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背景下徐州特色小鎮發展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特色小鎮是城鄉產業發展的新模式,集聚地理條件,產業優勢,對于實現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特色小鎮作為經濟平臺,結合歷史文化進行產業定位,對于徐州特色小鎮可開發資源進行分析,并向資源開發與文化融合提出建議,希望論文內容對促進特色小鎮建設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特色小鎮;歷史文化;產業新模式;文化產業
特色小鎮是指依賴某一特色產業和特色環境因素打造的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綜合開發項目。特色小鎮建設對于市場經濟增長具有非常大的潛在推動力,與此同時,促進產業資源開發與歷史文化背景融合,結合歷史特性文化背景,對于當地民間藝術,風俗節慶進行更深層次挖掘開發,作為當地標志性名片予以宣傳,形成獨特地域風情。對于消費者而言,開始追尋精神層次的高需求和生活品質的高層次,注重參與性、文化性及體驗性,與文化底蘊相結合的特色小鎮才是具有靈魂的。
一、徐州特色小鎮發展現狀
2017年徐州市城鎮化率為63.8%,縣域城鎮化率為53.7%。徐州市從2017年開始計劃三年每年補助每個新型中心鎮1000萬的資金以及特色示范點500萬的建筑資金,這一決策為特色小鎮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支持和鼓勵。
?。ㄒ唬┬熘菔〖壧厣℃偘l展現狀
目前,江蘇省發改委公布的兩批省級特色小鎮名單中徐州市均榜上有名,在2017年第一批特色小鎮中,徐州有以零散電子商貿形式構成具有特色的電商生態圈的沙集電商小鎮。在2018年江蘇省的第二批特色小鎮名單中,徐州市三個省級小鎮中銅山云谷小鎮建設以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為依托,致力于建設徐州科技創新中心基地。而大黃山硅科技小鎮以打造綠色能源低碳智慧小鎮為目標,逐步集聚形成了一批以光伏產業鏈為主的產業,并且多個企業產品質量已在全球領先。新沂智慧健康小鎮旨在建設智慧健康生態基地,打造擁有高端產業鏈與生態健康生活結合的智慧小鎮。
?。ǘv史文化特色小鎮發展現狀
在歷史文化資源方面,徐州市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這里是漢文化的起源地,漢高祖劉邦在此出生并發跡,擁有豐富的兩漢文化遺存。雖然目前省級特色小鎮建設如火如荼,但大多是以商貿和科技產業為主,徐州是漢文化的發源地,歷史文化小鎮的轉型升級也很重要。如表1所示。在客源吸引力方面,國內游客喜歡人文底蘊豐富的旅游資源,融合歷史人文使得景點更具文化氣息,使得游客愿意長久停留。
由表2可見,鐵富鎮、青山泉鎮以及漢王鎮當地堅持貿工農一體化發展,將商貿、旅游等行業作為經濟發展重心,年財政收入遠大于汴塘鎮、伊莊鎮和趙莊鎮等傳統的農業大鎮。鐵富鎮、青山泉鎮及漢王鎮由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堅持貿工農一體化發展,近年來根據產業需求進行人才招攬,目前鐵富鎮建有國家級銀杏生產基地、農業部高效農業示范基地、江蘇省糧食豐產示范基地,農業技術水平提升迅速,人才集聚力較強。與此相比之下,以汴塘鎮為代表的傳統農業鎮,工業經濟薄弱,農業經濟所占比例較高,技術型人才缺乏,因此財政收入較少。
二、徐州市特色小鎮發展問題
1.小鎮系統化規劃缺乏歷史文化特性
目前,國家級特色小鎮發展趨勢中旅游和文化特色小鎮發展勢頭較好且占比較大,國家級特色小鎮總體規劃比例較為合理,突出中華文化底蘊特色,所以徐州特色小鎮建設也應更加強調歷史文化底蘊特征,然而目前徐州特色小鎮規劃中商貿及技術小鎮占大多數。具有歷史文化資源的特色小鎮大多都只是以傳統農業手工業為主,如何將特色小鎮的歷史文化特性展現出來,并且使其成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名片,需要非常系統的方針指導。
2.小鎮的歷史文化特色產業定位不明確
近年來,在徐州特色小鎮發展中,主要以技術型產業為主,近年來依賴高新技術的小鎮以不斷建立,但徐州作為歷史名城,卻并未有歷史文化型特色小鎮的提名,雖然根據江蘇省發布的特色小鎮名單中大多聚焦于高端創造,信息技術開發中,但歷史文化宣揚也是城市建設發展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才是地區發展區別于其他的精髓所在,在提名的省級小鎮中均以技術產業為主,而擁有歷史的文化小鎮,因為基礎設施及經濟跟不上而無法大力開發與宣傳,大多歷史文化小鎮還停留在傳統農業為主的階段,并未進行產業調整,完成產業重心的轉移,僅有的文化資源覆蓋面小,無法與高新科技產業形成競爭力。
3.文化產業科技人才欠缺
徐州地處三省交界處,但產業技術人才相比江蘇南部較少,我國人力資源、技術資源都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型城市,徐州相比于大中型城鎮而言雖然生活成本較低,但是熟悉技術資源的人力少,在科技人才方面成本較高,難度較大。而特色小鎮多位于鄉村,目前都以農業為主,需先集結人才科技等資源,整合提升農業產業鏈,調整轉型為現代化生態農業,為小鎮轉型建設奠定基礎后,以一定經濟基礎發展文化產業,才能體現出當地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特色產業優勢。
4.特色小鎮的基礎設施不全面
目前,徐州歷史文化特色小鎮中漢王鎮和馬莊村都分布在交通便捷之處,基礎條件較好,但直通小鎮的專線車或公交車專線還不能全面覆蓋,其余小鎮目前交通位置不太便利,且沒有開通小鎮專線等,還有大多數小鎮發展至今只具備一些基本服務,景區建成仍然存在較大問題,景區內對于旅游接待能力還有待提高,各景點的游客服務中心中對于游客出行、景區質量投訴、旅游保險和安全救援等多方面的人性化服務程度不夠,此外服務設施相比于規劃而言,明顯較為簡陋,配套設施不完備等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
三、歷史文化背景下徐州特色小鎮發展對策
1.指導方針融合文化性規劃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規劃方針應結合其規劃目標制定,其一般通過打造多方面融合的綜合性服務節點,從而打造自然宜居且能使人感到放松身心的特色小鎮。特色小鎮的規劃中首先要突出“特”,即突出當地特色,以當地最有優勢的產業為基礎,并且貫徹落實“一鎮一業”的思路,發揮主導產業的集聚作用,除此外保持小鎮的本土文化地域性特色,在優勢產業中融合當地所特有的歷史文化為背景,形成獨一無二的產業名片,避免規劃設計同一化,務求以當地特色為出發點,秉持創新理念,突出其“特而強”的特點,完善產業規模建設,增加就業機會。 2.徐州特色小鎮特色優勢產業定位
因地制宜。特色小鎮非傳統小鎮,是文化與產業相結合的重要平臺,作為漢文化的發源地,特色小鎮重點突出與徐州息息相關的歷史文化,將養生宣傳與文化背景融合,推出休閑養生休憩和漢文化普及相結合的旅游文化路線。并且將傳手工藝塑造成為品牌產業,利用社會名人效應進行宣傳,就其藝術進行產品定位,賦予其附加商業價值。此外加強歷史文化融合也是基于游客角度,根據中外文化差異,中國人較為喜愛歷史背景濃厚的景區景點,而來華的外國游客大多也都是對于中華文化持有好奇和探索的態度,加強歷史文化融合,可加深特色小鎮對于國內外游客的旅游吸引力。
3.留住專業人才促進產業轉型
目前,徐州歷史文化特色小鎮大多依靠傳統農業及手工業為依托,首先,引進先進技術,完成產業轉型后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發展文化產業,融合當地歷史文化背景,將文化融入支柱產業中,例如,馬莊目前著力于打造的香包小鎮,以傳統文化手工藝品作為文化產業名片,實現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其次,科技方面人才較少,因為技術型人才大多匯集在大中型發達城市,徐州位處四省交接之處,集聚各省人才具有絕對地理優勢性,且作為高校匯集地,每年擁有大量經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可以對有潛力的大學畢業生基于優惠政策或給予優待,以此留住人才。同時對于現有人才資源加強培訓,不斷更新其理念,交流交換促進知識更新及技術提升,提高其綜合素質和責任感,保障產業更快更好轉型與發展。
4.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服務功能
目前,大多特色小鎮建設規劃不具體,首先,城市與小鎮之間、景區與景區之間的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從市區到達小鎮的交通專線未能全方位覆蓋,導致除自駕游、包車外的其他散客很難到達,這使得特色小鎮的客源覆蓋面有所損失。而景區與景區間沒有統一的交通管理也造成部分客流量損失。應當根據特色小鎮建設規劃,適當增加在城市與小鎮之間的往返公交專線,景區則可借鑒揚州城市瀏覽專線的形式,在每個主要景區門口設立游覽車??空?,每天按班次發車,將附近的景區都串聯起來,方便游客出行。其次,對于小鎮整體規劃應完善其教育、醫療和環境衛生的基礎設施,小鎮多位于山丘附近,風景優美,以特色生態化產業代替工業生產,打造環境優美,綠色低碳的宜居小鎮,以獨特的風俗,完備的設施,濃郁的文化,適宜的環境吸引游客資源,帶動經濟發展。
結語
特色小鎮建設目前仍處于建設初期,需要借鑒國內外成功案例,吸取經驗與教訓的同時要強調自身特色,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尤其歷史文化是獨一無二的,徐州自身文化積淀豐厚,將文化融于發展,將歷史帶入今天,優勢產業予以歷史文化相結合,將特色小鎮打造成具有舒適性、文化性、科技性的新興平臺。
參考文獻:
[1]付政儒.從旅游小鎮探討特色小鎮的發展[J].財經論壇,2018(05)
[2]彭明唱.徐州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研究[J].市場周刊,2017(09)
[3]劉賀.從試點剖析角度探索特色小鎮產業特色創建[J].小城鎮建設,2018(05)
[4]秦笑.“產、城、人、文”視閾下江蘇特色小鎮的開發與培育[J].經濟論壇,2018(06)
[5]王福鑫.江蘇特色小鎮建設的路徑初探[J].江蘇商論,2018(02)
作者簡介:
于文希(1998.6- ),女,漢族,江蘇鎮江人,徐州工程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學生;
呂倩(1982.1- ),通訊作者,女,漢族,江蘇徐州人,講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項目指導教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6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