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鄉村振興與特色小鎮建設研究綜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對近年來我國圍繞鄉村振興和特色小鎮及其相關性研究的文獻進行大致梳理,認為有關我國鄉村振興和特色小鎮的文獻,通訊報道多于理論研究,而且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的創新性有待提升,成果的針對性不夠強,成果的適用性不夠具體。
  關鍵詞:鄉村振興,特色小鎮,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8-0048-03
  十九大明確提出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這是在我國當下城鄉發展嚴重不平衡的背景下被提出來的,其中一個目的就在于解決我國農業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民收入方式單一、農村缺乏持續發展動力的問題。它的提出和實施,對于化解我國城鄉矛盾,調整城鄉二元結構等都具有重大的意義。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既是城市問題的鄉村方案,也是鄉村問題的城市方案,其目的就在于連接城鄉,打造“鄉村風情”和“城市品質”的有機融合。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平臺。因此,不論是從鄉村振興的角度去審視特色小鎮建設,還是從特色小鎮建設成效中去評估鄉村振興的實現程度,都很重要、很有價值。近年來,圍繞這兩個問題,學界對此進行廣泛的討論,召開各類會議數百場次,發表了各類文章上萬篇。我們可以對這些文章,做出本文的大致梳理。
  一、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研究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解決好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建設再到如今的“鄉村振興”也一直是學界研究和關注的重點,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豐碩。隨著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的正式提出,學界更是掀起了研究“鄉村振興”戰略的熱潮。具體看來,國內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關于“鄉村振興”戰略必然性和應然性的研究。該方面的研究主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時代背景及價值取向展開,大家一致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符合鄉村發展規律、符合我國國情,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認為保護和傳承好鄉土文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
  關于“鄉村振興”戰略著力點和實現路徑的研究,不同學者從理論、實踐和體制機制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絕大數學者認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得以實現的關鍵,產業創新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抓手,發展現代農業是其重要內容。
  關于“鄉村振興”戰略中某一重要環節或專題的研究,主要包括“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農業現代化研究、農民職業化研究、農民工返鄉創業研究、農地存續治理、田園綜合體、鄉村綜合治理等主題。
  “鄉村振興戰略”一提出后,在國外媒體也有很多關于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聞報道和產業推介。但相關的學術研究并不多,即使有一些論文涉及到鄉村振興戰略,大多也是中國學者的論述或觀點,很少有國外學者論述鄉村振興戰略的論文發表。當然,鄉村振興作為鄉村發展規律的必然,國外與鄉村振興主題相關的研究成果是豐碩的,比如美、日、荷等國都結合國情對其進行了理論闡釋和實踐探索,值得我們借鑒。
  二、關于特色小鎮的研究
  “特色小鎮”的概念最早源自于國外。Henderson.J.Vernon(1986)對美國與現巴西城市化經濟和地方化經濟狀況進行了考察,得出地方化經濟效應明顯優于城市化效應的結論。Krugman.I(1991)通過探討新經濟地理理論,研究市場同地理間的相互關系,進而探討城市的起源與發展。瑞典經濟學家綱納·繆達爾在他第一次對美國進行訪問期間對經濟理論發展過程中的政治因素進行了研究,認為社會資本對經濟發展方向有引導作用,資本和勞動力達到一定程度的積累就形成城鎮化。美國社會學家、芝加哥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伯吉斯結合城市結構特點,從人口類型和地區類型的角度出發對城鎮的“中心論”進行了闡述,是特色城鎮建設思想的體現。Iveitdal(2004)基于對發展中國家城鎮化后發展狀況的調查,指出城鄉差異促使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這種差異體現出“特色”,“特色”是城鄉競爭的關鍵,象征著優勢。Fields(2005)認為,不同的城鎮有各自的競爭優勢,而這些優勢就會吸引資本、技術等要素形成集聚。
  歐美發達國家經過工業化和城鎮化之后,由于城市、產業和社會各個方面發展的需要,很多國家都經歷了漫長的小鎮發展之路,逐漸形成了形態各異、主題鮮明、類型不同的特色小鎮。其中,傳統產業型特色小鎮包括香水產業小鎮、巧克力產業小鎮、全球體育用品小鎮、全球紡織品產業小鎮;文旅產業型特色小鎮包括電影主題小鎮、壁畫主題小鎮、會議主題小鎮、鮮花主題小鎮;特色產業型特色小鎮包括對沖基金主題小鎮、高校社區主題小鎮;科技總部型特色小鎮包括美國山景城小鎮、德國英戈爾斯塔特小鎮。
  國外特色小鎮起步早,發展成熟,研究成果豐碩,為我國特色小鎮乃至整個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理念、方向、道路啟示。在理念上,我們要因地制宜,將傳統和求新相結合,避免同質化開發,注重文化內涵挖掘和自然特質。在方向啟示上,在傳承歷史、挖掘民俗基礎上,更重要的是打造以產業為基礎的創業創新文化、商務文化、時尚文化等的產業型小鎮。在道路啟示上,依托小鎮特色資源,走傳統、現代融合、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特色小鎮集發展模式、經濟模式、社會治理模式于一身,它的培育與發展既是目前我國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種路徑選擇。我國的特色小鎮實踐發端于浙江省?!疤厣℃偂弊鳛橐粋€概念被首次提出是在2014年的杭州云棲大會,2年后的2016年在全國范圍內引起廣泛關注與響應,各級政府開始出臺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規劃,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到2020年培育1 000個左右特色小鎮的發展目標,至此,全國各地掀起了培育、建設、發展特色小鎮的熱潮,特色小鎮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發展戰略。   目前,我國特色小鎮的研究主要從特色小鎮的定義、形成機制、發展現狀及困境、經驗借鑒、建設發展路徑等方面展開。
  第一,關于特色小鎮定義的研究。學者們以浙江經驗為研究藍本,認為特色小鎮是在原有建制鎮的基礎上,在大城市周邊和農村聚集區依托核心特色產業發展起來的小鎮。它與行政區和產業園區不同,是融合產業、文化、旅游、社區等多種功能的空間形態及發展平臺。它與特色小城鎮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特色小城鎮是行政區劃概念,而特色小鎮則是一個面積3平方公里左右的產業發展的空間載體。當然,也有學者強調準確理解特色小鎮內涵與外延的重要性,認為在建設特色小鎮之前首要任務就是搞清特色小鎮的概念,不能蘿卜、青菜都往“特色小鎮”這個筐里裝,對特色小鎮的準確把握是培育好、發展好特色小鎮的前提。
  第二,關于特色小鎮形成機制的研究。學者們主要從產業集聚演化、城鎮化演進和公共政策供給創新三個維度來追溯特色小鎮緣起。第一個維度將特色小鎮視為區域產業經濟從塊狀經濟到產業集群再到特色小鎮的必然演進的產物;第二個維度將特色小鎮視為小城鎮、重點鎮的升級版,是新型城鎮化的一種新型模式和探索;第三個維度將特色小鎮視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政府在制度上的一種創設。
  第三,關于特色小鎮發展現狀及困境的研究。我們的特色小鎮建設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期,在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產業發展、功能融合、體制機制等方面都面臨著一定的發展困境。在規劃設計上存在行政、人為色彩過于濃重,忽略地方資源稟賦和特色,不能做到立足長遠,因時因地因勢而新。在建設運營上,不能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招商引資模式陳舊。在產業發展上,受限于薄弱的產業基礎,同質化的產業布局,特色產業孵化和持續化發展困難。在功能融合上,部分特色小鎮存在文化內涵挖掘不足,文化創意附加不夠的問題。在體制機制上,部分特色小鎮發展與建設依舊是政府主導、行政指令為主,體制僵化,活力不足。
  第四,關于特色小鎮經驗借鑒的研究。學者基于對浙江特色小鎮的實地調研總結成效、經驗和問題,指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重中之重,盡管地方政府是特色小鎮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但是尊重市場機制,激活市場活力,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是浙江特色小鎮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第五,關于特色小鎮建設發展路徑的研究。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特色小鎮發展的建議。代表性的觀點認為產業發展是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因此要從產業的集聚、創新、升級等方面注重特色小鎮內生動力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要配合文化的導入、社區的構建、旅游功能的疊加,據此來提升特色小鎮的外在形象和內在價值,而在這一過程中文化的創新是極其重要的。根植性是特色小鎮發展的一個基礎和依據,而根植性表現為三個方面:自然資源稟賦、社會資本基礎、市場需求偏好。政府應該回歸服務本色,實現制度上的突破和創新。特色小鎮應該是一個多元開放、協同共享的社區共同體,因此必須對社區共同體的價值進行重塑,不斷增強社區人民的歸屬感。特色小鎮應實現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智庫化,運行機制的平臺化、網格化,創新體系的常態化、本土化,績效評估的精細化、全球化。
  綜合以上,我國學術界對特色小鎮的研究涉及多個方面,研究熱度高,研究視角廣,總體來看以定性研究居多,為我國特色小鎮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指導,但是定量和實證研究還比較少,隨各地特色小鎮實踐的探索有待進一步深入和突破。
  三、關于鄉村振興戰略與特色小鎮的結合性研究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學術界關于鄉村振興戰略與特色小鎮的結合研究的熱度持續攀升,未來兩年內大有井噴之勢。就研究趨勢上來看,從大的宏觀理念、方向、原則、定位的理論研究向中觀各地區自身的實踐路徑研究發展;就研究視角上看,主要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特色小鎮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文化建設與再造、鄉村旅游的發展等幾個方面。從觀點上來看,大家一致認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特色小鎮建設的重中之重是特色產業,核心競爭力是以文化品質為標的的特色文化軟實力。在特色產業的選擇上,應有意識的向現代農業特色小鎮和旅游型特色小鎮傾斜。而創建鄉村旅游小鎮應注重開發鄉村旅游產品,著力發展農業觀光園、休閑農莊、鄉村民宿、鄉村度假村等。在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上,要注重整合文化資源,注重打造精品,注重培育個性,注重兼顧傳統與現代,注重文化傳播。在建設主體的把握上,鄉村振興與特色小鎮建設的主體應該是企業,政府不能包攬一切,應該扮演好服務者、協調者的角色。特色小鎮對鄉村振興的引領作用體現在特色產業、特色文化、特色生態、特色生活、特色教育等各個方面。對于欠發達地區的特色小鎮建設,應該盡量避免“蘿卜開會”,聚力培育單打冠軍。不能脫離區域實際,盲目效仿,貪大求全,只滿足于享受政策紅利,應該用特色實力打造特色魅力。
  參考文獻:
  [1]  馬春梅.鄉村振興戰略中河北省特色小鎮產業融合研究[J].經濟論壇,2018,(4):20-22.
  [2]  李文文,張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河北省特色小鎮的建設與發展[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8,(4):49-50.
  [3]  陳水光,鄭慶昌.福建省特色小鎮培育政策的探討[J].福建商學院學報,2018,(1):75-83.
  [4]  溫燕,金平斌.特色小鎮核心競爭力及其評估模型構建[J].生態經濟,2017,33(6):85-89.
  [5]  劉伯霞.特色小鎮建設研究——以甘肅為例[J].中國名城,2018,(1):13-19.
  [6]  劉邦凡.從供給側改革看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與就業關系[J].企業經濟,2017,36(7):5-10.
  [7]  胡可人.蘇州特色小鎮生態、旅游、文化的融合發展[J].中外企業家,2017,(17):38.
  Abstract:The literature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towns and their correlation studie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is roughly combed,and the literature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ina is considered. Communication reports are more than theoretical research,and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the innovation of the results need to be improved,the pertinence of the results is not strong enough,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results is not specific enough.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research summary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341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