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式視角下特色小鎮農業模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農業特色小鎮的建設始于現實訴求,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為了推進農業特色小鎮的健康發展,在融入式視角下探究其農業發展模式。結果表明,農業+旅游業、農業+互聯網、農業+體育等模式是當前農業特色小鎮發展的有效形式,且農業特色小鎮發展模式的架構應該遵循引領與兼顧、共性與個性、順應和回歸的三維體系,統籌空間布局,集聚資源要素,推動朝陽產業與特色小鎮的有機融合,走出一條適合中國農業特色小鎮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特色小鎮;“農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F3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7-0149-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towns begins with realistic appeals an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owns,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 is explored from an integration perspecti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s of agriculture+tourism, agriculture+internet, agriculture+sports are effective fo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towns. The stru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towns should follow the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of leading and balancing,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compliance and return, coordinating spatial layout, gathering resource elements, promoting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sunrise industry and characteristic towns, and embarking on a road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towns.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town; "agriculture +"; integration
“十三五”規劃綱領中指出,應該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鮮明、產域融合、充滿美麗的小城鎮;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指出,要支持特色小鎮的發展[1]。農業特色小鎮的建設是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有效抓手,同時也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和發展動能轉換,為了進一步促進農業特色小鎮更好、更快地發展,應結合多種可利用的產業資源,使其融合于眾多的產業當中,共同發展。
1 特色小鎮的含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放于黨的重點工作項目之中,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著眼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一步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在經濟建設中要把握“貫徹落實新的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廣泛關注,要做到鄉村振興,必須以十九大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為發展方針與導向。這種新的思想、路線、方針,就是要以“特色”為主,多方位連接起各種可以利用的資源,進行產業融合,從而打造生活、生產、生態的農業特色小鎮,最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循環圈。特色小鎮是一種產城鄉一體化的創新發展模式,是產、文、人、城于一體、四位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有利于打造具有特色產業的生態系統,進一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并對周邊的地區也起到一定的輻射帶動作用。為了統籌城鄉發展,農業特色小鎮的農業發展模式應該基于以下幾個原因。
1.1 特色小鎮的原始形態
中國城鎮化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經濟水平日益提高,隨著城鎮覆蓋規模的不斷延伸,城市和鄉村都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這是一場關系到城市與鄉村區域內所有發展物態總和的大革命。據2016年統計資料,中國城市化率為57.4%,且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將持續快速地增長[2],產業面臨轉型升級,資源需求和配置的方式等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城市化發展的速度和水平不斷加快,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已經不適應當今社會。多樣化、網絡化、動態化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人們當下的一種追求與潮流,如何有效、高效地開發一種農業模式以適應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發展新常態,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特色小鎮是一種創新發展方式,也是一種產業發展的高效載體,它介于城市和鄉村之間,要將城市和鄉村中的各種人才、資源、信息等優勢最大化地發揮,就必須突出“特色”二字,以城市化發展為契機,融合優勢資源,統籌空間配置,創新發展方式,為推動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提供新思路、新想法與新方式。
1.2 特色小鎮的現實訴求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人均GDP水平不斷提高,2017年中國人均GDP預計為60 126元/人,GDP總量全球經濟排名第二,美國第一,預計到2019年,中國的人均GDP水平將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充分說明了中國人民生產力水平和消費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經濟水平的提高使人們不僅僅滿足于吃飽、穿暖、做好工作等基本生活方式,而是越來越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注重享受生活,享受放松的時刻,各種節假日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诂F在人們日常工作的壓力和良好的生活條件,很多年輕人,甚至是老年人選擇去遙遠的山村體驗田園生活,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原生態美等??傮w來說,人們的生活消費水平發生了由追求量到追求質的變化,越來越關注個性化的發展,更多的人對生活環境和基礎設施的完備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特色小鎮的出現是基于人們的現實訴求,創建于人,為了人,最大程度地滿足人們的期許,探索和發展將健康、娛樂、體驗、共享、互動等方面共建一個彼此承接、相融貫通的大型流通平臺,整合不同領域的優勢資源,統籌發展,在保證特色的前提下,讓人們享受、參與全方位、一體化、人性化的特色小鎮之旅。
1.3 特色小鎮農業模式的發展機制
目前中國農業的發展主要面臨著三大困境,即對于各種農產品種植生產的綜合性投入、流通、交易等成本不斷增加;農產品的價值升值空間不大;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達到極限,構成的“三重擠壓”現象嚴重[3]。目前農業機械、農藥、種子、勞動力和肥料等各種生產要素的成本投入均有大幅度增加,如主要的3種糧食作物小麥、水稻、玉米,其單位面積的投入量增長約是產出量增長的2.8倍,蔬菜達2.9倍多,大豆則為3.8倍多[4]。農戶在種植作物的時候,環保意識薄弱,化肥、農藥等的過量施用污染了耕地、水體環境,造成了農業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破壞等一系列問題,這不僅改變了農業固有的屬性,使其資源浪費,也最終危及人類的健康,綠色有機產品難以保障,農業的創新發展迫在眉睫。
特色小鎮發展要與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與服務“三農”相結合,在突出自身“特色”的基礎上,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共同構建,保證生態、綠色的發展理念。打通承接城鄉要素流動的渠道,打造融合城市與農村發展的新型社區和綜合性功能服務平臺。要統籌空間布局,集聚資源要素,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科技園區與農業特色互聯網小鎮等建設的有機融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功能形態良性運轉的產業生態圈,激發市場新活力,培育發展新動能。這是一個復雜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社會、個人、經濟、產業五方合作,整合利用各種物資、科技、信息等一切資源,設計出以農業特征為主,兼顧其他產業的特色小鎮。
2 融入式視角下的農業發展模式
2.1 農業+旅游業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不再只注重享受物質生活,精神世界的享受成為了廣大人民的追求,旅游業的不斷開拓掀起了社會的熱潮。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人們越來越向往山野鄉村的自由自在、新鮮空氣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蘊意體現得淋漓盡致。當前興起的休閑觀光農業,就是在滿足廣大消費者各種不同需求的同時,憑借與此相關的農業生產發展經營項目,進一步實現人們娛樂、休閑、體驗、學習、觀光等消費需求的融合,以此將其視為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發展的新型產業[5]。由于市場化環境復雜多變,要更好地把握未來的市場前景,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就需要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且其關鍵在于突出特色,注重個性化、特色化的發展。但在發展的同時,特別要重視與保護鄉村歷史文化和生態環境的建設,實現“農村環境+文化+生態”三者有機協調發展,在農村旅游規劃開發過程中,要將地方元素、地方魅力盡情綻放,創建鄉村地區特色文化品牌,豐富農業產業資源,力爭打造精品觀光農業。要通過結合鄉村自身區位優勢和自然稟賦,加強對功能區的建設力度,以原有產業結構為基礎,充分結合現代農業、生態農業進行合理規劃。也可以仿照“一村一品”的建設模式,進一步推動鄉村小區域內的特色產業的發展[6]。在滿足游客旅游需求的同時,要提高全程的服務品質,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參與性,要注重體驗式和互動式環節的創新,滿足游客自身參與的積極性和主人公的角色等。要完善創新發展的模式,建立起更強的“農業經濟品牌+完善的鄉村旅游”模式。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性,進一步提升和拉動當地農業發展所具有的潛力,提高人民的經濟收入水平。
2.2 農業+互聯網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發展速度迅猛,移動互聯網普及?!盎ヂ摼W+農業”的發展模式,打破了中國傳統農業在生產、銷售等環節的時間、空間限制,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農業經濟市場,有助于中國農業發展面向世界?!盎ヂ摼W+”可以嵌入農業產業的各個環節,首先,可以利用互聯網云數據平臺記錄農作物生產過程的所有信息,接著把記錄的數據傳遞給消費者,根據此信息消費者可以自行判斷食品的健康安全性,以進一步保證安全飲食;其次,可以進一步擴大農業生產的領域,推動智慧農業的發展,通過一些育農平臺可以傳播科學的農業種植技術,指導農民科學地育種、栽培、施肥、灌溉、收割等,推動精細農業的發展;再次,可以設立災害預警機制,預防動植物的病蟲害、市場流通情況等,創建信息監測系統可以監測土地質量、氣象信息等,以專業的處理方式將其中有用的數據快速精確地提取出來,獲得有利用價值的信息;最后,還可以從空間、時間、安全、成本、個性化等各個方面深入改變農產品的交易市場,提高農產品消費者的體驗感,實現個性化和放心消費的格局。農業和互聯網的有機結合,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提高了農業發展的創新能力,在繁雜龐大的信息化浪潮沖擊下,豐富的信息資源成為了現代農村發展的關鍵,互聯網為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高效便捷的數據信息服務。
2.3 農業+體育
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一詞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追求健康生活成為當下一個熱門的話題[7]。人們關于健身的理念逐漸升高,在不斷追求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注重于自身身體素質的提高,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向往體驗傳統鄉村農業旅游。農業與體育看似不相關聯的兩個產業,卻在人們共同思維的追求下融合在一起,旅游業在中間起著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在滿足消費者休閑農業旅游過程中,體育產業主要體現為消費者在體驗和享受旅游期間由自身情感所衍生的對體育運動的參與、了解等相關環節,如設置各種體驗室、娛樂室等,人們可以在旅途中直接參與多種球類運動、果蔬采摘、農事體驗、器材運動、有氧運動等,可以通過引入多種體育娛樂項目,如卡丁車、探險、跑馬等,使人們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時體驗體育運動的樂趣,從而促使休閑農業與體育價值的融合。體育運動契合休閑農業創新發展,可以依據不同消費群體和年齡階段設置不同的項目,注重個人和團隊項目的拓展體驗和參與感,有助于實現農業戰略轉型,增強休閑農業的吸引力,使休閑農業從單一的模式轉變為綜合性發展模式[8]。 3 特色小鎮的“農業+”模式架構
3.1 引領與兼顧
農業特色小鎮的建設,以“特色”為本,連接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小鎮打造和產業發展的布局應該統籌考慮。創新融合產業形式是提升農業特色小鎮的重要形式,一方面,不僅可以發揮農業的本質,展現不同類型的農產品,通過“特色”的注入,創新推動,做到引領同行,樹立農業標桿旗幟;另一方面,還可以依托于其他產業,兼顧其產業精華領域,整合推進,共同發展,結合各個產業發展層次與特色,避免項目模式單一、項目布局雷同等現象,展現農業的多種功能,實現“農業+”旅游、體育、互聯網、文化等模式的融合效應,使其彼此互為推手、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不同要素分別在城市、鄉村重組、配置,最終形成各產業之間有機治理、共同發展、共同富裕。要進一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切實打造富有特色文化韻味、宜居宜玩宜健康的新型融合產業;進一步滿足消費者對娛樂、住宿、飲食、健身等多層次的需求,提高服務水平,打造各區域農業特色品牌,推動農業、農村的發展,致力于建設美麗、魅力鄉村。
3.2 個性與共性
當前,各個地區現有的農業特色小鎮發展的模式類型不盡相同,農家樂、生態園等比比皆是,市場上同質化、庸俗化、千篇一律等問題顯現,特色小鎮不“特”,而特色小鎮的后續建設更是求量而不求質。建設特色小鎮,首先要把握好地方擁有的特色文化,堅持小鎮自身的本質個性。文化是特色之關鍵,象征著一個區域的發展靈魂,是發展的核心和源泉,要因地制宜規劃建設,特別注重鄉村文化和歷史的傳承與發揚。在此過程中,要結合現代化發展元素進行創新,在不脫離周邊資源和現有條件的前提下,借鑒其他行業特別是與自身發展相似的產業領域的成功經驗,逐步使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把握共性,共同發展,著力打造上下聯結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切實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
3.3 順應和回歸
要想進一步實現農業特色小鎮個性化與品牌化的繁榮發展,必須要有相關企業和產業的支撐,構建相關的融資平臺。沒有資金支持的小鎮發展是不會持久的,應該堅持以政策為主導、以需求為導向、以農業為核心、以經濟為動力、以“農業+”為方式的農業發展模式,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和趨勢。要遵循行業發展規律,把握好小鎮發展的前進方向,促進各產業間協同發展,最大化、最優化地構建農業特色小鎮的發展體系,建立一個以專項特色為主的高品質農業特色小鎮。同時要注重吸收和整合其他地方建設特色小鎮的成功案例,回歸特色小鎮自身的本質,以因需而學、因需而建、因需而享為出發點,積極主動學習和借鑒經驗,探索適合農業特色小鎮的發展之路。
4 小結
在時代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農業特色小鎮建設形式已經不再單一,基于融入式視角的特色小鎮農業模式構架是對其發展形式進一步強化。融入式視角下探索農業模式架構并不是融合多、建設規模大就是好,特色小鎮的建設和發展應該追求小而精、小而強,在滿足現實多方位訴求的前提下,把握自身本質、個性原則。要通過整合不同產業領域的精神資源、物質資源、信息資源等相關資源,使其協調發展。在構建“農業+”形式過程中,既要引領同行,也要兼顧其他各產業,汲取利于自身成長、發展的有利資源;既要不失本色,把握個性,也要善于發現行業自身的共性,共同、協調發展;既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也要回歸自身本質,形成以人為核心、特色為品牌、本質為基礎、融合為創新的新型特色農業模式。
參考文獻:
[1] 譚榮華,杜坤倫.特色小鎮“產業+金融”發展模式研究[J].西南金融,2018(3):3-9.
[2] 侯水平.在城市化大背景下謀劃縣域綠色發展[J].當代縣域經濟,2018(4):12-15.
[3] 左海霞,李萬明.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未來農業發展思考[J].山西農業科學,2018,46(1):122-125.
[4] 馬曉河.高成本時代農業的路該怎么走[J].求是,2014(11):26-27.
[5] 駱建建,周慶元.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困境與策略[J].人民論壇,2015(35):226-228.
[6] 熊曉紅.發達地區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動力機制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4):107-110.
[7] 張麗軍.體育特色小鎮健康區域聯動構思與趨向[J].哈爾濱體育學院報,2018,36(3):47-55.
[8] 覃 雯,江詠海.休閑農業與民族體育運動融合初探[J].山西農經,2016(4):4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89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