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生病的小孩,最怕被要求“正常一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一位抑郁癥患者的母親曾問我:“我已經非常努力地去和孩子溝通了,但是她不理我,怎么辦呢?”
我問這位母親:“你是怎么做的呢?”
她:“她在沙發上躺著看電視,我就坐在旁邊陪她看?!?
我:“你做得很好。你們有交流嗎?”
她:“我問她電視里演的是什么,她說我很煩?!?
我:“你看電視的時候喜歡別人在旁邊一直問你嗎?”
她:“不喜歡?!?
很顯然,她選擇了一個不好的溝通時間,孩子看電視的時候,并沒有對母親的需要,但是母親的“關心”卻打擾到了孩子。我給的建議是,她可以找其他的時間和女兒進行情感溝通,在女兒空閑的時候,去女兒的房間,向女兒道歉——“媽媽曾經對你的情緒沒有很好地關注,對你造成了傷害,媽媽對不起你”。
但是,很重要的是,請家長們不要期望自己的一次道歉就能換來孩子的原諒。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孩子的諒解,我們也要有真正承認錯誤的勇氣和彌補錯誤的決心。我甚至聽過一些例子,當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已經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方式,而孩子對家長的關心愛答不理時,有的家長感到自己的努力碰了“一鼻子灰”,反倒會大發雷霆,指責孩子好不吃賴不吃,是個白眼狼——這是極其錯誤的做法,這樣會把明明有修復機會的親子關系推向徹底沒救的深淵里。如果是這種情況,強烈建議家長們自己要接受心理治療,因為這說明這些家長自己有“難以承受挫敗”的心理困難。
此外,你需要停止要求已經患病的孩子“表現正?!?。
有很多孩子正在接受咨詢的家長會向我埋怨孩子,“他(一個患強迫癥的孩子)為什么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收拾桌子,桌子為什么一團糟”;“她(一個因抑郁癥休學的孩子)為什么不去上學而整天躺在沙發上看電視”。
這些指責,成為父母單方面的情緒發泄,不僅對孩子沒有幫助,反而會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家長需要理解的是,孩子“不正?!钡男袨檎撬麄兊陌Y狀之一,而不代表孩子有著頑劣的個性。比如上述把桌子搞得一團糟的男孩,當我和他聊起這部分時,他說他覺得收拾桌子很痛苦,因為如果他一旦開始收拾,就需要按照非常僵化的規則去收拾,比如東西一定要按照某種順序擺放,這就會花特別多的時間。但是他現在要準備高考,沒有那么多時間去收拾桌子,因此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桌子亂著。
其實在我的眼里,這個孩子沒有把桌子非得收拾得符合他原本的強迫性的規則,已經屬于癥狀上的改善了,而父母的要求和責備,實際上反倒是把孩子往更嚴重的強迫癥狀推了一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