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音樂中的“快餐”消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最近很多朋友在微博上留言咨詢一些音樂領域內的問題,基于他們所看到的紛繁的音樂節目,例如某某節目是不是后期修音、某某明星的作品是否抄襲等;不禁令我感嘆。作為一名專業的音樂制作者,面對樂壇現狀更多的是遺憾和惋惜。誠然時下流行的商業類音樂節目從很大程度上既可以滿足觀眾的消費心理需求并且又提升了普羅大眾對音樂的關注度,但所反映出的話題卻大多是圍繞選曲低俗,歌手唱功平平大多依靠后期修音,“車禍現場”等。這似乎與我們理念中音樂節目該傳遞給我們的東西大相徑庭。事實上,這些節目只是客觀的反映了現在的中國音樂甚至一些節目的初始目的更是提升國人的音樂審美。既然如此,又為什么會適得其反呢?樂壇又是為何淪落至此呢?若參看時下快節奏的生活和快餐消費模式,似乎不難得出一些結論。
我們不妨將一首歌曲分為兩個角度;制作者(音樂人)和消費者(觀眾)。從制作人的角度,我所熟悉的音樂人基本可分為兩類,一類科班出身,對于樂理有著深厚底蘊,寫出來的東西高山流水,但是缺乏群眾基礎。另一類則恰好相反,出身草根憑著感覺寫曲,寫出來的東西直接簡單,但歌曲卻遍布大街小巷席卷各種潮流APP。如此現象聽起來似乎可笑,然而卻是當下十分真實的寫照;所以你可能不禁要問,當下這種狀況就全部歸結于觀眾朋友的審美愚昧嗎?當然不是,不過消費者的責任仍屬較重的砝碼無可厚非,筆者也將用本文的大篇幅細細道來。而至于音樂人的責任不過是門檻太低,誰都可以做音樂,美其名日鼓勵原創卻使得音樂界混入濫竽充數之輩污濁不堪。另一方面部分音樂人缺乏自己的堅持,為了市場迎合大眾,諸如現在綜藝上的??忘S國倫、陳耀川,曾經也是好歌制造者,如今卻面對廣大盛情難卻的消費者做了妥協。所以,話題還是離不開消費者。既然談到消費者自然難免提到市場,營銷等商業名詞,筆者專業于此,所以余下此篇將以消費心理作為模板分析觀眾們對于樂壇現狀的“杰出貢獻”。
首先要說的就是發行一首音樂作品的商業性。確實,專輯的制作循環本身就是一個商業活動
歌曲制作成專輯投放到市場然后消費者自掏腰包來選擇自己心儀的作品。當然,這是二十年前的營銷方式,隨著千禧年的到來,MP3及各大音樂軟件興起,這種營銷模式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數字專輯、商業演出等利潤來源。盡管方式不同但實質上的營銷活動卻沒有變化。盡管如此,音樂制作卻不僅僅是一個商業活動,更是一項藝術活動,是一個作者傳遞自己情感和品位的活動,一切商業價值的前提應是藝術得到了很好的表達。但顯然現在國內音樂作品的商業價值被很夸張的放大了。我曾認識一名澳洲的鄉村歌手,他的作品輕松愉悅又不失掉旋律的考究令我十分沉醉,但同時我的商業嗅覺告訴我,如果他在中國發表則可能面臨失業,因為整張專輯都缺乏現在消費者所期待的“朗朗上口”-即簡單易懂。后來的交談中我得知,他在發行這張專輯時只是想表達自己的音樂同時留作紀念,至于銷量根本不曾在他的腦海中思考過。我想時至今日部分中國獨立音樂人都沒有這個“覺悟”吧,他們更多的是在寫作時撓頭“這個旋律觀眾到底會不會喜歡呢”。如此這般,再加上經紀公司的唯利是圖,讓小部分存有堅持的音樂人沒了飯碗自此消失在樂壇。而當我在和這些公司交談時他們大部分給我的回答是“觀眾喜歡,我們就做”,似乎服務行業中的經典理念“顧客是上帝”很好的在藝術產業得到了詮釋。很諷刺,不是嗎?很多優秀的歌手現如今談到自己的成名曲都表示不十分看好甚至不想再演唱了,如龐龍的《兩只蝴蝶》,林志炫的《單身情歌》。而這些卻往往是觀眾在演出中最期待的部分。所以,音樂商業性被夸張的放大,觀眾難辭其咎,聽眾審美難辭其咎。試問如果二位以新人身份帶著《瞬間永恒》《家風》這樣的藝術大作進入樂壇,還會像當年一樣火遍全國嗎?答案雖然無從知曉,但至少我認為不會,因為畢竟二位已然成名而這兩首歌曲在平臺上的評論都沒有破百。所以這就談到了我接下來要探究的問題,究竟是先有歌手還是先有作品?
在幾十年前那個中國音樂鼎盛的時代,人們總是在街上聽到自己心儀的歌曲后,買專輯欣賞并尋找了解這個歌手,那時有很多優秀作品膾炙人口耳熟能詳,歌手卻不見得被人熟悉。而現在,人們得到作品的渠道總是需要通過歌手;發覺某歌手在節目上表現出色,外形出眾,然后再去軟件上搜索這些作品。這在很大程度上將歌手與作品本末倒置。值得慶幸的是我自己和身邊的一些音樂人還在做著堅持,守護在作品的背后?,F在快節奏的消費模式使得消費者連一首歌五分鐘的時間都吝嗇,周圍的朋友聽歌,大多直接快進到副歌部分,如果這首歌不能在這十秒內吸引他,那這首歌就很遺憾的成為了棄子。這給了一些制作者們很好的“啟發”:既然生活節奏快,那就干脆做“快餐式”音樂。于是就出現了那些為大眾喜愛專業人士詬病的歌曲。還有些人則選擇了更直接的方式,既然消費者懶得聽,那就不做作品,直接把自己暴露到各大電視綜藝,翻唱消費者喜歡的,直接造成了我在本段首所提出的現象。歸根結底,還是消費者心理惹的禍,而產生這種心理的則還是中國當下大時代背景的“快”。我們得承認,科技發展快、國家進步快都給我們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和極大的福祉,不過我們在享受著這些的同時也理應意識到“快”在形容藝術領域時并不十分恰當。音樂本就是一個慢慢品味的過程,若想象聽音樂的畫面,則應是溫暖的壁爐旁,手中一杯咖啡,唱片機在旁邊緩緩流淌吧。不僅音樂,其他藝術領域也該如此改變。前陣子網上有個很流行的話形容中國觀眾對藝術的理解仍停留在“彈得真快,唱得真高,畫得真像”的階段,大部分網友一笑了之,卻引起許多業內人士的反思。于我而言,宏觀看來,的確如此。
若細談時今音樂產業的亟待提升之處,絕非是寥寥筆墨可以書寫的,其原因也絕不是用“快餐消費”就可一言以蔽之的,我想復雜性這也是它難以進步的緣故之一吧。本文淺析,目的一則在于喚醒那些仍在快餐消費音樂的大眾們,希望讀畢此文有所改觀,二則對那些已然發現如此現象卻束手無策的制作者、消費者們提供些自己的愚見,以作啟示。筆者也將此留存以警醒,繼續做捫心無愧的音樂作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9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