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視角下的高校藝術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將雙創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是當前的重點?;谒囆g類專業角度來說,要深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可以基于當前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勢頭,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展開針對性的雙創人才培養。本文結合當前相關政策背景與藝術類尤其是音樂類學生的就業狀況,探討了藝術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應解決的主要問題和措施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專業;創新創業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擁有璀璨的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豐富,但面臨著斷代、失傳的危險。非遺代表著我國民族的文化基因與命脈,保護非遺就是在保護民族的文化身份,更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點。創新創業(以下簡稱雙創)人才培養一直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環節,站在非遺保護視角下,培養藝術類雙創人才,鼓勵和引導藝術類大學生進入文化產業,促進其就業創業,是非常值得探究的課題。
一、關于高校藝術專業雙創人才培養
在《關于做好2019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著力強調要推動雙創升級,促進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要求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將雙創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并將雙創以及實踐課程納入高校必修課體系,要求將雙創與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奮斗精神和實踐能力。通知中提出了19個措施來保證2019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工作。
從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來看,2017屆大學生就業方向主要是民企、中小微企業、地級市及以下地區,2017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最多的行業為教育類,但其中有六成在中小學教育機構,而就業率高、失業量小、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高的綠牌專業為信息安全、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數字媒體藝術等。而紅牌專業則多為藝術類專業,如繪畫、美術學、音樂表演,其中,美術學和音樂表演連續三屆都是紅牌專業。從高校音樂教育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從各大本科院校公開發布的2018屆本科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看,最受市場歡迎的是工學,經過抽樣統計分析,藝術類從平均值來看約90.36%的就業率。僅從藝術類中的音樂門類來看,音樂學在統計的113個專業(因樣本數不足,一些專業沒有統計)當中排名第98,就業率90.42%,音樂表演墊底,就業率87.22%。
相關研究成果中指出,音樂表演主要的就業方向是文藝團體,次要方向是考研及出國留學,提升學歷后在藝術類高校任教。音樂學主要從事理論研究,大部分學生會選擇考研,其余部分則選擇到音樂相關的媒體、出版社等領域做經紀人、策劃或者組織文藝演出。但能夠真正走向藝術之路的很少,多數最終成為了中小學校的音樂教師,當然這也是一個較好的就業方向。而從創業的角度來說,如何保證音樂類專業學生創業成功,并在文化產業大展手腳,就需要針對性地開展雙創人才培養了。
二、非遺保護下高校藝術專業雙創人才培養思路
基于通知來看,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文化創意、健康養老、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就業,這為藝術類專業雙創人才培養提供了指導意見。而從非遺保護的視角來看,如何實現國家對雙創教育的要求,筆者認為,首先需要明確非遺保護視角下藝術類專業雙創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并由此采取措施,使其更加具有針對性,下文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ㄒ唬┓沁z保護視角下雙創人才培養關鍵問題
從非遺保護的角度來說,在當下的音樂表演元素中,民樂(包括聲樂和器樂)表演不多,而僅有的民樂表演一般都是老一輩的藝術家在做,這些老一輩的民樂藝術家值得尊重,其為音樂類的非遺文化傳承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而年輕的民樂表演者、演奏者卻很少。當然受歡迎的也有,而這些受歡迎的,一般都是經過了創新的。例如在嗶哩嗶哩,有一個叫“墨韻”的主播,其古箏彈奏水平高,其圍繞一些ACG音樂改編的古箏曲目就非常受歡迎,播放量一般在100萬以上。還有琵琶、二胡這些民族樂器也比較受歡迎,但是,如果說用這些樂器表演民族音樂,在現在年輕人中卻不受歡迎,倒是在國外很受追捧。同時在現在的流行音樂當中有很多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即所謂中國風和古風。比方說,在抖音短視頻中非常熱門的一首曲子——生僻字。從這個角度來分析,音樂方面的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一般要求是實現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這對于雙創人才培養來說,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關鍵問題就在于如何實現創新,如何以創新促進創業,如何用創業來完善創新。只有明白了這一個較為核心的問題,在探索雙創人才培養方面才能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同時抓住當下流行趨勢,指導音樂專業畢業生創業就業的核心關鍵。如果從精準幫扶的角度來說,音樂類專業畢業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就業困難群體,民樂方向的要更加困難。因此,圍繞非遺保護,深化雙創人才培養,精準地識別,精準地幫扶,促進創新,促進就業創業。這樣不僅能做好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工作,也能夠在非遺保護上作出貢獻。
?。ǘ﹪@非遺保護雙創人才培養路徑
從當前的時代狀況來看,創業是時代賦予大學生的重要任務,創新則是保證創業成功,并且提升競爭力的首要條件。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雙創人才培養實踐中,重點將創新元素融入教學環節中。筆者認為,可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首先,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設計開放性的實踐環節。在音樂類專業課程教學中,學生學完一個模塊后,進入實踐環節,并進一步進入開放性的實踐環節,進修沒有作過的表演或者研究。比方說器樂表演課程,現在民族樂器是器樂表演課程中很重要的部分,關系到文化傳承。在早期的音樂類專業中,實際上涉及到民族樂器表演的很少,大部分是西洋樂器。因為在早期西洋樂器很受歡迎,而隨著文化相關的戰略決策引導我國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在藝術方面,傳統文化藝術逐步成為關注的對象,民樂就是其中之一。從現有的流行趨勢來說,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在受歡迎程度上是很高的,如上文提到的生僻字。從音樂的角度來說可以算中國風,蘊含中國的漢字文化,但它也算流行樂。這實際上就是基于傳統文化的一種創新。在雙創人才培養當中,就可以走這樣的路子。比如學習二胡,二胡是我國非常普遍的民族樂器,著名的代表性曲目是《二泉映月》。學這種樂器不僅要學技法,還要學其中蘊含的文化,而這是創新的基礎。在教學實踐環節,重點就是了解二胡,掌握二胡的演奏技法,這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練習是關鍵,而怎么練在開放性的實踐環節當中,筆者建議可以采用上文列舉的古箏改編曲目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索二胡表演。因為當前的學生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對ACG文化非常崇拜,用二胡來實現ACG當中的部分音樂,不僅能指導學生在二胡演奏方面的創新,同時對于激發學生興趣,使之保持熱情也有巨大作用。 其次,創新思維培養,通過構建創客空間,基于學校的社團開展創新思維培訓課,同時定期邀請校外實踐專家進行創新思維實戰演練,從非遺保護的角度來講,文化傳承人這一類表演藝術家是主要的聘請對象。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中要求,加快建設一支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就業創業指導隊伍。在雙創人才培養中必須要有這樣的一支隊伍,專門負責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工作。
培養創新變現能力,這里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創新創業大賽;另一種是走互聯網的路子,如做音樂主播、做短視頻等?;趧撔滤季S,設計與專業內容相關聯的作品或者產品。如何來變現,這可以基于大學生藝術團。圍繞大學生藝術團進行創新創作,用大藝團來將其變現,這能夠顯著提高實踐能力。這是基本的前提,沒有行業經驗,創業即使能夠成功,生存能力也很弱?;趯嵺`能力的提升,創新創業大賽就能發揮效用,即可組織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大賽各項活動,進一步提高用專業知識進行創新活動的能力。而走互聯網的路子,更容易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也更容易讓學生把握音樂這方面的流行趨勢。通過互聯網發布自己的作品,是否受歡迎,具備那些音樂元素受歡迎,都是顯而易見的。要受歡迎增加點擊量,就必須要有創意。這個難度會比較高,但是一旦成功了,實際上就走上了自媒體的道路,就可以成立工作室,開始創業。這與人社部要求的造血式扶貧不謀而合,實際上培養創新變現能力,本質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基于自己的能力水平來認識自我,剖析自我,實現自我造血。
文化產業在目前是新的經濟增長點,未來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但競爭會非常激烈。如何在現有的背景下,實現音樂類專業學生的造血式就業創業,完善藝術類創業工作室,將工作室這種載體融入到大學生創新創業模式中,也是一種可行的策略。為此,可以依托學校優勢,充分發揮大學生在學校所擁有的人際資源,制定工作室的工作模式,如合伙人模式,這樣可以依靠同專業的同學、師兄師姐,知根知底,團隊穩定,也更有凝聚力。從學校的角度出發,要針對性地制定適合工作室模式的雙創人才培養體系,如校企合作、雙師雙職,打造前文提到的專業化、專家化的指導隊伍,并將創新訓練以及創業實踐有機融合,實現一條龍服務。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非物質文化保護的視角進行藝術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在目前來說有著非常大的機遇,但挑戰也很大。機遇方面,現在國家增強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而挑戰方面則是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保護與發展。這就要求雙創人才培養要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解決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保護與發展的問題。本文對此進行了簡單分析,對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回答,可能會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也可能存在不足,希望能夠與業內同仁共同探討,提升雙創人才培養水平。
參考文獻
[1]張晗,張帆.高職院校藝術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4-86.
[2]劉榮.當代中國美術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D].西安美術學院,2017.
[3]王俊奇.藝術類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8):172-173.
[4]孫寰,廖剛.“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藝術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18):380-38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