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視角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公平是當今社會追求的基本價值之一,是國家進行制度安排的依據。社會保障作為實現社會公平、穩定社會的舉措,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F代的社會保障制度源自工業化的發展,它可以有效的為勞動者提供保障,維護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和諧。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在社會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天然就帶有社會公平的影子,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公平的一桿秤,對社會公平正義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通過對社會保障和社會公平作用、功能等方面的闡述,來論述如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平。
關鍵詞:社會保障;社會公平;制度;價值
一、社會保障的背景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生產社會化。社會保障制度對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所有現代化國家都把社會保障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化國家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一。
(一)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社會經濟背景
第一,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當社會生產由自然經濟進入到社會化大生產后,社會生產不再以家庭為單位,勞動者多數走向社會。這時,勞動者的個人風險也由家庭轉移到社會,成為社會問題。第二,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兩極分化不可避免。社會不公平也由此產生,導致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第三,市場經濟的周期性發展。在經濟膨脹時期,生產者會擴大生產規模,吸納大批勞動力;在經濟收縮時期,企業面臨破產危機,大量工人失業。即使在經濟正常發展的時期,由于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和滯后性,也經常會有企業破產和工人失業問題的存在。第四,應用科學技術是市場經濟的基礎。由手工業時代進入社會化大生產、市場經濟時代,生產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逐漸提高,勞動者需要掌握部分科學技術。這種科學技術的培養在家庭中不可能實現,需要社會給予幫助。政府通過立法,以社會保障制度保障勞動者的正常生活,也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正常運行。
?。ǘ┥鐣U习l展的重要理論依據
1.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把社會保障視為解決經濟危機的重要手段,強調國家的宏觀調控,他主張通過擴大政府開支,增加社會福利等辦法調節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以達到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的目的。
2.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對社會保障理論的研究對其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研究資本剝削秘密的過程中,馬克思在對全部社會總產品進行部類劃分和必要扣除后,著重強調了維持勞動者簡單再生產的必要性,也就是維護勞動者生存的需要以使其能夠再生產。此外,他還進一步強調了利余價值的那一部分需要用于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
二、社會保障的內容和功能
(一)社會保障的內容
在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過程中逐步產生了社會救濟、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等形式?,F代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便由這種形式所構成。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為貧困者提供的物質幫助,保證貧困者享有基本生活權利。主要包括自然災害救濟、失業救濟、孤寡病殘救濟和城鄉困難戶救濟等。它被視為政府的責任與義務,對弱勢群體采取無償救助的方式,幫助弱勢群體擺脫生存困難,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社會保險是一種對因非主觀原因無法正常勞動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補償,使其能夠維持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社會經濟制度。它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項目,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主體組成部分。社會福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在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大都把社會福利當作社會保障的同義詞,屬于“社會福利”一詞的廣義解釋。在中國,社會福利屬于狹義社會福利范疇。社會福利是國家和社會通過社會化的福利津貼、實物供給和社會服務,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進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的一種社會政策。
(二)社會保障功能
1.穩定功能
任何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必須以穩定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環境為前提。但是總有一些特殊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比如自然災害、人口老齡化、疾病及事故等,會導致部分群體喪失生存能力和失去生活保障。此時,國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社會成員存在的生存危機,否則會引起社會不穩定、社會秩序失去控制,從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正常發展。社會保障的穩定功能首先是能夠幫助生活中處于困境的人群從困境中解脫出來,其次是滿足社會成員對安全的需要和發展的需要。因此,社會保障是通過提前預防和及時處理風險來發揮其穩定作用的。
2.調節功能
社會保障制度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社會保障調節收入與支付,使國民經濟保持均衡發展。當經濟蕭條時期,失業增加和企業利潤減少使得企業職工收入減少,從而國家社會保障支付增加,與此同時國家社會保障收入減少,會使得社會消費有所增加,消費需求可以有效地推動經濟增長,從而使經濟由衰退專為增長。相反,在經濟繁榮時期,就業人數增加和企業利潤的提高使得職工收入增加,社會保障基金收入也因此大幅度增長。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使得國家社會保障支付減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費需求,從而保持了國民經濟穩定發展。
3.促進發展功能
首先,現代的社會保障機制已經由消極被動轉變成為積極主動的,為促進發展提供了制度基礎。其次,得益于不斷擴大的社會保障范圍和日益龐大的社會保障基金積累規模。社會保障具備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實力。此外,社會保障維系了勞動力市場,保障了勞動力再生產,促進了勞動力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生產效率的提高。
三、社會公平與社會保障依存關系
在現實生活中,公平是可以實現的。一方面,每一個人作為獨立的社會成員,從人類共性上來說是平等的,人人都有權利去獲取機會。另一方面,作為機會的提供者可以盡可能創造公平良好的競爭環境,制定平等的競爭規則,讓每個社會成員展現自己的能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贏得相應的機會,而且在法律上,人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得享有特權。但是,除了人類共性上的平等,各社會成員之間都存在著差別,這種差別體現在各個方面,它可能是先天的也可能是后天的。所以說,一般意義上所說的社會公平主要體現在初始和過程中的公平,要想得到結果的公平是不可能的。因此無論是社會保障中收入分配的公平,還是市場對資源分配的公平,都不是絕對的公平。在市場中,市場經濟的調節決定了社會的初次收入分配,而市場的追求不是公平而是效率,所以在收入分配中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會導致貧富差距,影響市場經濟的發展,從而危害到社會的穩定。 社會保障能夠促進社會公平。從社會保障自身來說,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符合法律規定的社會成員都可以享受相對應的社會保障,這是社會保障的“非歧視原則”。不同的社會保障項目對于在其保障范圍內的成員而言機會都是均等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社會保障屬于國民經濟中的再分配政策,通過調節作用,調節收入分配差距,從而一定程度上促進結果的公平正義。
?。?)社會保障強調參與機會的公平。主要是指在制度設計時,社會提供給每一位社會成員相等的獲得社會保障的機會,不分性別種族年齡職業都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范圍,即每個人都有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
?。?)社會保障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保障并且為社會成員解決后顧之憂,使社會成員有機會參與社會的公平競爭,實現起點公平。社會保障的功能是為社會成員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維持其正常的生活水平,并且政府需要擔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從而使得社會成員能夠擁有一個公平的起點參與社會競爭。
(3)當社會成員由于意外事故、疾病等不可抗拒因素中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不公平現象,社會保障發揮其作用維護公平,即過程公平。社會保障過程公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保障通過其保障舉措的實施,為貧困人群提供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并為貧困人群提供機會,使其自立自強;對失業的勞動者提供補貼和工作機會,讓失業者度過難關;對傷病者提供及時的醫療救治,使其身體康復逐漸回到工作崗位。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分攤社會風險,盡量維護社會成員在發展過程中的公平,但是這種社會風險基本存在于少數成員,社會保障合理的分攤社會風險會分散少數成員需要承擔的風險,并降低少數成員在風險中的損失。
(4)社會保障實質上作為再分配的舉措,可以一定程度上縮小社會成員在發展結果中的不公平。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是調節收入分配、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社會保障的再分配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分配,也可以說是垂直分配,即收入從高所得群體向低所得群體之間的轉移,調節并且縮小社會成員之間產生的貧富差距,特別是對低收入群體和失去收入來源的群體給予保障,減少其因為分配不公平導致的不平等現象。另一方面是水平分配,即是通過在職或者退休、健康或者患病的個人和家庭之間的水平轉移。保障在家庭中,某一成員由于部原因喪失勞動能力失去收入后,也能獲得可支撐基本生活的收入。這種對再分配的調節有助于在結果上實現相對的公平,一定程度上縮小貧富收入差距。
四、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存在的基本問題及完善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原有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已經逐漸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并且對社會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
?。ㄒ唬┥鐣U象w系中的問題
1.農村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狹窄。在農村社會保障方面,我國是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的人口大國,但是農村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狹窄、水平低、區域差異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原有針對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經無法滿足現有農村居民的需求。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諸多問題亟需解決,以促進其更快更好的發展。
2.社會保障資金來源單一。我國城鎮社會保險覆蓋面窄且難以擴大。當前我國參加社會保險的單位絕大多數仍為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大量的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不參保或參保不繳費的現象突出。這一方面導致社會保障基金不足,勞動者對于社會保障的基本需要難以保證。
3.社會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F如今企業社會保障大多數為由企業為自己負擔開支,這種現象大大退化了社會保障的保障功能。對于發展較好的企業,社會保障可能會成為一種“企業福利”,然而對于發展緩慢的企業,員工的最基本保障也難以保證,無法發揮社會保障風險共擔的作用。
?。ǘ﹫猿止皆瓌t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1.加強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農村人口占據我國總人口的百分之50.32%,農村社會保障是我國社會保障事業中一大難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農村社會保障問題存在忽視,農村居民存在生活風險和社會風險,因此有必要積極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首先,政府應給予高度重視,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增加財政投入。我國前期對農村社會保障的忽視導致農村社會保障長期滯后,尤其是政府對農村社會保障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少。政府當前應該對農村社會保障給予更高的重視,加快農村社會保障的發展。其次,促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可持續發展。經過新農合十余年的推廣、試點和完善,新農合取得了有效的發展和一定的成就。但是我國土地幅員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新農合雖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在很多問題上并不能持續發展下去。我國應逐步加大對新型合作醫療的財政投入力度。保證籌資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相適應。根據農村當地的實際,因地制宜,不斷完善合作醫療方案。
2.建立健全面向邊緣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是以國家政府為主體,在社會公平和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上,對公民給予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種社會制度。社會保障對象應該囊括全體公民。像農民工等邊緣群體,雖然戶口歸屬于農村,但是他們卻是在城鎮工作,與城鎮職工從事相同的非農業勞動,應該享有與城鎮人口同樣的平等工作權、生命保障。所以,政府逐步將農民工等邊緣群體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更好的體現社會保障的本質,實現邊緣群體更好的發展。
3.加強社會保障的立法工作
社會公平是社會保障的內在要求,社會公平必然需要通過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統一性來實現。制度的權威性需要法律來維護,現在社會中,只有法律才能更好的維護人民的權益,更好的體現公平性。我國當前社會保障制度中法律機制薄弱,導致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混亂。政府應當加大力度進行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營造社會保障的良好法治環境,真正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
五、結語
任何一個成熟或者即將走向成熟的現代化國家和社會,無一不是認識到社會公平的重要作用。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涉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使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也是把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人民所謀落到實處的具體體現。社會公平需要通過社會保障制度來實現。我們相信,經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社會分配將更加公平,更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目標。
參考文獻:
[1]鄭功成:《社會保障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2]楊宜勇等著:《公平與效率—當代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
[3]馬克思著:《資本論》,人民出版社,1975.
[4]《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2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