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證實踐視角下特色專業建設的探索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特色專業建設是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特色專業在建設時可采用循證實踐的視角,強調以證據為本的專業特色定位、專業課程的特色化設置、采用循證專業教學模式等方式,建設和發展特色專業,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進而促進社會發展。
關鍵詞:循證實踐;特色專業;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9)06-0054-02
特色專業能夠體現學校辦學定位、發揮專業優勢、培養專業人才,是滿足國家及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專業,特色專業的建設是當前各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但當前特色專業建設尚存在著未完全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課程設置不合理、專業亮點不夠、學生實踐能力不強等諸多問題。本文試圖從循證實踐視角入手,以社會工作專業為例,在分析當前專業建設和發展問題的基礎上,探索當前特色專業建設的思路和方法。
一、循證實踐的理念及方法
循證實踐(Evidence-Based Practice)也被稱為“證據為本的實踐”,20世紀90年代興起于醫學,隨后在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社會工作等實踐學科中倡導開來,是一種教育與實踐范式,也是推動專業發展的重要策略[1]。循證實踐有三個構成因素,即研究者的研究依據、服務提供者的技術和臨床經驗、服務對象的價值和愿望,將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措施以解決問題。以研究者提供的最佳研究依據為基礎,利用實踐者的臨床經驗或實務技能,并根據服務對象的特性來進行干預,這樣既能夠提高干預的科學性,也能夠積累經驗為下一次實踐提供證據來源[2]。各個高校應用型專業應以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相關研究為基礎,結合教師在專業知識和技能“證據轉化”方面的努力,并根據當前大學生的不同特性選擇教學方法,進行專業特色的建設,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推動高校專業人才培養,并把人才輸送到能夠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崗位中去,這對于推動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以及促進區域產業發展意義重大,進而實現滿足社會需求和群眾需求的目標。
二、以證據為基礎的特色專業建設
以社會需求為取向是特色專業建設的基礎和方向,在調整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形成指向性明確、能力突出的特色專業,進一步帶動國家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在這樣的要求下,現有特色專業的建設和完善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ㄒ唬娬{專業建設的特色定位
特色專業應該突出解決社會需求的建設目標,因此專業的“特色”設計和確定成為首要環節。
1.明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此作為專業特色定位的基礎?;谡嚓P部門、研究機構、研究者等提供的調查、研究的數據和資料,包括經濟、社會、福利、民生及脫貧等方面,這些數據和資料是研究者對區域性社會需要的一定把握和理解,是立足于當地實際問題提出的。為特色專業定位指明了方向。
2.結合本地、本校、本專業實際,進行專業的特色定位。社會需求有很多,但是對專業建設而言,并不能在學科內、專業內都解決好所有問題,需要的是結合專業發展優勢、師資實力、專業軟硬件等,進行“特色”方向的確定,選定適合本專業發展的優勢方向和特色,以促進專業發展。如在當前老年消費市場潛力巨大的背景下,黑龍江省全面發展地方“候鳥式”養老、醫養結合、跨國養老等服務,急需能夠提供社會化養老服務的大批應用型專業,并需要各個專業結合自身優勢,以養老服務業為發展目標的特色專業建設,完成提供合格服務人才的目的,進而促進和推動黑龍江省地方經濟發展。
?。ǘ┩癸@專業課程設置的特色
專業課程要結合“特色”定位進行設置。專業建設圍繞著滿足社會需求和發揮自身優勢進行特色定位后,課程也需要重新調整和設置,在保持專業的基礎性理論知識掌握的同時,又能兼顧專業特色發展方向。以社會工作專業為例。通常各高校社會工作專業除了基礎概論、理論和方法課程外,會全面開設包括“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矯正社會工作”等實務課程,每門課程設置30—60學時,很少設置相關輔助課程,導致課程內容和專業技能學習都不能深入,學生實務能力不能提高,在解決具體的社會需求和群眾需求上也沒有助益。這就需要在專業課程設置中有所取舍,突出專業的特色方向培養,以特色發展方向進行專業課程的精深設置。如社會工作專業確定以滿足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需求為特色目標,這需要進行一系列課程的調整和重新設置,除了專業基礎課程和“老年社會工作”實務課程外,還需要增加相關“老年學”“老年社會學”“老年健康學”“老年心理學”“服務管理”等專題課程內容,增加學生在養老服務方面的整體知識儲備,突出為老服務、以老服務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以及養老服務業的管理、籌劃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這樣一來,也就凸顯了能滿足社會需求的特色專業課程的設置方向,也是國外應對養老問題的社會工作專業設置方案[3]。
?。ㄈ┻\用循證專業教學模式
循證專業教學模式能夠把專業的特色凸顯出來,進一步完成人才培養任務,在實踐應用上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和改革。
1.培養循證教學方法的思維和理念。運用循證教學方法進行特色專業建設,首要的是明確教師和學生對循證教學方法的了解和認可,培養在教和學中的“以證據為本”的思維和理念。循證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準備課程、教授課程時有所依據,還需要具有反思課程的能力,把課程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使課程具有“與時俱進”的適應性,既能夯實基礎知識,也能夠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提高實踐能力,這樣一來,要求教師在課程教授時自動引入“證據為本”的思維和方法,不管是基礎理論知識還是實踐技能都需要有據可循,并能夠在課堂實踐中轉化這些證據。循證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時,能夠根據所學專業問題和社會問題,尋找解決相關問題的依據,實踐專業能力,并提出相應的“意見”,提升尋找“證據”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明確對課堂知識、實踐技能等進行反思,進而成為具有“循證”思維和理念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課堂接受者[4]。 2.循證教學與研究并行。循證教學方法要求專業教師能夠在教學實踐中利用證據并能豐富證據,需要做到教學與研究并行,進而完善和發展專業教學。教師使用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應該是有依據的。教學內容應來源于學科專業最前沿的研究和論證,尤其是特色專業的教學內容的安排,需要結合指向性明確的研究基礎和實務理論基礎;教學方法應來源于教學實踐(教學研究、教學討論、教學觀摩等)的方法研究和討論,是學科專業正在實踐的經典或最新的教學方法,這樣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設置和教學方法的使用,實現特色專業教學的目標。同時,在應用證據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對課程以及方法進行反思,及時發現問題,形成有關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新的研究證據,推動專業的進一步發展。
3.根據學生特性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特色專業學習中學生應具有提高實踐(包括寫作、解決實際問題、批判及干預等方面)的能力,如此才能夠應對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專業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特性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成為專業學習的主體和主動者,而非專業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學生的特性和價值。以往的研究和教學經驗的總結中,研究者和教師提出了問題為本的案例教學法(PBL)、參與式學習、項目化教學、任務驅動教學、小組學習、合作學習、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這些方法的使用會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的參與程度,可供專業教師在專業教學中使用。但因學生的獨特性,同一專業不同界別的學生在對教學方法的反應和反饋上也不盡相同,有些方法適用于這一屆學生,有些方法適應于下一屆學生,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也需要注意這些教學方法的“適用”和“不適用”。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設置時,結合知識點進行不同方法的準備,結合針對同一屆教師間的教學談論和經驗交流,明確哪種教學方法對學生比較有效果,進而調整教學方案,而非在同樣課程同樣知識點上使用整齊劃一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特性,在課程知識點上準備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方案,實現專業教學中的“因材施教”。 這樣發展的特色專業建設才能夠實現教學目的,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總之,采用循證實踐教學方法進行特色專業建設是當前發展專業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強調“以證據為本”的特色專業建設過程中,更能夯實專業的“特色”基礎,有理有據地發展與經濟社會相適應的專業。
參考文獻:
[1]楊文登.社會工作的循證實踐:西方社會工作發展的新方向[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2]齊銥.主持人語 循證理念和方法:中國社會工作科學化和專業化發展的助推器[J].社會建設,2017,(4).
[3]鄭永強.英國社會工作[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79-88.
[4]竇影.實踐循證教學方法 推動特色專業建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6-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