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析圖式理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圖式就是存在于記憶中的認知結構或知識結構,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絡。圖式認知發展理論中,圖式是指一個有組織、可重復的行為模式或心理結構,是一種認知結構的單元。每個人頭腦中都存在大量的對外在事物的結構性認識,即為圖式。在音樂教學中,我們也可利用圖式理論,進行教學形式的優化。
  關鍵詞:圖式理論;小學音樂;概念
  
  圖式是對我們生活中的事物的大量個別事例的抽象,圖式總結了這些事物的重要特征。這些圖式包含了一些事物的某些特征和品質,但通常并不是清楚界定的絕對的歸類,這有助于人們對事物的直覺歸類。
  一、 圖式給予我們的是一種概念性的認識
  我們在音樂教學中,可以利用圖式,讓學生更加直覺地區別音樂中的概念。音樂是一種時間的藝術,有的學生覺得音樂是一種神秘莫測抓不住重點的藝術,對音樂欣賞有畏難的情緒。通過圖式教學,利用學生的概念性認識,可以幫助學生欣賞音樂,提高欣賞教學的效率。
  例如:比較是欣賞教學的重要方法,如果能夠讓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就能更好地了解掌握更多的音樂作品。
  方法一:把相同類型的音樂放在一起比較。
  在孩子們的圖式中,留存著嬰兒時期對母親哼唱的搖籃曲的朦朧記憶。輕柔的曲調、蕩漾的節奏,構成了印象中最典型的搖籃曲。所以在欣賞搖籃曲風格的音樂時,我們可以將不同作曲者的搖籃曲音樂放在一起欣賞,進行比較。如舒伯特、勃拉姆斯、莫扎特以及我國東北的《搖籃曲》,它們都有著共同的特點:音樂形象都具有溫存、親切、安寧的氣氛。曲調平靜、徐緩、優美,充滿母親對孩子未來的熱誠的祝福。但是這些搖籃曲又各不相同,風格各異。舒伯特的《搖籃曲》為四四拍,曲調柔和平穩,利用穩定和弦和不穩定和弦的不斷交替,來體現搖籃擺動的效果。勃拉姆斯的《搖籃曲》則是通過強弱拍節奏的起伏,來塑造搖籃擺動的形象。莫扎特的《搖籃曲》為六八拍,曲調明朗而愉快,充滿母親的柔情。我國東北地區的《搖籃曲》是二四拍的節拍,大跳的旋律較多,充滿了東北民歌的特點。
  方法二:用相同作品的不同版本進行比較。
  相同的作品,在學生已經了解了作品的旋律,腦海中有了基本的圖式概念,還可以進行不同版本的比較。如,同一首樂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有西洋管弦樂隊、民族管弦樂隊、小提琴、手風琴、古箏演奏等各類版本。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較,認識不同樂器在音樂表現上的差異。在欣賞蒙古歌曲《牧歌》的時候,也可以比較男聲獨唱、女聲獨唱、童聲獨唱、合唱的不同,感受人聲音色不同產生的不同美感。
  方法三:同一作曲者在不同時期作品比較。
  圖式并不是具體簡單的對象,而是大腦對有著共同特征的某些事物的一種綜合判斷。因此,作為欣賞教學的補充,我們還可以將同一作曲者在不同時期作品進行比較。如,威爾第早期作品、成熟期作品和晚期作品比較。早期作品沖動而熱烈,成熟期的作品音樂技巧嫻熟,刻畫人物內在的性格細致入微。晚期作品數量較少,將歌唱性的詠嘆調與朗誦性的宣敘調有機融合在一起,突出了聲樂部分的作用。這些都可以作為一種比較的方法進行欣賞。
  二、 圖式還包括對事物的程序性的認識
  既然音樂是時間性的藝術,過程性的藝術,那么,對于音樂作品來說,顯然也不會是無序的狀態,尤其是一些比較嚴謹的音樂作品,比如交響曲、圓舞曲等等,都有著一定的程序性。音樂欣賞的圖式,就呈現在這些程序性的旋律結構之中。
  以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為例。經典的交響曲一般由四個樂章組成,《命運交響曲》正是嚴格遵循了這樣的四個樂章。
  圖式是儲存在頭腦中的,是從以往經歷得來的,是對反復出現的情況的概括認識,它省略了細節而概括了一些相似情況的共同特點。當學生欣賞了《命運交響曲》之后,四個樂章的概念會在腦海中形成圖式,之后再欣賞到類似的交響曲,很快就能將樂曲分解成四個樂章并進行歸類了。
  音樂本來就是抽象的聽覺藝術,對于音樂作品,各人有各人的理解。音樂欣賞的教學方法,亦是各有所云,在此做一探討:
 ?。ㄒ唬?有沒有必要進行曲式結構的分析?
  通常的欣賞教學,講授方法基本是先要分段拆解,按曲式結構逐層分析,再完整地復聽全曲。這樣的教學對學生掌握樂曲的結構是很有效的,但是這樣的教學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學生聽到的樂曲一開始就是支離破碎的,少了美感與完整性。但如果學生接觸的同類的樂曲多了,形成了圖式概念,就完全可以不必用這樣的套路來進行教學。
  對于音樂本身來說,結構是十分重要的,這是作曲家寫音樂作品的基本框架,如同作家寫文章一樣,必須有開頭、發展、高潮、結尾,不如此,便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音樂作品。但對于欣賞者來說,有沒有必要去解剖,去分解,就要視情況而定了。在欣賞樂曲前,利用圖式,讓學生用已有的概念去預測樂曲的結構,然后再完整地欣賞樂曲,之后再進行分析、比較,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ǘ?有沒有必要進行旁白式的“非音樂說教”?
  許多老師在給學生欣賞音樂的時候,唯恐學生聽不明白,往往會在一些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插入“旁白”,碎碎念的結果一般就是學生音樂沒聽清,老師的旁白也沒聽懂。所以,還是建議大家不要破壞欣賞音樂的美感愉悅氛圍,不要塞入非音樂的說教。如果實在是有必要講解的地方,可以在第二遍欣賞的時候再進行講解,而把完整的音樂留給第一遍。
 ?。ㄈ?有沒有必要得出相同的音樂欣賞結論?
  欣賞音樂作品,教師不要人云亦云地將欣賞對象嵌制在某一種固定的框架里面,形成一種標準化的線性思維模式,要讓學生進行主動思維。例如《梁?!返慕Y尾就有人批判過是封建殘余的影響,不該以大團圓的形式結束,而應該到祝英臺撞死墓碑就戛然而止,藝術感染力更為強烈。對于《梁祝》的曲式結構來說,重復再現主題是個完整的結尾亦符合民間傳說,但對于藝術作品就并非是個好的選擇。
  圖式是對一個整體的抽象,側重于事例的相似之處。圖式可以幫助人們簡化現實,可以指導人們處理新的信息。圖式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對環境直接或間接的經驗而學會和獲得的,具有后天獲得性,圖式化的認知常常是無意識進行的。因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給學生積累經驗知識,盡快形成圖式,從而減少音樂學習的盲目性。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運用圖式理論,讓學生建立音樂的概念,完成音樂的學習。讓我們共同努力吧,共享音樂之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825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