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典繪畫的審美追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古人很少談論事物是美還是不美,他們一致認為,談論“和諧”就是談論“美”。這也是中西古典審美追求共通的地方。對于繪畫來說,中西古典繪畫的產生與發展都受到人們審美意識的影響,并且中西傳統繪畫本身具備個性化的審美特點。
關鍵詞:古典繪畫;審美追求;形神兼備;形式美
美,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不僅給人帶來視覺的享受,也能夠愉悅身心。中西傳統繪畫的產生與發展受到人們審美意識的影響,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內涵也存在著明顯差異,這也使中西傳統繪畫在美學上的差異更加明顯。
一、中國早期文化對美學的認識及審美觀念
中國古人對“美”的看法不一,對“美”本質的研究不明確,但這并不能說明中國的古代就缺少美、缺少美的理念。“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周易·系辭上傳》),就提到感性形象之外的“意”和“境”。中國的審美追求,主要體現在以“形神兼備”為表現形式的藝術特征,并以這種形式完美地詮釋了“意境”。中國傳統的審美在歷史演化過程中,逐漸發展豐富起來后,以完美的面容呈現給世人。
從遠古時代到先秦為第一階段,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美學的開端。先秦時期的文化有著縱深底蘊,從我們能看到的關于美學理論的文字記載來看,遠古至先秦時期的巖畫、彩陶上的紋樣、精美的玉器、祭祀壇臺等,都能充分展示此階段美學思想的雛形。其中,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使彩陶藝術達到了制陶的頂峰,其審美觀念也蘊含其中。夏商周時期的禮樂文明,是對遠古時代美學的總結,美學觀念既體現在禮樂文明中,又可以從文字(甲骨文)中體現出來。
從秦漢到唐為第二階段,是中國美學發展期。秦漢時期,美學不僅體現在詩和史傳中,也體現在宮殿造型、舞樂漢賦、秦篆漢隸、漢帛畫等之中。隋唐時期的中國,疆土遼闊,生產力水平也很高,其文化及審美觀念水準也很高。這一時期是美學史上最輝煌的時代,李白的詩、顏真卿的書法、吳道子的繪畫等都極具天才性。顏真卿的“顏體”,風格獨特,既有古法中的氣韻,又不為之束縛,對后世書法用筆產生深遠的影響;“畫圣”吳道子,擅長神鬼、人物畫,對每一筆用線的要求都極其嚴格,史稱“吳帶當風”,他的畫風被后世很多畫家所借鑒。
宋朝到清朝可作為中國美學的總結期。宋代所盛行的科舉制度和文官制度,促使從唐朝繼承而來的美學主流也隨之發展并演變出新的內容,體現在文學、詩詞繪畫、園林棋茶之中,并重點體現在宋代的文人畫理論里。北宋時期年輕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設色清麗又不缺光彩,墨色深厚,構圖氣勢連貫,是一幅難得的青綠山水佳作。后有乾隆皇帝為其畫題詩“江山千里望無垠,元氣淋漓運以神”,可見此畫影響之大。明清時期,以郎世寧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不但帶來了先進科技思想,也帶來了西方的美學思想,為中國美學理論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中國的繪畫美學理論深厚而含蓄,不同的時代都會出現不同的審美藝術高峰。但是這些審美觀點和理論,始終圍繞一個問題展開,那就是“形神”問題。早在先秦時期,中國思想家就已提出“形神”關系問題,長期以來,“形神兼備”一直是中國傳統繪畫審美的理想追求。漢朝時《淮南子·說山訓》中提到:“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規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這些關于“形”和“神”的說法也都對所處時代的美學思想產生了影響。“形”和“神”,一個揭示事物外延,一個揭示事物內涵,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形神兼備”方能成就一幅好的作品。不同時期畫者對作品神韻的追求,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時代特征。如何更全面地研究中國的繪畫美學,也就成為中國美學學者的重要任務。
中國畫在千余年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關于意與境、形與神、感性與理性等關系的完整美學理論,尤其是在表現形式上,將詩書畫進行有機結合,依托于中國古典哲學和文化的深厚背景,形成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中國獨特的藝術形式。
二、西方以形式美為主的美學體系
在西方美學體系中,無論是藝術創作還是審美活動,都非常重視形式美。西方古典繪畫在發展過程中,從古希臘、古羅馬以及文藝復興時期所保留的具有古典藝術特征的雕塑、建筑及繪畫中不難發現,在美學追求上,西方古典藝術注重對外在世界的模仿,重視形式美,希望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展現理想中的美。
古希臘時期,西方藝術展現出一種“古典美”的理想狀態,其中古希臘藝術成為典范。亞里士多德認為美是“秩序、勻稱和明確”,美的世界是一個純粹的形式世界。古希臘美學家把美看成是比例與和諧,有著自己獨特的觀點,即“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的和諧比例之上”。公元前五世紀,雕刻家波利克萊托斯按照7:1的比例劃分了人體全身和頭部的關系,后利西普斯經過研究,把人體標準比例定為8:1。后來,人們逐漸將人體的比例關系發展到對建筑物的建造上,卡臺捏奧將一個兩臂伸平的人體形象融入到教堂建筑的圖紙當中,設計出了兩種柱式:多立克柱式與愛奧尼柱式。此階段已形成初期的形式法則理論,并衍生發展為中西方現代設計的理論基礎。
通過對形式美學的歷史回顧,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西方美學還是中國美學,關于形式的研究有兩個方向:一是關于形式的審美規律, 一是歷史與形式的美學關系。此后,文藝復興時期對繪畫的透視、光線和構圖的分析,關于藝術的形態、題材、語言和創造手法的系統研究等等,都是對形式自身審美規律的探討,開創了形式美規律研究的廣闊視野。文藝復興復興的是古希臘羅馬藝術,提倡解放人性和世俗化。古希臘美術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的根基,之后所出現的藝術美學幾乎都是以希臘、羅馬為基礎的。其中,拉斐爾的雅典學派的作品是最典型的。另外,在建筑方面,古希臘建筑以神廟建筑最為發達。它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它非常完美的建筑形式,柱式的出現對歐洲后來的建筑有很大的影響。
文藝復興所代表的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文化運動,其美學主張也從人的技藝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整個藝術充滿了人文主義美學思想,重視現實生活的美,崇尚自然美和人體的美,把文藝反映現實生活。
三、中西方美學基礎的辯證關系
中西古典繪畫形式不同卻都有一種和諧的美感,不論是在精神上還是在感官上,都能使觀者感受到不同時期作品所傳遞的美感。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都具有不同的美學思想和審美情趣,在創作和審美觀念上也都有本質的區別。中西方古典繪畫都追求和諧之美,只是追求的形式不同罷了。
無論是儒家所追求的情與理的統一,還是道家所向往的心與物的統一,都是一種心理的和諧,而不是物理的和諧,這種和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依賴審美對象的物質結構,但更為重要的是取決于審美主體的心理結構。而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在強調精確的素描關系及明暗色調的同時,更追求一種大氣的構圖方式和莊重的風格。
參考文獻:
[1]宗白華.意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2]陳炎.文明與文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3]H·H·阿納森.西方現代藝術史[M].鄒德儂,巴竹師,劉珽,譯.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4]張鑫.中西古典繪畫美學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1.
[5]張法.中國古典美學的四大特點[J].文藝理論研究,2013(1).
[6]高瑞芳.試論繪畫藝術視角的中西方美術的異同[J].明日風尚,2018(3).
[7]雷禮錫.論達·芬奇的理想化藝術美學思想[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2).
作者單位:
平頂山市工業學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