,2018(16):84-85.
  ◎編輯 張 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61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