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依賴的我,還能回到從前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人際關系焦慮是因人際交往緊張引起的一種情緒問題。主要表現為對現實或想象的人際情境感到過分擔心、緊張、焦慮甚至抑郁,還伴有失眠、消化機能減退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等,并對社會功能產生影響。在本案例中,初中女生因和好朋友關系破裂,和同學之間發生沖突等原因而出現過度焦慮等心理、生理癥狀。心理我利用合理情緒療法,步步引導和澄清困惑,幫助來訪者提升認識,達到了預期的咨詢目標?!}記
為何我的世界孤獨逆流成河?
最初的咨詢在易明的哭泣和傾訴中開始和結束。
易明,初二學生。半個月前和最好的朋友發生沖突,導致朋友關系破裂。此后,和班上同學發生爭執,被同學評價“愛哭”“喜歡斜眼”“很討厭”。從那以后,一個人獨來獨往,逐漸變得害怕上學,每天早上在媽媽的勸說和陪伴中來到學校。害怕進教室,經常在操場上、教室里哭泣。害怕獨睡,放學后很粘媽媽,對每天要上學這件事感到絕望。
在咨詢過程中,我發現易明雖然情緒很不穩定,但記憶力較強,思維連貫,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均很強,反應敏銳,主動求助的意識強烈。
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我從老師、家長處了解到易明的有關情況:從小父母離異,和母親生活在一起,關系親近。母親工作繁忙,對易明要求盡量滿足;易明極少與父親溝通。易明從小感情豐富,比較敏感,獨立意識和能力較弱。學習成績優異,工作負責,但近來注意力不夠集中,上課不夠專注,有遲到請假現象。
收集到的資料發現,易明最主要的問題是:人際關系焦慮。存在較多不合理的人際交往信念,對他人有較強依賴思想和行為。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青春期心理矛盾、父親的缺席、母親過多的保護,使易明從小就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較少考慮他人的感受,不善于和他人相處。但其中很關鍵的一點是易明存在著較明顯的認知錯誤,比如:他們都不喜歡我,我很讓人討厭,我是愛哭鬼......這些認知讓她對自我的評價很低,陷入了以偏概全的誤區中。
每個同學都不喜歡我?。?
一周以后,易明如約來到咨詢室,仍然很沮喪,但這次哭泣次數少了。在確定好咨詢目標之后,我們圍繞“同學都不喜歡我”“同學都對我不友好”的話題進行了探討:
我:你認為班上同學都不喜歡你嗎?
易明:他們每天都玩他們的,都很開心,沒有人理睬我。
我:他們故意不和你說話的嗎?
易明:他們都覺得我很討厭,不愿意和我講話。
我:是全班同學還是部分同學有這個看法?
易明:(想了一會)我想應該是那些和我有矛盾的同學吧,還有些同學可能也不喜歡我,因為我也不喜歡他們。
我:恩,那么其實只有一部分同學不喜歡你?只是部分和你有矛盾或者性格不合的同學不喜歡你?
易明:恩。應該是吧。
我:他們不喜歡的是你的全部?還是某一方面?比如:樣貌、身材、性格、說話方式......
易明:不是。他們只是不喜歡我的一些表情,說話的方式和性格吧。他們說我斜眼,說話霸道。
我:他們只是不喜歡你某些方面的表現?
易明:是的。不過同學們都不理我,只有我一個人,孤零零的,沒有朋友。
我:沒有人陪伴,這確實讓人難受。你一個人呆著的時候,是怎么想的呢?
易明:既然他們都不主動來找我,我也不想去找他們。我不想他們可憐我。
我:如果有人來找你搭訕,你認為這是對你的憐憫而不是友好嗎?
易明:有時候是。
我:你是怎么做的呢?
易明:簡單的和他們說幾句,就不說了。我覺得很沒意思,不想說。
我:他們不是你理想的交流對象?
易明:是的。他們不會理解我的感受。如果我說起自己心理的難受,他們只會說:別想那么多,想開點什么的。
我: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不過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一個人老是和你談論自己不開心的事情,你會怎么樣?
易明:我可能也會很煩。
我:那么如果我們換一些話題,情況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易明:可能他們會愿意和我多說一點。
我:我們能否嘗試做些這方面的改變呢?
易明:我試一試。
經過這一輪的討論,易明意識到了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著以偏概全、絕對化的誤區。通過開展換位思考,初步澄清一些錯誤的理念。
為了幫助她能更好的融入集體,擺脫對媽媽的強烈依賴感。我和易明就如何改進日常生活和學習進行了商談,并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計劃。1、觀察班內同學對自己的態度并體會當時的心情,嘗試和同學交流某一問題。2、寫下自己的優點,并經常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3、每天晚上和媽媽一起制定第二天在學校的行動計劃。通過來訪者主動行動促進她改變認知,達到強化的效果。
我有“依賴癥”?
一周后,易明基本沒有了“同學都不喜歡我”的不合理的認知和因此帶來的負性情緒了,但這次易明又有了新的困惑,同學說她有“依賴癥”,“是同情自己才和她說話”,感覺很受傷害。因此,我們就依賴者這個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我:當聽到有人這么說的時候,你感覺很難過。你覺得自己真的有心理依賴癥?
易明:我也不知道。但是聽他們這么說,好像是很依賴媽媽和自己喜歡交往的同學。
我:但其實并沒有依賴癥這種說法。因為你最近人際關系遇到的困惑,心情不佳,容易受到別人的消極暗示。比如:開心的時侯,往往看到天是藍的,草是綠的,看一切都是美好的,反之,看到的世界都是灰暗的。
易明:可是他們主動和我說話,不是真的想和我交流,是因為同情我。
我:你不希望別人因為同情和你交往,對嗎?
易明:嗯,我要的是好朋友,不是別人同情。 我:一個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難,就好像感冒一樣,感冒有可能頭暈頭疼、發燒、咳嗽,這時候除了吃藥,還需要得到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對嗎?
易明:他生病了,應該有人好好照顧她,才能更快康復。
我:如果一個人生病了,可以依靠別人的幫助。那生活中遇到了困難,是不是也可以暫時依靠一下別人呢?
易明:可以的,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
在這次咨詢結束后,我要求易明繼續完成上次布置的實踐作業,逐漸增加與同學交流的次數,嘗試在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也建議易明的母親利用周末,組織家庭活動日,邀請父親參與。
我們還能再做朋友嗎?
在第四次咨詢中,易明的情緒有了明顯的好轉,情緒較穩定,表情也比較愉悅。為了幫助易明進一步改變認知,我采用空椅子技術再現人際關系中的矛盾沖突,讓易明把“我”的行為和觀念投射到所扮演的“角色”身上,通過觀察體驗“角色”,提高認識,反思自己在處理人際關系上的一些問題,使其更客觀的認識自己。
我:現在我們來和你最要好的同學進行一下溝通如何?
易明:(迷惑)
我:你試著想象一下,對面的空椅子上坐著的是你的好朋友,然后,把自己對同學的真實看法說出來。然后,再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同學,針對自己剛才的話進行辯解。(以下是易明與“同學”進行的對話)
易明:我很難過,發生那件事情后你為什么要和我決裂?
“同學”:你的做法讓我很難接受。
易明:我后來主動找你道歉了,你為何還不肯原諒我?
“同學”:你不是真的要道歉,你只是很孤獨,想要我陪你而已。
易明:我到底哪里做的不對?
“同學”:我覺得我們在一起玩,什么事情都是你說了算,都要聽你的,我不想再聽你的了。
易明:可是以前我們不是相處得好好的。
“同學”:那是因為我一直都聽你的,忍著你。
易明:你覺得我很自我,不考慮你的感受嗎?
“同學”:是的,你有點自私,經常忽視我的感受。
(說到這里,易明明顯很難受,又哭了,停頓了好長一段時間,我鼓勵她努力探索解決的辦法,她終于鼓足勇氣下面這一段對話)
易明:以前我們在一起玩,我有沒有一些你喜歡的地方?
“同學”:還是有的。你很開朗,也很大方,什么好玩的事情我們都一起。
易明:如果我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你愿不愿幫助我?
“同學”:如果你真心的改正,我還是愿意和你交朋友的。
…………
經過這一輪艱難的“談判”,易明的情緒出乎意料的穩定了許多。通過“空椅子”,易明發現朋友之所以和自己決裂,是因為在和朋友的相處中,已經習慣把自己放在主導地位,希望別人聽從自己的安排,忽視了朋友的感受,讓朋友感覺很不舒服甚至受到傷害。通過這一輪的認知提升,在處理和好朋友的關系上,她開始學著慢慢地走出了自我的的狹小圈子,仰頭看向遠方。
走出咨詢室時,她似乎還在思考。但此前迷茫的眼神,開始變得清澈明亮了。
咨詢結束后,我要求易明找機會和好友進行一次坦誠有效地交流。
之后的咨詢,重在幫助易明學會悅納他人,學會與他人溝通,掌握人際交往的具體技巧。
在進行了將近一個多月的咨詢之后,易明結束了求助。通過回訪,我發現基本達到咨詢的預期目標:易明恢復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改善了自己的認知偏差,增強了人際交往的能力。她回歸了最初的快樂開朗,也找回了失去的友誼,更重要的是她又重獲信心和自由了。
[個案點評]
表面上看,易明是因為人際關系出現危機引發的情緒上的障礙,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但分析易明的成長經歷及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發現不合理的認知才是導致問題的根源?;仡欉@則案例咨詢始末,就易明的不合理信念,先后多次運用合理情緒療法開展咨詢,幫助易明認識到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澄清認知。這是本次咨詢獲得成功的關鍵。當然,鑒于易明的認知水平和初中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還需要結合其他心理咨詢的技術和方法,比如行為療法、空椅子等技術,才能達到預期的咨詢效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