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踐行立德樹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自新課程改革和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實施以后,歷史教育工作者對歷史課堂教學應達到的目標、采取的方法策略有很多探索,但在一些地方又有回歸知識本位的做法,或者機械實施三維目標。本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力圖明晰現階段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應成為“踐行立德樹人,培育家國情懷”的主陣地,探討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使歷史課堂成為有態度、有溫度的地方。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8-0142-02
教育的本源是培養健康完整的人,而不是訓練只會考試的工具。無論什么時候,教育都應該把培育健康完整的人視為己任[1],體現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的總體思路和理念。自新課程改革和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實施以后,教育界在學科關鍵能力、核心素養及如何落實方面掀起諸多討論,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方法途徑也多有探索。作為一線教研員,學習觀摩了不少課堂教學,雖然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探索與變革,但在一些地方又有回歸知識本位的做法,或者機械實施三維目標。初中生正值認知發展時期,思想較為活躍,看待問題有可能出現偏激,也有可能太過理想化,那么教師的引領將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本文以成都育才七中葉德元老師《唐朝的對外交流》(部編版七年級下冊)一課為例,力圖探討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踐行立德樹人,不足之處,敬請指教。
一、《唐朝的對外交流》課例簡析
?。ㄒ唬锻ㄏ蚴澜缰贰?
葉德元老師上課伊始,自信、微笑地展示舊金山、倫敦、悉尼、毛里求斯等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唐朝因其繁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來學習制度和文化,進入教學第一部分《通向世界之路》。“路在何方”?是陸路抑或海路?通過展示唐朝對外交流歷史地圖,以及王建平著《唐代長安的對外開放及其意義》中的資料,說明唐朝兼容并蓄的開放特點,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化傳統,而且在政治上擴大了唐代對外影響,也使得唐代文明在世界各地生根開花,形成了空前的開放態勢,取得了輝煌成果[2]。“一帶一路”建設得到世界多個國家的認同與參與,成功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展示了中國海納百川的胸襟和底氣,一個國家的興盛往往與其對外交流開放有著密切關系。老師分享自己在日本的旅游影像,指出其中中國文化的代表符號,引導學生領略中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之勢,感悟中華文明的博大。
?。ǘ扼@濤駭浪——生死兩茫?!?
公元742年,日本學問僧榮睿、普照請鑒真派弟子到日本傳佛,鑒真欣然應允。但他的弟子卻認為“遠涉大海,百無一至”。55歲的鑒真堅定地表示:為了宣揚佛法,“何惜生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弟子們深受感動,決心和他同行。12年中,先后五次率眾東渡,由于海上風浪、觸礁、沉船、犧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員的阻撓而失??;尤其是748年,鑒真第五次東渡時,海上“風急波峻,水黑如墨”,渡船漂流了十四天,才在海南島南部靠岸。鑒真因過度疲勞,染上暑熱,突發眼疾,導致雙目失明。但他東渡之志彌堅,從未動搖。公元753年,已66歲高齡的鑒真率領二十多人,和歸國的日本遣唐使一起乘船赴日本。第六次東渡終于成功了!鑒真在日本受到朝野盛大的歡迎。課堂上通過描述故事細節,使學生沉浸在鑒真大師不畏艱險、將生死置之度外弘揚佛法的偉大精神中,那么,“生死大海何為舟”?經過討論,一致認為是承諾、信念、毅力和堅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樣的啟發式教學,“立德樹人”教育目標水到渠成。在日本東大寺,葉老師將自己題有“唐風洋溢奈良城”的瓦片按傳統放在屋頂,展示一位中國普通教師對鑒真大師的敬仰和懷念。
?。ㄈ洞竽聼煛柦洔嫔5奈餍小?
教師以玄奘獨自在茫茫無際的大漠前行作為每張PPT的底色,隨時隨地烘托教學目標——“無明長夜何為燈”?通過歷史地圖和數字史料,引導學生探討玄奘西行的原因、伙伴、困難、成就。公元645年,玄奘回到了闊別近二十年的長安,他已是鬢發斑白的老人了。在古代交通那樣困難的條件下,他游歷了十七年,走了五萬里路,周游了大小一百一十個國家,帶回了六百七十五部佛經。前后用了十九年時間,譯出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有一千三百多萬言,為中國佛教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有目的、有意志、有追求的精神,從3世紀以來西天取經的事情中就能看出來,這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傳承。
?。ㄋ模案覇柭吩诤畏健?
路,在腳下,在遠方。在課堂總結時,葉老師請八年級的學生回頭看看,一路的學習和成長中,面臨越來越近的升學壓力,當我們走的太遠、太累的時候,是什么支持我們繼續前行?學生紛紛表達是因為我們的夢想值得我們堅守。在人生路上需要不斷汲取營養,克服各種困難,成為更加優秀、內心強大、信仰堅定的人。課后進一步思考:當年的這些個人行為,為什么會使他們名垂千古,成為“國寶”?
二、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踐行立德樹人
葉德元老師以“敢問路在何方”作為課堂主線,將唐朝的對外交往分為四個篇章,選取教材中兩個重要內容《遣唐使和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精心設計,讓學生一步步“經歷”歷史情景,并與歷史人物產生共鳴,特別是課后思考引導學生從個人自我成長到忠于人民、報效祖國,促進個人與社會、國家的良性互動,這本質上是一種情感認同、價值觀認同、文化認同以及民族認同教育,從而培育學生具有家國情懷。
在課后的研討活動中有老師評價葉德元老師的課細節感人,眼中有人,豐富了學生的德育體驗,立意高遠。但是也有不少老師提問:基礎知識如何落實呢?練習呢?師生互動呢?這也看出有不少歷史老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很僵硬地圍繞在傳授知識、做題訓練上,甚至是最終目標考試成績上,看不到課堂上鮮活的生命,思維和情感的流動;形式上也沒有常見的分小組坐、充滿了舉著手叫著說“我來我來”的熱鬧。但葉老師的這堂課充分詮釋了課堂教學既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成長、個體尊嚴與價值意義,又將學生長期的個體發展與社會和國家的發展相結合[3],不正是初中歷史教育的目標嗎?
有專家認為歷史教育的根在培養人格,命在形成思想,魂在價值引領。學科落實決不是在學科知識點的教學上貼出“德”的標簽,而是要在學科教學的全過程中體現學科對健康完整的人的理解和要求。無論是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為家?”還是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是家國情懷的重要體現,歷史教學在“立德樹人”、培育家國情懷上具有獨特優勢,關鍵在于我們是否具備相關意識,并能適時適地地運用。因此,筆者建議在實施教學時,必須目中有人,強化價值引領在備課中的作用,深入發掘教材中立德樹人的內容,豐富教學策略(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學手段的多樣、甚至肢體語言的精彩等),有以下建議。
①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收集整理教師或學生在歷史故地旅行中的收獲,并將自己“嵌入”到歷史中去,激發、引領學生“經歷”歷史,升華情感。
?、谡n堂教學中,通過細節描述的力量,尤其是教師本人“在現場”的行為表現,可以將“德”的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潛入學生心靈,塑造健全人格。
?、墼谄綍r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運用地圖和數字史料,創設新情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史料所反映的歷史現象進行系統和多角度的分析,提取關鍵詞進行關聯,指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軐W習內容與學生現實發展緊密結合,引發學生同理心,激發他們不斷開拓進取的動能。
三、結語
總之,教師只有多閱讀,多積累,多思考,對學生的關愛發自內心,溢于言表,并且將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融入教學,與學生一起分享自己的領悟。跳出為教而教的認知,上有意思、有意義的歷史課,使歷史課堂成為有態度、有溫度的地方。同時也展現老師享受生活、享受教育,與學生共同成長的一面。
【參考文獻】
[1]本刊評論員.深入理解立德樹人的內涵[J].上海教育,2013(28).
[2]王建平.唐代長安的對外開放及其意義[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3]崔允漷,陳霜葉.三個維度看立德樹人的本質內涵,光明日報,2017-5-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3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