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探討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體態律動教學法是瑞士音樂學家達爾克羅茲提出的一種音樂教學理論。其主要的方法是引導學生將音樂學習與肢體的律動結合起來,學會用肢體動作來展現音樂所表達的情感,以達到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與表達能力,為音樂理論的學習提供一定的輔助。
  關鍵詞:小學教育;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5-0146-01
  音樂課堂是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良好的音樂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基礎的樂理知識,欣賞音樂作品的能力,獲得在日常生活過程中缺乏的情感體驗,為學生人格、個性的塑造提供動力。體態律動教學法更能幫助學生通過肢體的動作來感受歌曲的力度、律動以及情感,可以在活動中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其次讓學生在音樂課上動起來還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肌肉、聽覺、視覺共同記憶,可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效果。
  1.通過體態律動,體驗歌曲情感
  低年級的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比較短,為了讓學生全身心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唱歌的時候,教會他們進行體態的律動。學生跟隨音樂動起來便可以不自覺的被課堂內容所吸引,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態律動的培養,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慢慢引導,讓學生學會用動作來表達情感。
  例如:在《我的家在日喀則》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先帶領學生觀看藏族傳統的踢踏舞,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的作品是一首藏族的傳統舞曲,并在欣賞的過程中帶領學生利用點頭、搖晃身體等簡單的肢體動作,來表現這首作品的旋律與節奏感。這首作品的節奏性很強,且熱情奔放,極具感染力,讓學生很快就能融入進音樂作品當中,快速的興奮起來,為歌曲的教學打下基礎。
  這首歌曲的旋律簡單活潑,十分適合低年級的學生進行演唱。教師在帶領學生尋找節奏之前可以先提供一定的示范,讓學生消除羞澀感,全情的投入課堂,營造輕松而高效的課堂環境。
  2.利用體態律動,培養音樂節奏感
  節奏感是小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音樂素養,良好的節奏感對于學生的音準以及作品的完成度都有一定的影響。肢體動作是人們在表達情感時的一種本能動作,樂感好的學生可以在音樂播放時順利的找到節拍與律動,利用體態配合音樂作品的完成,樂感不好的學生也可以通過老師的引導形成記憶,為節奏感的培養打下基礎。
  例如:在《跳柴歌》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帶領學生采用體態律動的方式,增強學生的節奏感?!短窀琛肥抢枳逯窀臀璧慕浀渑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同時也具有極強的律動性,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邊聽歌曲,邊在座位上隨之擺動。開始的時候可能不是特別的整齊,為了增強學生對節奏的體會,教師配上一定的鼓點,強化學生的動作。當學生清楚的掌握歌曲和節奏后,教師組織學生學習舞蹈。
  體態律動的特點之一便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讓其可以身心放松,集中注意力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去。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搭配適當的體態律動,為學生掌握歌曲、掌握節奏提供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采用體態律動,豐富作品的表達
  為了將音樂作品更好的表現出來,教師在帶領學生完成音樂作品的基本學習后,通常會選擇一些適合表演的作品,帶領學生進行合唱或個性的編創。在合唱或編創演繹的過程中少不了肢體動作的表現,良好的體態律動可以豐富作品的表演層次,讓觀眾從多角度體驗作品的美感,讓學生將音樂作品的節奏與情感更好的表達出來。
  例如:在《快樂擦擦擦》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讓學生在體態律動的基礎上,進行更豐富的創作。本節課的作品明亮、輕快、活潑,情緒高漲,所以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時,先讓學生利用簡單的,富有彈性的掌聲進行伴奏,當學生掌握樂曲后,師生共同完成表演。由教師主導,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感受配合老師完成表演。作為課堂延伸,教師還組織學生試著將樂譜上的陰影部分填上節奏,并進行展示,最后選擇優秀的一組共同演奏。
  利用體態律動,可以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發自內心的想要學習,全情的投入其中,讓學生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情,體會校園生活的美好,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幫助。
  4.結語
  總之,體態律動是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多方面掌握音樂作品的節奏,為學生觸類旁通地學習打下基礎。當然體態律動具體的落實,還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實際,不斷的探索發現。
  參考文獻
  [1]陶丹紅.小學音樂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OL].黃河之聲,2019(05):110[2019-04-1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233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