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應試快餐與文化大餐,你選哪一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當下的應試教育猶如“快餐”,功利性太強,我們可以通過德育和管理跟上,也可以嘗試“HPM教學法”,即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我們可以通過:(1)課程中點綴,了解背景;(2)課程中滲透,學習方法;(3)課程中演繹,領悟思想;(4)課程中探索,啟迪創造,使HPM教學法”落地生根。
  數學,尤其是高中數學,一直以“難”著稱,令絕大多數學生聞“數”喪膽,談“數”色變,也讓傳“數”道授“數”業的老師們,頭疼不已,心力憔悴。于是,大家都在思考:“有沒有什么辦法讓數學變得有趣一些,平易近人一些,可愛一些呢?”下面,筆者就以十幾年的教學嘗試與探索,談一談自己對“HPM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經驗。
  1、數學教育的現狀與弊病
  當下的應試教育猶如“快餐”,功利性太強,任何教學活動只圍繞“考試”展開,一切與考試無關的活動或內容,都被扣上“低效”、“無用”、“把握不住重點”、“脫離考綱”等等罪名。從而使得幾乎所有的學校,所有的老師,都逐漸地達成了一種“默契”,變得高度的“志同道合”,那就是:課上老師只講所謂的“知識點”,課下讓學生沒日沒夜地“刷題”。就這兩個活兒,制勝法寶!
  我們都知道,“快餐”往往品種單一,營養失衡,多吃甚至會出現嚴重的健康問題,例如方便面、膨化食品等,所以有些“快餐”又被叫做“垃圾食品”。那么,過度的應試教育會產生什么樣的弊病與惡果呢?從當下看,學生主要產生兩大問題:一,是對知識一知半解,思維機械;二、是學生厭學,至少也是感覺枯燥。久而久之,棄學拉倒,外加“手機”、“網絡”、“游戲”的勾引,學業荒廢。
  2、數學教育的一種新思路
  我們該怎么辦呢?
  一方面,德育和管理跟上,將學生從“手機”那一頭往回拽,另一方面,教學和教育改進,還學生一個有趣的課堂,讓學生見識學科的全貌,感受學科文化的魅力,讓學生樂享“文化大餐”,這一教育思想的轉變,也已經體現在了最新的高考考綱和教材之中了。
  數學本不應該只是“知識點”和“試題”,“數學大餐”不僅包括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更應該囊括對數學方法的感悟,對數學思維的啟迪,對數學思想的領悟,對數學歷史背景的了解,以及對數學問題的解決(此處不僅僅狹隘的認為是解題),這是一個和諧有機的整體。
  一種可行方案:“HPM教學法”。
  HPM教學法,英文全名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中文名稱:數學史與數學教育,就是借鑒歷史、重演歷史和重構歷史,通過再創造的方式,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這種教學模式,側重揭示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改變“滿堂灌”的形式,讓學生多想多思,自己去探索、發現結論。
  自2005年第一屆“全國數學史與數學教育會議”在西北大學召開以來,HPM教學日益受到我國數學教育界的關注,關于數學史教育價值的討論層出不窮,一些HPM教學案例亦悄然誕生。
  數學教學中為什么要運用數學史與數學文化呢?一些公認的優點有:(1)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認識數學的本質。(2)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3)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觀念。(4)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尊心。(5)有助于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創新精神。
  也許,單說這些教條,你還沒有什么深刻的體會,那筆者就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吳文俊院士與數學機械化為例,來說明數學歷史文化對數學學科的重要性。
  1974年,吳文俊開始研究中國數學史。作為一位有戰略眼光的數學家,他一直在思索數學應該怎樣發展,并終于在對中國數學史的研究中得到啟發。受中國古代數學算法化思想和計算機技術的啟發,吳文俊開始進行幾何定理機器證明的研究,從而開拓了一條數學機械化的道路,提出了證明初等幾何定理的新的代數方法——“吳方法”,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
  3、新思路遇到的“挑釁”
  也許有人會向我發難:這是浪費時間,沒必要,這是增加學生負擔,現在要“減負”。
  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會增加學生負擔嗎?我認為不會,而且學生熱愛數學之后,還會減負。國家所提倡的“減負”,是減去難度過高,不太實用的知識,但并非減去主干知識的“來龍去脈”。此處的“來龍去脈”,不僅包括知識的推導證明過程,而且包括探索發現過程,甚至是飽滿的歷史演化過程。
  就“知識點”孤立地只講這一個“知識點”,就猶如將一篇美文隨意地刪掉一半的字,然后讓你去讀,我敢說,那決不是給你“減負”,而是給你“加重”,甚至是找麻煩。你品位不到文章的美妙不說,可能理解文意都成奢望。
  教學亦是如此,當你什么都不講時,知識鏈條斷了,思維無法靈活運行,負擔反倒重了。
  4、新思路的“落地生根”
  但是,在短短的一節課中,老師不可能花大部分的時間去講解這個方法或這個公式發現的過程。怎樣利用有關知識的歷史背景來進行教學,不僅使學生了解公式與方法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更體驗“冰冷的美麗”和“火熱的思考”的交融過程,充分展示數學的文化價值和應用價值,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HPM教學法”如何在教學實踐中“落地生根”呢?
  經過十余年對HPM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筆者摸索出在數學教學中有機融入數學文化的“四級神功”。
  第一層級:課程中點綴,了解背景。
  數學背景知識,包括數學史、數學家的介紹、數學故事、歷史名題、趣味數學,以及數學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以往的數學教材,不太注重數學背景知識的介紹,只有純數學知識,從而造成大多數學生學習數學的感覺就是“枯燥”、“可怕”。數學就像黑白照片一樣,一點色彩都沒有!但事實上,數學知識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們都是數學家們經過艱辛的努力才探索發現或者是創造出來的,它們在生活中也都有很廣泛的應用。這些背景知識,不僅使學生對數學的發展過程有所了解,體會數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作用和價值,還可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習數學的信心。在數學課堂上,點綴些數學背景知識,會使得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樂趣,不再枯燥,而且只需花費幾十秒,頂多幾分鐘而已,何樂而不為呢?   例如,講映射的時候,提提條形碼和二維碼的數學原理,讓學生感受數學如何讓生活更便捷。講對數的時候,提提納皮爾與天文學的計算需要,數學家如何創造出對數這種數學工具,讓數學的計算變得簡單快捷。講三視圖的時候,提提拿破侖的軍官蒙日,如何創立畫法幾何,利用三視圖設計碉堡,提升軍隊戰斗力。諸如此類,是不是很有趣呢?
  如何具體實施呢?方式一,在學習知識點時,介紹相關數學家及其趣味典故。過去,有些老師講課時,只是隨口提一句,這個知識點與哪位數學家有關,或由誰發明的,僅提一個名字,跟貼標簽似的,這其實沒什么用。應該再進一步,講講這位數學家是如何創立這個學科或提出這個數學概念或定理的,這樣才更飽滿,更有趣味性,而且才真正有助于學生理解這個數學概念或定理。具體方式可以像講故事一樣,花一兩分鐘娓娓道來,或制作成課件中的一頁幻燈片,形象展示。
  例如,學習對數的時候,介紹英格蘭數學家納皮爾如何創造出對數這種數學工具,滿足天文學的計算需要,讓數學的計算變得簡單快捷。學習三視圖的時候,介紹拿破侖的軍官——蒙日,如何創立畫法幾何,發明三視圖用來設計碉堡,提升軍隊戰斗力。
  方式二,在學習知識點時,介紹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第二層級:課程中滲透,學習方法。
  有時老師會抱怨說:“這個方法,我手把手教了好幾遍,學生都記不住,學不會!”確實如此,一種精妙的數學方法,怎么可能在短暫的幾分鐘內,就被學生學到精髓呢?你要知道,有些數學方法,可能在歷史上,用了幾百年,經過無數代數學家的努力,才演化發展出來。
  例如,講到算面積的問題時,我會借題發揮,滲透一下,中國古代幾位著名數學家劉輝、祖沖之、祖暅之等,發展使用“出入相補原理”,也即是我們俗稱的“割補法”求解圓周率,推導各種平面圖形的面積和空間幾何體的體積的數學背景知識。這樣的滲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割補法”的精髓,并能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愛國情操,一箭雙雕,德育和智育全都進行了。
  第三層級:課程中演繹,領悟思想。
  數學課程中,有一個現象,就是有些數學概念,在每一個學段都會學習,但是學段越高,學習的深度就越深,描述就越專業全面。例如,數的學習,函數概念的學習,指數的學習等。這樣的課程安排,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在成長,年齡低,就先學習一個簡單一點,片面一點的版本。年齡增長了,到了下一個學段,就再學一個復雜一點,深刻一點,全面一點的版本,這叫循序漸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些概念,在歷史上,也是經歷了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認為在講解這樣的知識時,應該講出這種歷史發展的脈絡,幫助學生更好地在大腦中構建這個知識的來龍去脈。例如,我在講解高中數學中的“函數”概念時,我就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時間軸,上面有兩個關鍵節點,一個就是初中學習的函數概念,這一概念實際上是1810年左右的函數定義,不太嚴格,很多問題解釋不了。另一個節點,是高中要學的函數概念,這個概念是在集合論建立之后,歷史發展到1930年左右,提出的現代的函數概念,比較嚴謹。這種授課方式,仿佛就是在學生眼前展開了一幅歷史的畫卷,用發展的眼光,學習函數這一概念,學生的認知自然會更深刻。
  第四層級:課程中探索,啟迪創造。
  光靠老師講不行,數學實際上,也是一門需要探索和發現的學科。適時引導學生進行一些探索性的數學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熱情,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我們數學組的老師們,借鑒國際和國內先進做法,創造開展了一些數學活動。
  第一,是我們在學校中成立了“九章數學俱樂部”,一個數學學生社團。每周進行一次數學文化歷史講座,通過多媒體手段,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科素養。
  第二,是我們開創了“數學實驗”活動和“數學模型制作”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索、發現數學規律,體會數學的樂趣,感受數學的美。
  5、結論
  有些老師會問:“我們要將原來的數學教學,全盤否定掉嗎?”
  不!我們是在原來扎實教學的基礎上,有機地融入學科文化,讓我們的教學更出彩,讓學生對學科的認識更深刻,讓學生的未來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就是“將原來黑白的素描畫,上點文化的色彩,讓它更加生動鮮活!”
  參考文獻:
  [1]《HPM:數學史與數學教育》(汪曉勤)科學出版社
  [2]《數學教師》·美國
  [3]《HPM融入高中導數教學的行動研究》(張紅)·華東師范大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229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