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分布式認知理論的藝術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當前,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令數字媒體產業與日俱增。本文對國內高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進行分析,就如何培養技術與藝術兼顧的混合型人才提出有效策略,旨在為社會培養出具有思路獨特、技術精湛的數字媒體藝術創新人才。
  關鍵詞:分布式認知理論;數字媒體藝術;創新人才培養
  一、引言
  隨著數字媒體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對數字媒體藝術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提高。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屬于綜合性學科,因此對于人才的培養更加復雜化。想要在高速發展得網絡時代站穩腳跟,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必須緊緊跟住社會發展得腳步,在人才培養上樹立起跨學科的意識與理念。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國內高校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式過于單一,經常出現學生的作品“雷同化”,或想法很好成品卻不理想的現象。這些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的思維開創性不夠,創新點和實踐能力不足,將分布式認知理論運用到高等院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中,不僅可以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新視角,還能縮短從學校學習到真實情境之間的距離,完善當前的教學模式。
  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現狀
  由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國內起步較晚,且教學內容涵蓋廣泛,因此在教學模式和課程設置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ㄒ唬┙虒W觀念保守
  目前,高校內教師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較為古板。隨著社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僅僅依靠課本進行教學是不完善的,書籍里的文字固然重要,但是在有限的字數限制下,僅僅是文字的堆砌很難將一件事情講明白、講透徹。如果教師只將課本上的內容原封不動傳輸給學生,學生還是會處于被動學習的過程中,無法準確把握自己學習的成果及進度。教師長時間處于主導地位,將會使學生變得懶惰,面對問題缺乏自己思考的能力。使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扮演起旁觀者的角色,不思考老師的問題,也不向老師提出任何問題,只有老師一個人在課堂上滔滔不絕的講解。長時間處于這種“你說我聽”的教學環境下,將會導致師生間缺乏溝通和交流,學習效率也會差強人意。
 ?。ǘ﹥热葶暯硬痪o密
  由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特殊性,教師的授課范圍需涵蓋:藝術學、設計藝術學、廣播電視學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1]。多個學科內容的整合不僅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也挑戰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擅長美術的學生可能對計算機操作存在困擾,擅長計算機的學生又不一定思維活躍,想同時學好各個學科的內容,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而教師想依靠短短的課上時間將眾多學科融合到一起也是充滿挑戰性的,如果課程安排再缺乏合理性,將會讓學生感到更加迷惘,很多學生將不知道自己現在所學內容該如何與之前的知識融合起來,無法準確找到串聯的關鍵點。因此,學校的課程安排順序變得至關重要,哪門課應該先學,哪門課需要緊隨其后,這些因素是否合理將決定著學生能否將知識內容進行良好的整合。
  (三)缺乏實踐
  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可是,只進行理論學習而不加強實踐,學生的動手能力將不會得到提升。面對當前的就業壓力,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精湛的技術手段才可以在高速發展得社會中站穩腳跟。然而由于當前的學校教育課時有限,老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此時再不加強課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那么學生對于所學技術的掌握程度只能處于初級水平,無法達到游刃有余。目前,高校中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缺乏有效的實踐指導,大部分課程還是在教室中通過老師的講解完成,學生無法及時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自己的專業技能也得不到有效強化。我們不得不承認:豐富的實踐經驗不僅會增加學生的就業幾率,還會讓學生在未來的發展中變得更加出色。
 ?。ㄋ模┦栌跍贤?
  溝通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辦法。良好的溝通不僅可以促進老師與學生的情感,還可已有效的提升教學效果。然而,目前的本科教學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缺乏實時的溝通,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很少進行學術交流。課上,老師提問的問題無人主動回答,課后,很少有學生主動去找老師請教問題,導致老師無法及時判斷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而對知識進行鞏固和補充;同學與同學之間也缺乏相應的交流,導致老師無法將大家的思路進行匯總和發散。這種疏于溝通的教學狀況將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老師的教學效果。
  三、分布式認知理論概述
  對于認知科學,我們往往把它假定于個體之中。而提出分布式認知理論的哈欽斯(E.Hutchins)指出,認知活動是認知主體與參與認知活動的其他因素交互的一個過程[2]。也就是說,人類所處的復雜的社會文化生活與人的認知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認知不僅僅分布于我們的個體之內,還分布在我們周圍的各個角落,例如: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環境之間以及個體與文化之間等。將分布式認知理論應用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中就是要突破個體認知的局限,將要參與認知活動的各個因素全部調動起來,與認知主體完成有助于提升創造力的交互過程,為社會培養出既懂藝術又懂技術的創造性應用型人才。分布式認知理論將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產生如下三點啟示。
 ?。ㄒ唬┺D變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學觀念。
  雖然認知分布于個體之中,但不是孤立存在的[3]。以高校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的方向為基準,需要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學任務服務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上。教師們都應及時從傳統的認知觀念中走出來,不再單單依靠課本進行教學,努力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做到對“潮流”有所了解,擺脫對學生一味的理論傳輸,打破課堂上沉默的局面,設法調動同學們的課堂積極性,將“我”說變為“你”說,在聆聽中積極引導學生去拓展和發散思維,把培養既懂藝術又懂技術的創新型人才作為主要目標。通過群體認知與個體認知相互影響的方法,建設出一個既能為理論服務又能為實踐服務的分布式認知系統,利用個體認知的形成促進集體認知的上升。  ?。ǘ└纳茢底置襟w藝術專業的教學方法。
  每個獨立的個體中存在著獨特的想法,這些想法與我們的認知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同時我們每個個體的經驗世界也存在差異,原因在于我們每個個體的認知都會受到周圍不同環境的影響。例如:體育課過后,你本想回到教室看漫畫,可是當你走進教室,發現里面的同學都在學習,那么你也將會情不自禁的拿出書本進行學習,此時就是環境影響了你的個體認知,導致你改變了原本的想法。學習亦是如此,我們不能只關注單獨個體的心智發展,更應該關注個體所處的教學環境。要將“閉門造車”的個人學習法摒棄,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多交流多溝通,形成學生間的合作學習法,讓個體認知影響群體認知,從而群體認知又能有效的激發個體認知。教師需要有意識的在課上培養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多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創作靈感與創作思想,以此培養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
 ?。ㄈ﹦摻〝底置襟w藝術專業的教學環境。
  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也是如此,如果學習者擁有著新奇且前衛的藝術靈感,那么我們就應該為其搭建廣闊的實踐基地,只有讓學生充分擁有了能動手實踐的能力,他才能在創作過程中逐漸成熟起來。例如,當學生第一次對軟件進行交互設計,他也許只能考慮到頁面的布局和功能的實現,可是當學生第十次進行軟件的交互設計時,他可能就會考慮到,什么樣的字體會讓用戶閱讀起來更舒適,什么樣的圖形按鈕更便于用戶理解。只有真實的實踐可以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和有待提高的部分,因此會進行有目的的查漏補缺。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面,我們必須要為學習者提供出實踐的環境和機會,因為實踐與環境因素對認知的影響將有助于發散同學們的思路與創意。
  四、分布式認知理論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應用
  將分布式認知理論應用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中,需要考慮到學習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與習慣的不同,引導每個學生對知識點產生自己的看法,重在培養學生在協調合作學習中產生自己獨特的認知。在具體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中需要落實以下三點:
  (一)環境。
  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將影響個體的認知活動。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面,既要為學生提供藝術創作的環境又要為學生提供技術實踐的環境。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將抽象復雜的原理生動形象的呈現出來。用圖形圖像而不是文字影響學生的認知,學生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和技術手段將自己的想法落實,反饋給老師和同學們真實的作品。用制作完成的作品代替草圖,用人工制品模型代替設計圖。同樣,我們還可以統一為大家提供實踐的機會,老師為同學們提供一個主題,同學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在規定時間內,或完成一幅海報作品,或制作一個APP原型??傊?,大家可以根據這個主題選取自己喜歡的作品形式進行實踐,在每個人都將自己的想法注入到作品后,可以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這樣的教學環境對于培養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具有重大意義。
  (二)角色。
  認知結構的多元化致使個體之間必然存在區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對于不同方向不同愛好的學生進行不同的交流與指導,同時還要及時轉變自己處于主導地位的觀念,教師重在培養學生產生自己獨特的認知與想法,而不是向學生灌輸自己的思路與看法。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在不同環境下給出的答案是不一樣的,同一個物體,每個人觀察點也不盡相同,因此,對于同一個主題,每個人的思路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教師需要做得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去發現每個人的閃光點,幫助學生們將自己的閃光點釋放出更耀眼的光芒。盡力做到針對不同的學生要拋出不同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開展思維探索。對于擅長畫畫的學生教師要去引導他如何完成一幅有意義的海報,對于喜愛軟件制作的學生,教師要去指導他如何形成一個美觀易用的軟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此過程中,幫助他們完成個體認知的汲取與吸收過程。
 ?。ㄈ┙换ァ?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知活動往往是在與教師、學生或者書本的交互的過程中完成的。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也許你無法理解老師所講述的東西落實到現實中是一個怎樣的模型,但是如果老師此時讓你通過與計算機的交互親手制作這個模型,你一定就對這個模型有了新的認知,又或者你并不明白老師的作品中使用了什么設計原則,那么此時你可以通過與書籍的交互去解答自己的疑問。就如同你不知道紅色和藍色搭配到一起好不好看,那么你可以利用計算機試驗一下,只有你真正參與到了這個交互過程中你才會產生這個認知。一個軟件的設計和開發究竟能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需要用戶親自參與到交互過程中去感受。學習亦是如此,只有你投入參與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你才會感受到收獲知識的成就感,才會更加喜愛學習。所以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的讓學生與同學、老師或者教學工具進行交互,這樣才會讓教學高效有序的進行。
  五、結束語:
  分布式認知理論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既懂藝術又懂技術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理論基礎,在現實的實施過程中,要以具體的數字媒體藝術創作作為研究和教學的中心,融合最新科技的主體思想、技術手段和外在表現等,使整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貫穿著理論基礎、藝術表現和人文關懷,努力培養出擁有著精湛的當代互聯網技術和獨特藝術想法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來陽.高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體系改革初探[J].現代交際,2018(22):23-24.
  [2]吳云宗,許義生.應用型高校經管類高等數學教學改革及教材建設研究[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3(2):27-31.
  [3]曹鋒利. 基于分布式認知理論的高中物理教學設計與實踐[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
  路鵬,吉林長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
  布雪瑩,河北承德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0861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