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新教材,提高課堂實效性的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較好的做法。這些做法對于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起到了較好的作用,更體現了“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一理念。不過,某些課堂中出現的一些教學現象卻值得我們反思。有些教師不管教學什么課文、什么內容,千篇一律地讓學生講,讓學生活動,讓學生感悟探究。教師想方設法追求課堂活動的熱鬧,千方百計在教學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顧及教學的實效。我認為應該合理利用好教材,從編者精心選取的例子中挖掘有價值的教學內容,明確講什么,怎么講,踏踏實實地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核心素養。
關鍵詞:教材內容;認真篩選;創新利用;課堂實效
一、合理利用教材,明確講什么
新課標指導下的課堂教學到底要不要講?究竟應該怎樣講?講什么?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講’當然是必要的。問題可能在如何看待‘講’和怎么‘講’……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作為教者,要學會把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
?。ㄒ唬?、研究文本,提高實效
文本是作者思想感情最直接的表露,每一個文字中都滲透著濃濃的深情,作為教師,無論以什么方式進行教學,都不能脫離文本,憑空想象。我們要依賴文本,選取恰當的突破口,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
1、抓住文本的詳略,明確教學內容
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會有側重點的進行敘述描寫,所以抓住詳略,作為突破口進行教學,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例如教學《木蘭詩》,學生們會固有的認為花木蘭是巾幗英雄,英勇善戰,從而忽略文中所表現的小女兒情腸。教師要抓住文本作者重點描述的場景進行教學研究,讓學生看到:木蘭是因為擔憂父親和自己的家庭,所以挺身而出,義無反顧,毫無怨言的替父從軍,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孝順的女子形象;路途中的描述,都表現了一個小女兒對家鄉、家人的深切思念;而真正體現戰爭的持久慘烈,將軍英勇善戰的描述,只有主要的一句“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焙竺孀髡哂衷敿毜孛枋隽四咎m不用尚書郎,淡泊名利;回到家鄉,急迫換回女兒裝的的情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愛美,俏皮的小女兒形象。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更多的是描述了一位有著兒女情長,孝順、渴望美好生活的女子形象,而不是我們從其它途徑中獲得的英勇善戰的女英雄形象。所以語文教學,文字是代表,我們要從文本出發,回歸文本,文本究竟寫什么?詳寫什么?略寫什么?這是由作者的寫作目的支配的,我們要想很好的理解文章,體會作者的感情,一定要抓住文本的詳略,品味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2、抓住關鍵語句,明確教學內容
一篇文章,如果找不到恰當的突破口,就會讓整節課變得拖沓無味。教學時要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語句,從而深入到作者的內心,體會所要抒發的感情。比如教學《背影》一課,一個問題拋給學生“這是一個怎樣的背影”?學生會一下子抓住文中對背影重點描述的語句進行分析,從而懂得肥胖、笨拙都是表象,飽含父愛才是內涵。這篇中文章中大部分老師會抓住父親攀爬月臺的動詞進行分析,我覺得除此之外,父親簡短、平常的幾句叮囑我們也應該著重分析,偉大的愛就隱藏在平凡瑣屑的言語中。再如《爸爸的花兒落了》一課中,對父親的細節描寫,也可以作為理解父親感情非常好的突破口?!八涯樲D向墻那邊,舉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苯虒W過程中,同學們經過討論探究,從這個細微的舉動中,真切的體會了父親對女兒的愛,無能為力的隱忍,很多孩子都被感動了。所以抓住關鍵語句,找到突破口,就可以讓自己的課堂生動起來,提高實效。
3、抓住文中矛盾,明確教學內容
語文老師要善于“制造事端”,善于在課堂上設置矛盾,最好的設置矛盾的方法是比較。比如教授《孫權勸學》,可以和《傷仲永》比較閱讀,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再比如《皇帝的新裝》,教師可以設置“為什么讓一個孩子說出真相?”的問題,激起成年世界與兒童世界的矛盾,讓學生們在矛盾中激發思維,更好理解文章,提高課堂實效。
?。ǘ?、研究學生,明確教學內容
教者如何從教育的視角了解學情,基于學情,基于學生的發展需求做出教材內容的甄選,是給教師們提出的新課題。
教師備課,除了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學生對什么感興趣,知識能力欠缺點在哪里,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更好的針對學生的現狀,合理使用教材,明確教學內容,提高課堂的實效性。我們可以在教授新課前,設置學生調研報告,了解學生的學情,以便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
比如教授《背影》,學生反饋回來的調查報告中有這樣的問題:
1、文中題目是背影,為什么要在寫背影之前進行如此多的鋪墊?
2、表達父愛有很多種方式,為什么作者選擇背影?
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要做充分的備課,讓學生明白家中的變故使父親重擔在肩,如此大的壓力下,父親對我的關愛更顯真摯。
再比如教授《孔乙己》,學生會有這樣的問題:孔乙己每次都能給大家帶來笑聲,他就是個開心果吧?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就要敏感的抓住這個教學契機,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孔乙己是幽默大師嗎?在文中就是充當開心果的角色嗎?找找文中為大家帶來笑聲的段落,小組討論一下。
通過學生們的閱讀探討,很快會發現這是不對的,從而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如此選擇的教學內容,既關注了學情,又研究了文本,教學效果必定很好。
二、合理利用教材,明確怎么講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以小組合作為代表的合作學習被教師們廣泛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和啟迪。但有些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不少,合作學習的效率低。比如:有的把合作作為一種形式、一種點綴,只用一兩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狀態,就草草收兵;有的看似全員參與,實際上是好學生“一統天下”,學困生“袖手旁觀”;有的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會傾聽、不會合作,課堂幾乎處于失控狀態,教師缺少組織教學的策略;有的課堂氣氛似乎很活躍,其實思維訓練的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視對合作結果的評價,忽視對合作過程的指導。深入研究一下,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沒有問題,關鍵是什么樣的內容適合這樣的方式,教師如何拋出適合合作學習的問題。 那么,如何合理利用教材,在分組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全面參與討論,突破重點、難點,使之真正收到好的效果呢?
(一)、精選內容,引趣激思
比如在教授《背影》,學生認為這篇文章寫得過于普通,不能打動自己,那我們就要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合理利用教材,設置討論問題,激發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熱情。
1、提出的問題要有挑戰性,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要有針對性,扣住教材的重難點;不可過于瑣碎,而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有助于學生抓住文本的關鍵。
2、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梢詮娜矫媾Γ?
(1)、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敢問;
?。?)、創設引趣激思情境,使學生愛問;
(3)、適時點撥引導,使學生善問。
針對《背影》這篇文章,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背影?作者描寫幾次流淚,對于成年男生來說是否夸張?”等問題,讓學生從合作探究中看出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兒子對父親由不理解到理解,以及對父親無限的懷念。
(二)、讓學生獨立思考,有交流的需要時,再進行合作學習。
現在有很多老師并沒有正確理解和運用新課程的要求,在顯示“課改”的形式,而沒有實質。我們的語文課上要有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不是三分鐘,也不是五分鐘,是要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有些老師為了追求形式的多變,采取小組合作學習,問題不經過篩選,都要求合作,忽略了學生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不能達到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堂上一定要有讀書聲,要有合作學習的談論聲,更要有學生安靜獨立思考的時間。
?。ㄈ?、明確分工:一是組內成員角色分工;二是學習任務分工。
?。ㄋ模⒓訌娭笇В處煈撌菂⑴c者、引導者、促進者。
教師加入某些小組的交流中,及時收集反饋信息,以利于調控合作進程,輔導學生正常開展交流。
總而言之,我們的教學應把著力點放到疏通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渠道上。教師要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地去讀書。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不是單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負載的信息,而是學生與文本“對話”。這是因為閱讀的過程就是文本意義與閱讀主體意識之間互相交流、雙向互動的過程。閱讀時,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生活體驗都被讀物的信息激活,與文本意義發生碰撞。有人將閱讀活動比喻成“緣文會友的交往行為”,是很有見地的?;趥€人生活經驗與相關知識積累而產生的對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可以讓學生各自表達自己的理解,進行平等的、無偏見的、無權威的交流。在此基礎上,可以對他人的觀點進行發問、評價,以促進學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新教材與前一套教材相比,增加了文學作品的比重,可讀性和趣味性得到加強,尤其增加了外國文學的分量,體現了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大量優美的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受學生喜愛。作為教師,我們要抓住這本教材,又不完全依附于教材,為了教而教。我們在課前要有充分準備,在上課時不拘泥于原來設定的程式。如果我們一味以完成課時計劃為第一要務,急著走過場,則很難在學生中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按照現代教學論的理念,我們既要有課前的預設,又要開放地納入彈性靈活的成份。對于師生對話中出現的即興創造的火星,教師應敏銳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體驗有一個交流和爭辯的機會,從而超越預先設定的目標。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否,并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我體驗、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的素質。教師應不惜為卓有成效的對話付出大量的教學時間,雖然通過對話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結論,但卻換來了學生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釋放,這才是給予教者最為豐厚的回報。所以,作為教者,合理利用手中的教材,找到教學的突破口,用自己靈活多變的授課形式,幫助學生完成與文本的對話,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52頁。
[2]《初中語文課程標準》
第一作者:孫媛媛(1977年11月-),女,北京人,本科,中學一級,主要從事中學語文教研工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