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留守兒童的心理成長起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日益突顯,作為老師,應該了解每一個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背景,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讓他們的心理逐漸成長起來,從而能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樹立信心,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一個有自我價值感的人。
【關鍵詞】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留守兒童”在當下農村各個小學都是普遍現象,即使在縣城小學,也依然存在大量的“留守兒童”。積極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有責,教師有責: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加強對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利用“沙盤游戲”幫助孩子心理成長;開展“愛”的教育,讓留守兒童在感受愛的同時學會付出愛;尊重留守兒童人格,讓他們成為高自尊的人。有了這些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他們的心理會逐漸成長起來,從而能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樹立信心,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一個有自我價值感的人。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背景
隨著城市工業化的進展,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到全國各地的城市打工,但是他們的子女卻不能跟隨父母去外地上學,“留守兒童”在當下農村各個小學都是普遍現象,即使在縣城小學,也依然存在大量的“留守兒童”。
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求分為五個層次,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傲羰貎和庇捎谂c父母分離較早,缺乏親情滋養,基本需求尤其是情感需求沒法得到滿足,使這些幼小心靈,有的走向消極、孤僻,有的變得任性、暴躁。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這些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據調查,三成留守兒童有自我封閉、抑郁等傾向,一半以上的孩子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
1. 因情感缺失產生孤獨感
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他們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
十歲的美茹不論是在校園里,還是放學的路上,總是低著頭,滿臉的落寞,眼睛里寫滿心事。美茹的爺爺早年去世,父母在外地打工,奶奶帶著她和弟弟妹妹三個孩子租房上學。美茹不僅要搞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還要幫奶奶照顧弟弟妹妹。在學校舉行的“家鄉的味道——關愛留守兒童”活動中,美茹給爸媽郵寄了禮物,并給他們寫了一封信?!懊廊?,放假了可以去上海和爸媽一起過年啦,開心吧!”“奶奶說我不能去,讓弟弟妹妹去,三個都去住不下,我去姑姑家過年?!币荒甑钠谂尉痛寺淇?,我看見她盡力忍住了快要掉下的眼淚。
2. 農村老人“重男輕女”思想下,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
“重男輕女”思想是我國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痼疾,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在農村仍有不少老人,尤其是奶奶們堅守這種思想。不少留守的女孩成了“重男輕女”思想的受害者,她們長期生活在不公正的家庭環境里,心理受到極大的傷害。榕榕是個瘦小乖巧的女孩,爺爺去世后奶奶帶著她和弟弟一起生活,奶奶重男輕女思想十分嚴重,經常打罵榕榕,“你怎么還不去死”是奶奶經常對榕榕說的話。弟弟在奶奶的縱容下,經常犯了錯誤嫁禍于姐姐;奶奶和弟弟吃好吃的,榕榕吃剩飯。爸爸媽媽也知道這種情況,但是遠在外地打工,孩子無人照看,也很無奈。長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榕榕十分膽小,總是看著大人的臉色行事,缺乏自信。
3. 認知偏差,內心迷茫
少數留守兒童認為家里窮,爸媽沒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年級的瑞鑫同學因為多次向同學要錢,被老師發現后帶到辦公室,在全班同學面前丟了臉。后來,在心語室,我了解到瑞鑫是一名留守兒童,爺爺生病,還有一個上初中的姐姐,爸爸媽媽在外打工,每個月寄的錢都不夠開銷,也很少給她們打電話溝通。奶奶送她們上學后就出去撿破爛,家中生活十分困難。沒有玩具、沒有零食,向同學要錢買,她并沒有覺得是錯誤的。
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工作策略
1.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加強對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
教師的心理健康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學生認同的楷模。在學校里,教師是主導者、支配者,教師的一個皺眉,一個微笑,對學生的影響都是深刻而長久的,教師的所作所為,直接影響著學生個性的形成。
2. 利用“沙盤游戲”幫助孩子心理成長
小學階段的孩子,很多不善于表述自己的心理現象,但是孩子們愿意并且喜歡在沙盤里盡情地表達和感悟。對于老師來說,沙盤游戲療法相比于其他心理輔導手段更簡便易掌握。此方法對教師的專業理論基礎、接受能力沒有太高要求,也沒有具體的可操作指標,可以結合教師自身的特點加以實施和運用。只要教師心中有愛,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積極關注,讓學生能夠感覺到自己被接納被信賴,并且發揮與學生的信賴關系,促進其自愈能力的發展,能收獲到比較好的效果。
十一歲的子豪是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差,愛惹是生非,在班里人人討厭,班主任介紹他到心語室做心理輔導。談話過程中,他不愿表露自己的真實心理情況,但是十分樂意做沙盤游戲,每次他最喜歡玩的就是打仗游戲,他喜歡把玩具分成敵我兩方,表現出明顯的對立與沖突,他的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是對立的,有時敵方力量明顯強大,也表現他對外部世界的無奈。這些表現來源于他的生活,每次他犯了錯誤后,在家里爺爺就把他打一頓,在學校老師罰站,或者教育其他孩子遠離他。沒有人真正關心過他的感受,長期不公正的待遇,讓他產生與他人的對立情緒和攻擊心理。通過一段時間的沙游治療,子豪認識到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的偏差,也愿意改變自己,并且通過努力改變了爺爺、老師和同學們對他的看法。
3. 開展“愛”的教育,讓留守兒童在感受愛的同時學會付出愛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主要是缺少愛和呵護。老師的愛護、同學之間的關愛,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每年冬天,我們學校都要開展“為留守兒童送溫暖”活動,老師們自己掏錢,為每個留守兒童購買手套、圍巾等小禮物,親手給他們戴上,孩子們圍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戲,愛在校園里洋溢,孩子們感受到自己不是多余的,心里充滿溫情,同樣,他們也會把這份溫暖和愛傳遞給別人。
4. 尊重留守兒童人格,讓他們成為高自尊的人
在馬斯洛五種基本需求里,人對尊重的需求尤為重要。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一個12歲的男孩寫了這樣一段話:當我被傾聽的時候,我感覺被尊重,有人能夠理解我內心的感受,我有存在感。當我不被傾聽的時候,感覺很煩躁,我很困惑別人為什么不聽我講話。我開始揣摩他們為什么不聽,心里越揣摩越難受,我感覺自己好像空氣一樣,不被別人看見。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尊重的作用,多關注、多贊美、多鼓勵、多傾聽,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這樣就會提高他們的自尊程度,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一個留守的孩子內心都有陰影和創傷,他們需要社會的關愛、老師的呵護、同伴的認可,更需要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作為老師,應該了解每一個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背景,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讓他們的心理逐漸成長起來,從而能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樹立信心,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一個有自我價值感的人。
【參考文獻】
[1] 王雪梅.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 小作家選刊,2017(19).
[2] 劉麗莉.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甘肅教育,2016(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8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