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繪畫的澄明之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每個畫家都是極其敏感的,對待周圍事物、對待我們的世界是與常人不同,這種不同并非有意為之,而是自然的發生,在畫家那顆澄明之心中對象將顯現出不同的形態映照其自身的存在。因此,本文詣在探討我們在面對生活、面對藝術、面對繪畫時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狀態與態度。
  關鍵詞:精神解放;無弊;本真自我;澄明之境
  1.精神自由解放的澄明之境
  心的作用、狀態,莊子即稱之為精神,人生在世有無數規矩、限制制約著我們的生活,更阻塞著我們對藝術、對繪畫的自由表達,我們在繪畫上想要自由表達,前提是要得到精神的自由解放,亦或是在前進的道路上。用海德格爾的話說:“心境愈是自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
  在莊子的哲學觀點看來,要想使精神得到自由解放,我們需要通過意志而獲得一種對待的態度,去對待構成我們存在境遇中的一切,在我們繁復的生命中開拓出一片“心靈”的空間,并以此為根本,作用于我們的行為、思維和情緒,從而去實現精神的自由解放。這種對待的態度莊子表述為“無用”與“和”。所謂“用”,皆系由某種價值所決定,人要得到此種價值,就會受到束縛,無用即不被束縛,這便可以得到精神的解放。繪畫上亦是如此,若想通過繪畫作品獲得某種價值,則會被與其相關的某種東西所牽絆,或是想要通過繪畫表達某種觀念,必然會陷入此種觀念的某些規律中。也正因為此,塞尚希望自己像一棵菜一樣沒有意識的去“復制”,為的就是不被一種先行的意義或即成的觀念阻礙了自己的繪畫自由。在此,“無用”在繪畫中也可以看做是一種摒棄先行規定的態度?!昂汀钡挠^念則是諧和、統一,以“和”的態度對待我們生活中的一切,是將一切化為統一,貫通起來,這是相對于“無用”的一種積極態度,在藝術精神的境界中,是一種圓滿自足而又與宇宙相通感、相調和的狀態。在此狀態中,精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解放,繪畫便逐漸自覺而又自然的發生。
  2.無蔽之本真自我與對象的顯現
  精神自由解放的過程不僅是通過“無用”與“和”的態度對待一切事物從而得到一片破除種種限制的澄明之境,也是真正的自我顯現的過程。限制即是一種遮蔽,去蔽的過程也就是本真顯現的過程,因此,本真自我將在精神的自由解放中獲得。在藝術、繪畫中,藝術家自身必須達到本真的狀態,以本真的自我與對象照面,對象將以不同常規概念的形式和方式開顯。
  海德格爾看來,物一直處于被遮蔽的狀態,被各種特定的真理所設定。對于繪畫而言的對象之物的遮蔽是一直被人們給予的意義所限,而不能顯現自身,對象之物的遮蔽實則是人們自身沒有以處于精神自由解放的本真自我去面對對象之物。藝術創作中,人們習慣了以主體與客體的方式去看待創作者與對象的關系,并且始終保持意義先行的態度去把握或定義對象,這無形中即形成了一種遮蔽,使對象不能顯現自身。因此,我們在藝術表達中應該破除自我中心的格局與對象重新照面,莊子的哲學觀念就是齊物,這里的“齊”是主張萬物的平等,從物性平等的立場,將人們從自我中心的局限性中提升出來,以開放的心靈觀照萬物,對象之物才有可能從遮蔽中逐漸顯露其本質。
  精神自由解放的過程中,對象將以不同的方式顯現自身,直到以無蔽狀態下的真我面對對象時,對象將以一種永恒的形式呈現出來,這種永恒的形式也可以說是一個系統,一個存在于對象整體之中的一種意義關聯系統,它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脈絡而臻于自園之境。此系統對于藝術家則像是在其本真狀態下自然生發的一種對對象的理解方式、對待方式或是一種思維方式、觀看方式,就如塞尚的自然中的色彩的形式結構、畢加索的抽象方式、莫迪里阿尼對人物造型的理解。當然,對象的這個永恒系統決不是某種即定的東西而被人們慢慢發現,舉例來說,好比活版印刷,對象的每個意義就像是一塊單獨的版塊,而每個版塊通過其自身的語法(對象自身的存在方式)都能形成一句完整的句子,一篇完整的文章,而藝術家的作用就在于對象將以“哪一句話”對其訴說。由于個體性差異,每個人顯現的本真狀態是不盡相同的,這也變相的形成了每個藝術家的不同風格,當藝術家遭遇對象的同時,對象便自然以一種與之相對的系統向其綻出。但這并不是主體對對象賦予何種意義,對象便以何種意義呈現,從而否定對象本身的意義和價值,而是藝術家與對象兩者共同完成并存在于兩者之間的一種貫通方式,既有藝術家的本真自我,又具有對象的本質特征。這種貫通方式也正是黃賓虹說的“似與不似之間”的內在含義。
  3.主體與對象貫通為一
  “什么是藝術”是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追問和探討的問題,海德格爾認為藝術的本質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置入作品,莊子的哲學觀則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技進乎道”的藝術人生。那么對于繪畫而言,作品最終呈現的是什么,某種程度上說作品最終呈現的是創作者在精神自由解放之中獲得本真自我的敞開之境與對象的某個交匯點。此交匯點也是對象與主體的某種特殊的關聯形式,是畫家與對象的貫通方式。因此,在繪畫中若要做到作品的真實表達,首先要做到“明我”、“明物”。
  我們的歷史、社會、生活,給予了太多所謂正確、不可推翻的定義,并潛移默化的導引了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且不自知。就像在繪畫中,正是歷史和社會對美的各種定義,對藝術的各種評判,致使我們失去了發現更多美的可能性。因此,若要在藝術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遠,打開心靈獲得自明則是首要也是必要的條件,“明我”即是“明物”,以明覺之心才能照見事物的真相。在對待周圍事物時與其消極的拒絕,不如積極的接受,將限制、束縛化生為一的過程正是逐漸自明、本真自我逐漸顯現的道路,天真無邪的孩童隨意涂鴉與畢加索的抽象的區別就在于此。
  因此,當藝術家通過精神的自由解放而獲得一片澄明的敞開之境,對象便呈現出自身的一種永恒形式與之相對,在此,對作品所呈現的是一個臻于自圓之境的系統,這個系統來源于對象、自然、生活,那么此時藝術家就等同于一個媒介。就像海德格爾所說的“藝術家猶如一條過道”,藝術家在與對象的貫通中提供了一條通向作品的敞開之所,將對象的某種永恒的形式從其自身的存在中解放出來,引渡到另一系統、另一個世界——作品的世界。
  結語
  對于藝術、對于繪畫,是認識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的本質在于去蔽,正如前文所說的通過精神的自由解放而得見真我,去蔽便是眀己、名物。作品產生于存在者的自明又特別的進入到其無蔽的狀態中,也就是創作者與對象的貫通方式成就了一種永恒的形式、永恒的世界。但永恒真的存在嗎?或者說我們能達到一種永恒不變的自明之境嗎?我們的繪畫沒有固定的指引,也不會有特定的目的地,即使我們能夠以本真狀態照見對象之物的本質,但這種照見也是依照時間在發生。哪怕是我們擁有堅強無比的毅志、恒常不變的追求,但無論是我們自身還是對象,總是依照時間在變化,我們只能在體悟這明顯或細微變化的路上,不斷完善屬于自己的藝術的人生境界,成就藝術的人生。
  作者簡介:劉國良(1991.3-)男,漢族,籍貫: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2016級在讀研究生,油畫專業,學位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美術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47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