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鄉土音樂資源在音樂課堂中的開發與利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地區差異與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地域產生了不同的風俗民情,而這些風俗民情不僅是一個地域的象征,同時也是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挫琴作為山東省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活躍在山東省青州市,因而,音樂教師可以利用這得天獨厚的鄉土音樂資源,將鄉土音樂資源與音樂課堂相結合,以此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以及加深對家鄉文化的了解,提升自豪感。
【關鍵詞】鄉土資源;音樂教育;挫琴;音樂課堂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在我國廣袤無垠的土地上,孕育了很多被當地人廣為傳唱和熟悉的民歌、樂曲、樂器等,這些充滿鄉土氣息的藝術,是鄉土文化魅力最為具體的表現,是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和吸收的營養,也是音樂課堂中最不可多得的課堂資源?!缎抡n標》中明確規定:“除國家規定的課程外,地方和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應占一定比例,根據《新課標》編寫的教材應占教材總量的80%—85%, 其余15%—20%留給地方教材及校本教材。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盵1]
一、挫琴的歷史與傳承現狀
“挫琴”是我國珍稀的古老樂器之一,屬于拉弦樂器類,其外形像古箏,與其縮影相當吻合,且更具有玲瓏小巧的味道。“挫琴”共有十三對弦,沿用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按烨佟逼鹪从谙惹貢r期,與其他樂器相比,“挫琴”的發展過程大致是由簡單到復雜,簡單階段的“挫琴”名為“棒擊”,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朝代的更迭,“挫琴”也在不斷地發展,經由“幫擦”,最后發展成“挫琴”,并逐漸衍生出軋箏,從而形成了“筑祖樂器”。
1960年,隨著“挫琴”演奏藝術家趙彩云離世,“挫琴”藝術也一時間銷聲匿跡。新中國成立后,山東民間音樂得到了轉折性的發展,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農民、工人當家作主, 成為社會的主體,伴隨而來的是鄉野俚曲的地位也得以提升,逐步登上了大雅之堂。[2] “挫琴”有著極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濃郁的地方特色,在青州一直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與此同時,山東省政府部門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確?!按烨佟彼囆g得到有效地保護和傳承。將“挫琴”引入當地音樂課堂之中,是“挫琴”藝術傳承的一個有效途徑。
二、以“挫琴”為例的鄉土音樂資源在音樂教育中的必要性
?。ㄒ唬┼l土音樂資源啟迪和喚醒學生美的意識
在當今社會,在學生的培養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像“挫琴”這類具有民間色彩的樂器往往流傳更廣、歷史較長,能夠直接、宏觀地映射民間和民族文化。鄉土音樂資源通常能夠反映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民間情感,能夠給予學生最為直觀的真、善、美的感受。
(二)促進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領悟和感受
在中國悠久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音樂這一獨特的藝術蘊含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積淀,它為民族繁榮而發聲,深入人心,鼓舞和振興民族士氣。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認真學習現代先進文化和民族傳統文化,將其融合和發展。我們要將像“挫琴”這一類的鄉土音樂資源合理運用,讓它走入課堂,使學生開拓眼界,建立文化觀念,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ㄈ┼l土音樂資源,是進行愛家鄉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
家鄉,對于人們來說是一個溫暖的存在。家鄉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地域而存在,它所承載的是最為基礎的愛國主義情感,是一個人成長路上最不可或缺的存在。在課堂中引用諸如“挫琴”一類的鄉土音樂資源,有利于充實音樂課堂的內容,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于家鄉以及家鄉文化的自信。因此,鄉土音樂資源作為音樂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
三、促進以“挫琴”為例的鄉土音樂資源走進音樂課堂的措施
?。ㄒ唬┮砸魳方處煘橹黧w,深度挖掘鄉土音樂資源
無論是農村或是城市,盡管在音樂教育環境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教師的教學理念都應該圍繞著新課標進行教學活動。農村的教師不能以資源、設備簡陋為理由減少教學內容,城市的教師也不能憑借設備的先進而過分依賴多媒體。在農村中,蟲鳴鳥啼,樹葉沙沙,甚至是春耕秋收的勞動號子,都是不可或缺的音樂資源;在城市中,這種自然的聲音可能相對較少,但是城市中的教師可以利用先進的資源,讓學生感受鄉土音樂。
?。ǘ┮詫W生為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傳承鄉土音樂資源
現代課堂教學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動參與是創新教育的真諦所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激勵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創新中去。
在這個部分,我們可以請擅長制作和演奏挫琴的藝人現場教授學生制作、演奏挫琴,此舉不僅能夠促進教學,還能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另一個方面也能激發學生對傳統音樂的好奇心,在傳承方面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除此之外,音樂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參與到挖掘鄉土音樂資源的的行列中,音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便于學生研究的課題,例如,收集一兩首有代表性的“挫琴”曲,了解“挫琴”的發展現狀以及保護現狀等。讓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逐步成為學習行為的主體,培養研究性人才。通過這樣的研究活動,不僅可以讓鄉土音樂資源更好地融入音樂課堂,也可以更好地傳承“挫琴”音樂。
四、以“搓琴”為例的鄉土音樂資源走進音樂課堂的意義
《新課標》中要求,要善于將本地區民族民間音樂資源運用在音樂教學中,使學生從小民族音樂文化的資源。[1]在鄉土音樂教學過程中,要將“結合方言、結合教材、結合表演、結合欣賞”的教學模式貫徹始終,才能夠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提高學生音樂方面的綜合能力,增進了學生對民族地方音樂方面的綜合能力,同時增進了學生對民族地方音樂的了解和傳承,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自己家鄉音樂、理解自己家鄉音樂,愿意為傳承發展家鄉音樂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人。
五、結語
總之,鄉土音樂教育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聽家鄉的歌,會唱家鄉的歌,會演奏家鄉的樂器。[3]與此同時,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延續。通過將鄉土音樂資源運用到日常音樂教學中,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了解家鄉的民俗、文化等,而且能夠自如地使用自己的家鄉樂器,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黃雪倫,盧森林.“挫琴”發現、傳承和保護研究[J].民俗民藝,2017(1).
[3]趙曉楠.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J].中國音樂,2001(2).
作者簡介:王爍煒(1995—),女,漢族,山東省濰坊市人,廣西師范大學,2018級學科教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