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兒童繪畫心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這個個性時代,美術教育應符合兒童的繪畫心理,這樣有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也有助于教育者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更全面地解讀兒童的心靈世界,從而制定出與兒童心理發展相輔相成的教學方式,擺正兒童繪畫過程中的心理與教學的關系,正確處理師生的教學關系。
【關鍵詞】兒童繪畫;繪畫心理;獨特
美術,是一門展現自我的學科,繪畫,是其中一種表達自我的直接方式,相對其他而言,更能直觀表達畫者的心理和性格走向。作為一名美術教育者,除了培養學生的審美與創新能力,還應該實際地運用繪畫心理展現,讀懂學生的心理,引導學生發展更為完善的綜合素質能力。
一、兒童繪畫心理發展
繪畫對于兒童來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然表達體現,興趣是兒童的內在學習驅動。在最初的狀態中,兒童感到快樂的不是最終的畫面效果,而是自由揮灑,身隨心動的自由狀態下流露于紙上的痕跡,隨著愉悅的“自我發現”的感受過程,隨之產生濃厚的興趣沖動。所以,繪畫對于兒童來說,就像游戲,在歡樂輕松下展現自我的游戲,它可以啟迪兒童的心智和情感,通過研究繪畫心理發展,能較直觀地獲取兒童心理發展歷程。兒童繪畫是藝術世界的一個獨特形式,它能夠直接反映兒童的天性,表現兒童的心理發展情況,兒童依靠繪畫表達自己的內心思想情感。兒童繪畫的獨特性:單純、爛漫、創新、勇敢、真摯,畫畫時候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沒有成人世界的條框,因而顯得質樸、夢幻甚至夸張神奇。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洛恩費得提出的“直線型”發展模式,兒童繪畫發展階段分為:1.涂鴉期(最初的自我表現 2-4歲),涂鴉是從眼睛觀看到手部動作協調的一種形式,反映其身心狀態。這個時期的兒童繪畫,是兒童誕生以來,對世界最直觀的表現,筆者曾經在培訓機構,給3-4歲的孩子上美術課,由于年齡限制,發現無論用何種方式給孩子們輸入美術知識,都無用,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筆者讀懂了他們對這個素未謀面的世界的感覺。
2.樣式化前期(最初的再現 4-7歲)兒童嘗試用繪畫語言簡單表達,在對世界探尋中尋找新的意識觀念,因而經常性更改象征符號。我們經常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在一定時間跨度的繪畫中,特別是對某一種事物,都有新的表現,比如,學前班的小林,在近段時間的紙上,都有一只只有形狀和觸角的蝴蝶,過了一段時間后,蝴蝶里面出現了紋樣,簡單幾條曲線,卻是讓她如此的驚喜。
3.樣式化前期(成立形態概念 7-9歲,二到四年級)這個階段,兒童終于展現出使自己欣然接受的象征符號。這個階段里,學校的團體美術教育更能體現該階段的狀態,兒童開始加強跟身邊事物的聯系,力圖把自己所觀察到全數描繪出來,經過一番描繪后,臉上會呈現愉悅的笑容,美術教師會發現,兒童都會蜂擁而至,瞪著期待的眼睛,拿著自己的繪畫成品給你點評。
4.寫實傾向的萌芽(9-12歲,四到六年級)這一階段的兒童學著去探索自己和身邊事物的聯系,有了自己的觀察后,他們學著留意身邊事物的微妙變化。此階段的兒童開始抵觸之前階段的幼稚觀念,追求形象真實,但也是比較脆弱的心理時期。
二、兒童繪畫中體現的兒童心理和美育方式
要了解兒童繪畫中的兒童心理,首先要清楚知道兒童繪畫以及它的獨特味道不是對現實世界的生硬再現,也不是成人世界中的透視、構圖、配色等理論知識的內化。尤其是涂鴉期和樣式期的兒童繪畫中所表現的特別繪畫語言,那是每個獨特兒童通過自己的感官探索世界的活動。繪畫體現的是兒童的喜怒哀樂,兒童把自己的情感畫在紙上。因此,繪畫與心理發展是相通的,教育者需要通過兒童的繪畫過程和成品的表現形式,細心解讀兒童的心理世界、性格方向和精神狀態。解讀時,我們需要從美術繪畫的基本元素入手:色彩、線條、構圖和畫面主題,通過分析幾大元素,就可讀懂兒童當時的內心狀態和作品表達的情感。
實例1:二年級的某女生作品多是以深紫、棕色、黑色、深藍等冷顏色,并且畫面布局凌亂,線條多是交錯復雜,與其他的同班同學有很大區別,美術老師與其交談后發現,這個女學生很有自己的想法,但過于倔強,可能是因為有一頭天生黑硬卷的頭發,經常深受同班同學的嘲笑,因此心中煩悶不已,在班上稍顯孤僻,所幸家庭給予其一定的關愛,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只在繪畫中發泄。在美術老師的調節下,班上同學對其態度變為柔軟,老師點評她的作品:“孩子,你的作品十分獨特,就像你的頭發一樣特別,老師很喜歡你的風格,這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個這樣獨特的你了,如果你能夠好好整理自己的思緒,靜下心來處理畫面上的主角和配角關系,你會更加優秀。”經過老師的肯定后,該位女生的畫風有所轉變,雖仍以深冷顏色為主,但較之前整潔許多,上色均勻,沒有了凌亂之氣,在班上也變得自信活潑。
實例2:四年級的某男生,單親家庭,母親極其嚴厲,深信“棍棒出孝子”的傳統教育,每次主題繪畫,他的作品上均以三角形屋頂的房子為主,房子門前面是一條小道,小道旁邊有幾朵為數不多的花。美術老師多次建議后,該學生依舊喜歡這樣作畫,說明他內心渴望完整有愛溫暖的家庭,希望可以獲得家人、老師、同學的關愛,但在美術繪畫心理上來說,畫面上多有尖角出現的畫者性格必是偏激倔強,長此已久會有自虐或者傷害他人的傾向。這種類型的兒童,平時父母應注意多陪伴,帶他外出游玩,多觀察身邊的事物,多鼓勵與肯定,少責罵。
教育工作者在解讀繪畫作品表面呈現外,更需要注意的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應當結合兒童的年齡階段、生活學習環境和其他綜合因素分析,切勿僅依靠美術繪畫的表面因素過份挖掘解釋。有時候成人感覺出來的哀傷和冷酷,可能只因為控制線條和工具的能力不足,暫時沒能熟練運用各種繪畫材料,如鉛筆、油畫棒、彩鉛等;而選用的顏色比較有情感傾向,可能只因為針對所畫的主題和當時的小情緒,還有平時作畫習慣的影響。不管是家長、美術教育工作者還是語文數學英語等其他科目教育者,也應該多關注兒童繪畫中所表現的心理、情感體現,家長可根據其感受適度調整家庭教方式,美術教師可根據其狀態進行美術教育活動,主科老師亦可嘗試更換一種了解兒童的方法,調整教學方法。但同時要注意,不是每一幅兒童作品都富含意思,不是每一種象征符號都要看,畢竟對于大部分兒童來說,都是現實世界的再現,更多的是兒童的愉悅感受,對世界探索的一種語言。只有對于比較特別的兒童,才需要對其進行研究與探索,尋找心理發展信息。 三、符合兒童繪畫心理的美術教學
與其說我們在研究如何讓學生畫好畫,提升美術教學質量,不如說是在研究教師和兒童、兒童與自己的聯系。不管是探索兒童繪畫教學方式還是研究繪畫心理發展,教育研究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兒童能夠更好地得到高質量的美術教育,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平時課堂上,筆者有幾點教學方式供大家參考:1.設問:課堂的設問在達到教學目的的過程中起著引導作用,正確的設問可以讓學生打開思路,再加上自我的呈現,出來的答案必定是豐富多彩,不是千篇一律的“是”“喜歡”“好”。如,在自定課程二年級《春節到》中,筆者問:“老師好想知道你們這個年過得怎么樣,都發生了些什么好玩的趣事?”學生都爭先恐后地舉起小手,眉飛色舞地跟老師和學生分享趣事,分享過后,結合老師教的構圖知識,盡管一些事物還沒能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來,但每個學生的畫面都洋溢著不一樣的年味。
2.個別輔導:學生獨自作畫時,老師可來到他身旁,蹲下來,留意一下每位學生的作畫習慣,在根據其獨特性進行輔導,先和他以朋友形式聊天,了解他希望可以表達出什么,然后再提出老師自己的建議。這樣的輔導模式,同樣可以誕生出多種多樣的的繪畫風格。
3.點評:每節課快結束,老師可以有序安排學生自己欣賞,自己點評。如,第一組的學生可以把作品交給第二組相對應的同學手上,由第二組的同學隔著一段距離舉起作品第一組的學生可通過第三者的角度遠距離欣賞自己的作品,這樣做的好處是,旁觀者清,更能看出自己的作品是否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同時也可與其他同學對比,學習別人好的方法。如,六年級的《素描》課程中,初涉造型藝術的高年級學生還需要多觀察,于是在球體臨摹結束后,老師讓他們放置遠處,噓聲一片,因為他們都感覺到了跟自己作畫時不一樣的觀感。于是,默默地拿回作品調整。
如今個性時代,每一種獨特的個性都希望得到肯定和傳承,但時代在發展,每種個性都有特別的存在價值和強大的影響作用,作為美術教師,我們應該在教育上尊重兒童,尊重階段的獨特性,特別是獨具個性的表達形式。美術教師應該在理解學生心理的基礎上,進行符合他們不同年齡階段生理和心理的美術指引,需要善于走進并尊重兒童那單純又豐富的精神心靈世界,正處于情感薄弱時期的他們,所看到的事物都跟成人世界是不一樣的,卻正是因為這樣,兒童繪畫才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正如畢加索,一生都希望自己像孩子那樣作畫,于是創造出影響深遠的藝術杰作。美術教師還應該多關注,適當引導學生探索自己的心靈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多問問自己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感覺到什么。要充分考慮兒童和自身繪畫的心理溝通,才能制作出更適合兒童的高效美術教育。
四、結語
兒童繪畫具有獨特性和發展性,人們應該理解和尊重它們。作為一種創造性教育,教育者都應當重視其作用,切勿照本宣科,刻板教育,要遵循兒童繪畫心理發展規律,遵循美術教育的規律,探索最適當的教育方式,進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充分挖掘兒童無限的智慧并使其產生更多的可能,為未來新時代培養具備更完善人格素養的創新性人才。
參考文獻:
[1](美)洛恩菲得.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2]楊景芝.兒童繪畫解析與教程.[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6.
[3]克萊爾·格羅姆.心理學家看兒童藝術[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43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