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開學演講的批評架構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教育的發展質量關系到國家建設和未來走向,通過語篇形式有選擇地把特定社會階層所積累的表意方式和實質內容向下一代傳遞。本研究選取2014-2018年耶魯大學和清華大學開學校長講話為語料,借助Ant conc軟件篩選出隱喻關鍵詞,結合架構理論與批評話語分析理論,對比中美高校開學演講中的架構使用情況,意在揭示中美兩國對于高等教育問題的價值取向、意識形態和心理情感等。
1. 引言
在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國際間競爭日益激烈,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日益增強。高等教育的發展質量關系到國家建設和未來走向,其作用不容小視。高等學府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是實現教育強國的根本保障。高校開學典禮作為傳承和弘揚大學精神重要載體,承載著各個高等學府的思想文化理念和精神文化訴求。高校通過一些列環節的設置來闡述各自的特色思想,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歸屬感、凝聚感和校園文化認同感,并激發其追夢動力等。
個體發展或社會文化的傳承都是符號性的過程,教育因而具有符號性的本質,這也證明語篇分析在教育話語研究中的適用性。教育語篇既要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又要注重知識技能的構建過程。教育語篇有選擇地把特定社會階層所積累的表意方式和實質內容向下一代傳遞,目的是使學生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表意方式從而實現心智發展。
作者以認知語言學中的架構理論(Frame Thoery)與批評話語分析理論(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簡稱CDA)為理論基礎,對比中美高校開學演講中的架構使用情況,探索通過語篇構建社會現實的過程。
2. 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
2.1 架構理論
美國社會學家Goffman(1974)首次將“架構”的概念應用于文化社會學中,在建構主義的基礎上將“架構”定義為人們用來認識和解釋社會生活經驗的一種認知過程。Fillmore將“架構”引入語言學領域,他(1975)認為架構是人們思維過程的心理結構,人們通過無意識的概念架構進行思維過程?!凹軜嫛笔菍鼍斑M行描繪的過程,架構定義詞匯的語境意義的同時又激活架構(Fillmore, 1985:222-254)。
當人們聽到一個詞時,詞匯產生場景便激活大腦中對應的架構,人們通過架構來識別和理解實踐,從而賦予出現的話語或行為一定的意義。架構也是一種選擇和側重,選定并突出文本中特定內容,以此達成界定和評價的效果,從而影響受眾對事物的理解(Peters, 2003)。 因受到架構的影響,受眾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架構所側重的方面,忽略架構未提及的其他方面(Frederick, 2008)。
語言、隱喻、架構共同作用構成人們的認知結構。Lakoff(1999:73)指出,人們通過架構和隱喻進行思考,幾乎所有思維都是通過隱喻來架構的。表層架構是形式,指由詞匯激活的心理結構;深層架構是意義,指主體價值觀、道德觀和政治哲學。這兩個層級共同構建出人類對事物的認知。表層架構可分為隱喻性表層架構和非隱喻性表層架構,非隱喻性詞匯可直接激活相關的非隱喻性表層架構。例如“競爭”可以直接激活“競爭架構”。由隱喻性表達詞匯激活的架構為隱喻性表層架構。例如在“領先”、“落后”、“目標”、“前進”等詞匯共同構建出“行軍”架構。表層架構的形成激活深層架構,從而輸出言語內隱藏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實現交際意義。
2.2 批評性話語分析
批評性話語分析指通過分析話語表面的語言形式特點,結合社會歷史背景來考察語言結構背后的權力關系和意識形態,揭示語言和意識形態之間復雜的關系以及意識形態對話語的影響。
許多研究者傾向采用Fairclough的三維話語分析模式進行語篇分析,即文本、話語實踐以及社會實踐。與其相對應的步驟是:描寫文本的形式特征,解釋文本與話語實踐的關系,闡釋話語實踐與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Fairclough 1989:26)。Chilton(2005)指出CDA將社會理論和語言學理論結合。Hart(2005)提出認知語言學可以為批評話語分析提供分析框架。CDA與認知語言學均認同涉身體驗的重要性,進行語言研究應該結合情景、社會文化和認知語境。CDA側重于從宏觀層面分析語篇,關注語篇背后的意識形態以及“語篇如何在社會和政治環境中實施、復制權力的濫用、控制及不公( van Dijk,2001:352)”。而架構理論側重于從認知層面分析語篇,闡釋語篇產生和解讀過程進行認知闡,即如何通過架構、概念隱喻和心理空間來傳達思想和表達意義等。不同的架構承載著不同的意識形態,對語言的分析不僅止于描述,還應闡釋理解和接受語言的認知機制。Langacker ( 1999:376) 指出,要研究語法結構及相應概念結構的動態性,就必然要研究語言與社會互動的動態性;Geeraerts& Cuyckens (2007: 15) 也認為認知語言學應該關注語言與其所在的文化語境和社會間的互動。以上均證明架構理論與CDA的融合是可能且必要的。
本研究語料為2014-2018年耶魯大學和清華大學開學校長講話,借助Ant conc軟件篩選出隱喻關鍵詞,并識別其架構。本研究僅針對語料中出現頻率相對較高的幾組隱喻性架構進行分析,運用CDA理論對比架構類型、架構出現頻率、架構側重點,嘗試挖掘隱喻表達的深層架構,目的為揭示中美兩國對于高等教育問題的價值取向、意識形態和心理情感等。
3. 數據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耶魯大學和清華大學開學校長講話中均存在旅程、植物競爭架構。耶魯大學開學校長講話中比重較大的隱喻性表層架構有旅程、植物、商業、競爭架構;清華大學開學校長講話中比重較大的隱喻性表層架構有旅程、競爭、植物、建筑架構。
3.1 隱喻架構的對比分析
?。?)同一架構,不同頻率
旅程架構在兩校講話中分別占比33.3%和38.6%。說明兩校均認同教育不是一件立竿見影的事情,而是一種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素質、心靈、精神狀態的過程。耶魯大學校長講話更多的使用了植物架構(28%),認為教育的目的側重于人格培養和智慧啟迪。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激發其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主動探索與發展,培養不斷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清華大學開學校長講話中更多的使用了競爭架構(25.9%),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未來緊密聯系。教育拓寬了人腦的跨度,學生作為國家最獨特的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經濟走向與社會發展情況。 ?。?) 同一架構,不同側重
?。?) Anger effectively signals that a goal is being blocked. Fear motivates caution and preparation. Disgust moves us away from things that can make us ill. (Yale 2016)
(2) As we look ahead, the world needs the leadership of Yale graduates more than ever before. (Yale 2017)
(3) 同學們,你們的經歷說明“上清華”沒有捷徑,實際上,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沒有捷徑,唯有實干的作風才能確保你們邁向理想的遠方。(清華 2015)
?。?) 在清華,你們將有機會聆聽學術大師的教誨,有機會到世界各地交流學習,在更具柔性的培養體系中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成長路徑。(清華 2016)
上述例子均包含旅程架構,美國的高等教育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在學習的路上,學生需要摸索前行,在一次次碰壁和跌倒中積累經驗。其次,美國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鼓勵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老師在教育過程中承擔的是組織者、促進者的角色,只要理由得當,允許學生質疑、挑戰老師。從教育者層面看,中國的教育注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意在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從學生層面看,知識的掌握和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尤為重要。老師在教育構成中充當傳道受業解惑的角色,學生需要服從老師的教誨,跟從老師的腳步。
另外,美國高等學府強調學生的領導力這一素質。美國教育重視對于領導者的培養,Jerome Kalabel在《被選中的》一書中提到,(名校)錄取政策的核心要素是所謂的“品性”,即剛毅、人格、領導力等。但這一難以量化的標準賦予學校高度自主的錄取決定權,間接導致優質的教育資源流向富有的人群,教育的平均分配受到影響,階級固化因此加重。誠然,中國的應試教育雖有很多弊端,但仍是眼下比較符合國情而且相對公正的一種選拔制度。起碼應試教育為底層人民提供了上升的可能,一定程度地促進了階級流動。
?。?) The experiences you have here will shape the rest of your lives, and you will have opportunities that most people only dream of. (Yale 2018)
?。?) Nobel Prize winner Robert Shiller has emerged at the forefront of those who challenge the idea of rational individuals and markets, forcing major revisions to the theory of human behavior on which his field is based. (Yale 2016)
(7) 在清華,你們有機會聆聽學術大師的教誨,在汲取知識營養的同時,更能獲得思想的啟迪。(清華 2015)
?。?) 我相信,寧靜的清華一定會孕育更加美好的未來。(清華 2016)
上述例子均包含植物架構。美國的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強調學生自身體驗才是其成才的基礎。中國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嚴格、嚴密、嚴謹精神,老師、家長和學校的通力合作是學生成才的基礎。多方合作搭建好的平臺雖是有利的成才條件,但也可能成為束縛和阻礙創造性思維的障礙。
深受古希臘蘇格拉底“產婆術”教育思想的影響,美國認為教育是一個“接生”的過程,教師就是“接生婆”,人們之所以接受教育是為了尋找“原我”以不斷完善自身。也就是說,知識非他人所能傳授,主要是學生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逐漸領悟的。中國教育深受孔子“學而時習之”思想的影響,老師把知識點教給學生,要求學生通過不斷地復習背誦,使之化為終身不忘的記憶。這種教學方式適合傳統的人文經典教育,但就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育而言,其弊端顯而易見:學生的基礎知識普遍扎實,但思維僵化,因此喪失了培養創新意識的機會。
?。?) Most of all, allow your curiosity to take wing—to take you in unexpected directions and lead you to new areas of study, practice, and discovery. (Yale 2018)
?。?0) 理想主義意味著聽從內心的召喚,突破現實的羈絆,追求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目標。(清華 2015)
上述例子均包含競爭架構。中國教育強調我們必須經歷種種苦難,腳踏實地穩步前行,才有可能實現理想。世上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事,人們只有著眼當下才能實現對理想的無限追求。美國教育著眼于未來,采用興趣主導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根本上接受學習這件事。杜絕一味埋頭苦干的無目標學習方式,意在培養學生追求理想的積極心態。
(三)同一目的,不同架構
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中國對待教育問題更為嚴肅,從“競爭”上升到“戰爭”的高度?!跋M銈冇赂业睾葱l真理,始終保持理性的批判態度,以謀求人類福祉為最崇高的目標,用一生去追尋科學精神。(清華 2018)” 愚昧的思想是可以作為武器傷人的,只有教育可以凈化愚昧的思想。高等教育要著力圍繞服務國家創新發展,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更多創新型人才。美國教育強調用接納的心態來弱化競爭帶來的壓力,減輕競爭所造成的焦慮感。競爭弱化的同時,尋找并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好奇心逐步替代競爭成為主要的驅動力量,從而減少焦慮情緒的出現。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競爭可能的帶來的副作用,盡可能把競爭作為一種成長的手段,而不是驅動力的來源。 但與階級固化的美國相比,中國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總體上大家還是相信“讀書改變命運”。教育問題嚴肅化間接證明中國注重推動教育公平,目的是讓更多困難家庭孩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平等競爭中擁有上升空間,從而釋放創造潛能。
另外,中美高校通過植物架構的使用表明其對人才培養的重視。在此基礎上,中國將著眼點分置于教育環境。“當你們走進科學殿堂,享受科學的美妙,沐浴科學精神的陽光雨露時,要努力培養人文情懷(清華 2018)。” 建筑架構的使用證明合理的物質環境既能滿足學生日常所需,又能充分發揮怡情和勵志的教育作用,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創造性學習。學校整體的精神風貌是軟環境,辦學理念、宗旨、傳統、學風交鋒、內部銳意改革和不斷追求奮斗的精神等方面在不知不覺間滲透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其自我認識的形成、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健康情緒的營造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4. 結語
本研究以架構理論和CDA為依據,從受眾視角出發,對比分析了耶魯大學和清華大學開學校長講話所使用的隱喻和架構。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的架構和概念隱喻反映并強化中美高校隱含的價值觀。對于同一表層架構,中美高校校長講話體現的頻率不同,且各有側重;對于同一深層架構,中美高校會采取不同的表層架構來表達。本研究揭示了高等教育語篇中概念隱喻背后的架構邏輯,挖掘了高等教育話語是如何反映社會變化,以及如何建構和體現社會現實的過程。
參考文獻:
[1]Chilton, P. Missing Links in Mainstream CDA: Modules, Blends and the Critical Instinct[A]. In R. Wodak&P. Chilton (eds.). A New Research Agenda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5.
[2]Peters, J. D. Speaking Into the Air: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何道寬譯)[M].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3.
[3]Frederick, L. A. Only Yesterday: An Informal History of the 1920’s(汪曉莉, 袁玲麗譯)[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8.
[4]Fillmore, C. J. 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M]. Proceedings of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Berkeley, 1975.
[5]Fillmore, C. J. Frame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M]. Quaderni di semantica, 1985.
[6]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9.
[7]Goffman, E.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Boston, MA: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4.
[8]Hart, C. Analyzing Political Discourse: Toward a Cognitive Approach[J].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2005(2).
[9]Lakoff, G. &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10]Langacker, R. W.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1999.
[11]Geeraerts, D. & Cuyckens, H. Introduc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A]. In Geeraerts, D. & Cuyckens, H.(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3-21.
[12]Van Dijk,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 In Tannen, D. , Schiffrin, D. & Hamilton, H. (eds.). 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C]. Oxford: Blackwell, 2001: 352-3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7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