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小班幼兒安全意識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班幼兒由于年齡特點,對外界充滿了好奇,總想著自己去探索、嘗試等,但由于他們缺乏對危險事物的認識和判斷,所以自我安全意識、自我保護能力較差。為幼兒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環境成為了教師教育的重點,幼兒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識,學習保護自己。
【關鍵詞】安全意識;創設;養成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8-0255-01
幼兒由于年齡特點的限制,自我保護能力較差,動作能力十分有限,幼兒意外事故時有發生。特別是小班的孩子,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看見什么就喜歡去摸一摸,碰一碰。但他們的生活經驗又很缺乏,對危險事物并不了解,沒有安全意識和經驗,所以,安全意識的培養成為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據教學實踐經驗,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設和培養。
一、滲透——安全意識的伊始
教學活動的開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實施教學經驗、傳授知識并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過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利用小班幼兒好動好玩的關注點和興趣點,教師可以將安全教育無形的滲透在教學活動中。
如小班音樂游戲《貓和老鼠》活動中,活動過程是跟隨著音樂節奏老鼠去貓窩把香腸偷出來,在最后部分,教師增加一些教育道具:樹林、草叢、蘑菇、房子,這不僅增加了游戲活動的難度,設定了障礙,更是為孩子的安全教育提供了平臺,教師可以問:怎么才能保護自己不被老貓發現?孩子們就可以發現這樣一個安全知識——保護自己不被人發現可以躲起來。教學活動的創設,看似給孩子制造了麻煩、制造了障礙,其實是一種安全經驗的累計、嘗試和提升。
二、規則——安全意識的強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到:“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币巹t約束的是行為,但是促進的是安全行為的養成。
如科學活動《神奇的泡泡器》,教師給孩子們提供了許多實驗小工具:泡泡液、各種吹泡泡工具,如果教師并沒有說明工具的使用規則和玩法,將有可能導致很多孩子只顧著自己吹泡泡,并沒有去留意旁邊的孩子,把泡泡液吹的到處都是。這也是危險的存在。如何安全使用這些工具,成了本節科學活動課的一個重點。教師應當制定一些規則:泡泡液不能對著別人的眼睛吹,吹泡泡時候嘴巴不要碰到小泡泡,小手碰到的泡泡液及時的在毛巾上擦一擦等。在具體而又安全的規則意識的規范下,實際體驗操作,安全開展,將安全教育得以強化。
三、家庭教育——安全意識的感情牌
家庭教育這問題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的關注,根據時代變化而不斷發展,人民素質要提高,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之一,要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并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教育可以說是對小班幼兒各方面健康快速成長起著重要作用。
每一次的新生家長會上,教師告知家長更多的就是這幾句話:哪里不舒服,請孩子要及時告訴老師;早晨家長幫助老師檢查口袋,不要放尖銳、危險物品;讓他們知道有些東西是危險的,會傷害身體,不能亂摸亂碰。只有通過家庭共同的配合和努力,由此及彼、情感導入,才能讓孩子掌握這些基本的知識,逐步樹立安全意識。
四、直觀引導——安全意識的終結
安全教育平臺推出了一個安全教育的系統。其中涵蓋了安全教育的專業知識,系統、全面的安全知識,有視頻、有問卷。家長與幼兒同參與,適時指導,能更好的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如繪本《兔子先生去散步》一書中,從圖文結合的表面看是一次以交通標記的指向和認識為主要線索的故事,但在細節中,我們可以發現,這是一本安全教育很強烈的書籍,如兔子先生膝蓋受傷了小熊醫生是怎么幫助他的;又如生活環節中,我們應當按秩序的排隊散步、不奔跑。教師與家長應有目的的直接給孩子講解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識,讓幼兒知道危險
存在。
總之,安全意識的養成,不僅僅是因為這是幼兒學習過程中的必經之路,更是讓幼兒知道哪里有危險。如何征服和遠離危險,在征服危險的過程中怎樣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這樣才能使孩子的安全真真正正的有保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3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