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體育教學體態語言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是學生長身體的關鍵環節。小學體育教育教學的中心應該從提高小學生身體素質著手,重視小學的體育教育教學工作。在體育教育教學工作中,有效的教學途徑之一便是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充分利用體態語言進行體育教學,使小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體育教師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本文首先分析了體育教學中采用體態語言教學策略的原因,接著闡述了體育課堂中體態語言教學策略的運用,并對對體態語言教學,必須要辯證看待,趨利避害。提高小學生的身體素質,讓小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得到體育鍛煉。
關鍵詞:小學體育;體育教學;體態語言
體態語言教學,是通過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動覺、感覺以及直覺,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輕松愉悅的學習,也就是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使其建立對課堂一系列教學活動的深刻記憶,調動越多的感覺器官,就可以利用越多的方法,建立更多的神經鏈接,這就意味著有更多的記憶被輕松的存儲下來。學生的學習過程往往是由具體到抽象,通過感覺器官,人類的信息是具體的事物,而學生對具體事物的反應是直接的。
一、在體育教學中采用體態語言教學策略的原因
?。?)從必要性的角度來說
體育課是一種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單單依靠教師的教授,是不足以讓學生系統的、全面的、準確的掌握知識。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了觀察、模仿等這些基本的學習手段,而這樣的教學方法的弊端也是十分明顯的。體態語言教學策略的應用,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解決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一部分弊端,使體育學習的趣味性增強,大大激發的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從重要性的角度來說
在體育教學中采用體態語言教學策略,有利于解決體育課中理論知識無法解決的一些知識問題;有利于學生充分調動身體的各個感知器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有利于促進教學方法策略的改進,促進構建新型課堂,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二、體育課堂中體態語言教學策略的運用
通過對周邊學校的了解,我們知道,采用體態語言教學策略后,學生對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大幅度提高,體育課,現如今已經變成同學們較喜歡的課程之一。學生對參與體育活動充滿激情與活力,體育教師授課也變得越來越充滿自信。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開始應用這樣的方法,去教授課程,教師已經感受到了,體態語言教學策略的好處,不僅教學任務可以順利完成,而且學生對知識打的掌握程度已經越來越高。以前總是教師要求學生去學習,教師必須通過布置課上活動內容等手段,強迫學生去參與,而現在,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
三、對體態語言教學,必須要辯證看待,趨利避害
體態語言教學的弊端,也是很明顯的由于其需要學生自己參與進去,它的效果就會受到學生個人能力的制約,每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自學能力高的,自然得到的益處就多,而自學能力低的,自然受到的益處就少;體態語言教學策略,畢竟屬于新事物,對于傳統的教師來說更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能否真正適應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對于學生來說是艱巨的任務,對于教師而言,更是巨大的挑戰;對于學校來說也是一樣,由于學校的設施不同等級間不同,不同地區間存在差別,因此體態語言教學策略的應用存在不平等,而這樣的方法,若是存在不平等,它所發揮的效果是會受到大打折扣的;體態語言教學,是需要學生具有自覺性的,如果教師不加正確引導,或許會使部分學生產生懶惰的思想,不僅成績不會進步,甚至會出現倒退;體態語言教學,屬于新的教學方式,它不僅需要教師學生的配合,它更需要多媒體等設備的配合效果更加,所以體態語言教學的應用,受到一些硬件設施的制約,同時也會受到家長思想的制約,家長能否接受,這也是體態語言教學策略能否實施的關鍵。
體態語言教學策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形成感性知識,它發揮人與生俱來的潛能,以人為本,創造體態語言教學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效率,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個人自身素質,提高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但是體態語言教學策略的弊端也不容忽視,學生、教師、家長以及學校要各司其職,揚其長避其短,為體態語言教學策略的實施,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使其順利有序的實施,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體育學科的教學方式改革的推進逐步清楚障礙,使教學方式不斷的完善,促進學生的學習更加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 齊強.淺談小學體育教學中體態語言的運用[J].讀寫算,2018,(19):57.
[2] 徐希紅;;體態語言的奧妙——讀《教師的體態語言》有感[J];人民教育;2011年20期。
?。ㄗ髡邌挝唬簭埣腋凼心仙承W)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4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