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初中語文教學切勿依賴教學用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為了使教師能更透徹理解教材、更有效利用教材,每個學科都編寫有《教師教學用書》。學科教師應該合理使用教學用書,不能完全依賴其進行教學。本文以初中語文教學為例,從教學中如何凸顯個性、如何變換角度、如何延伸拓展教材內容等幾個方面,展開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參考;實例論證;策略解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3-0113
  部分初中語文教師解讀教材文本時,幾乎是以教師教學用書為模板照葫蘆畫瓢,教案千篇一律,很少教師轉換角度解讀教材文本。初中語文教學如此之簡單,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誠然,初中語文教學要遵循某些規律,不同的文體有自身的特點。教師應引導學生解讀不同文體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思考,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一、參考教學用書解讀教材文本應凸顯個性
  教師教學用書對教材文本都進行分析,提出一些教學建議,但并不是讓把教師教學用書分析的內容輸送給學生。教師教學用書對教師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教師以此為參考,引導學生解讀教材文本后獨特、深入的理解及思考,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學習《故鄉》這篇文章,學生不能只單純地理解為辛亥革命前后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學習《秋天的懷念》一文,并不能只讓學生體會文中母愛的偉大。這樣的解讀方式,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一文,作者以游覽的角度,從不同方面介紹蘇州園林之美,這是一篇說明文。語言樸實,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呈現在眼前的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篇課文雖然美,有的教師感覺無從下手,把課文拆分得支離破碎,學生理解起來也是一頭霧水。學完此文后,學生沒有感悟到蘇州園林的美,沒有激起學生去蘇州園林游一游、看一看的欲望。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只有簡單的幾組畫面:亭臺軒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等,沒有深入體會蘇州園林構圖之美、圖案之美、色彩之美等,聽了優秀教師的觀摩課深有感觸,此教師主要設計了兩個教學環節:理解文章結構,賞析其簡潔的語言。
  學習第二自然段,教師以“完美的圖畫”為教學切入點,讓學生找出與之相呼應的內容,然后引導學生賞析3~6自然段的內容。教師接著引導學生理解第7自然段蘇州園林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第8自然段簡樸而別具匠心的門窗設計;第9自然段自出心裁的彩繪,巧妙地照應了“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之句。
  二、變換不同的角度解讀教材文本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了一些小說題材的課文,小說包括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及結局,有的教師不注重故事中人物語言、動作及神態的描寫;有的教師只讓學生理解文章揭露的社會現實及主題思想等。九年級上冊《范進中舉》是一篇諷刺小說,對于學生來說,僅僅了解故事主要內容及人物描寫是不行的,還應讓學生進入到人物內心深處,了解小說中人物生活的歷史背景,了解作品的深意,理解人物生活的社會現實。因此,教師以深入剖析范進的心理活動及內心世界為教學主要內容。學生熟讀課文后梳理故事情節,教師引導學生對主要人物的言行進行剖析。中舉前范進逆來順受、貪戀功名、奴性十足、卑怯懦弱。然后,教師又引導學生剖析范進中舉后人物的丑態,分析性格特點,加深學生對范進這一悲劇人物的理解。他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他的悲劇就不言而喻。在教學最后環節,讓學生欣賞京劇《范進中舉》,學生在觀看中思考,范進只是這個社會的一個縮影,是一個典型的人物。從而淋漓盡致地揭露出當時社會的種種丑惡現象和人們的病態心理。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理解,找到切入點,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
  三、對教材延伸拓展,加深理解
  教學《社戲》一文時,有的教師習慣于按照教學用書講解。內容分為三部分:看戲前,看戲中,看戲后。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分析看戲的過程,其中包含四個情節:月下行船、趙莊看戲、月下歸航、月下偷豆。最后歸結中心,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友愛、無私,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
  教學不應只注重對教材表面知識的理解,文中呈現出一幅清新明麗的江南水鄉風貌,回憶了童年美好的生活。但是此文選自《吶喊》,入選教材時,進行了刪減。把作者在北京兩次看社戲的污濁不堪的經歷刪除了,成了一篇地道的社戲。但是這樣,文章精神雋永的藝術內涵就無從談起,最多只是一篇不失優美的小說。于是,在教學時,教師大膽地引用了原文中被刪除的內容。通過深入解讀教材文本,這篇小說所著重表現的是“我”對都會和農村兩種生活情景、兩種人情人際關系的不同感受。小說的第一部分通過描寫“我”在大都會看京戲的描寫,展現了那里丑惡齷齪窒息的社會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際關系。小說的第二部分所描寫的則是另一種迥然相異的環境氣氛及人情人際關系,這里有美的自然環境,有美的生活情趣、人際關系和人情意味。
  通過對比讓學生明白:社戲,不是一場少年的游戲,而是一個成年人的精神返鄉。從創作動因上分析,與其說魯迅念念不忘既往的少年時代,還不如說魯迅對現實的都市生活耿耿于懷?!渡鐟颉吩魍怀隽俗髌返膬热莺椭黝}思想。一開始,作者就用類似雜文的筆調、諷刺夸張的手法,記敘兩次看京戲的經過,并得出在那種戲院里“不適于生存”的結論。對兩次看京戲分量不輕的描述,目的在于反襯在趙莊看社戲的歡樂情景。這種對比,不就會讓我們覺得美好的更加美好、丑陋的更加丑陋嗎?而把看社戲的部分放在后面,也是為了能盡量發揮,得到充分的展開。
  參考文獻:
  [1] 閻 玲.初中語文教學中小說主題的多元解讀——以《孔乙己》為例[J].語文教學之友,2018(12).
  [2] 王珂珂.廿載教改譜華章 八賢齊聚顯個性——“全國初中語文名家精品課堂教學展示活動”側記[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20).
  [3] 王志杰.彰顯教師智慧,營造初中語文個性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5(14).
 ?。ㄗ髡邌挝唬汉颖笔∩澈邮斜闭茖W區北掌中學  0541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141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