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載道立德樹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隨著新課程與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推進,教育部門對于學生個人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培育也越發重視。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核心素養背景下,語文的德育教育優勢也被著重提煉出來。語文學科本身就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體,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出語文“立德樹人”的價值,以達到語文教育的新目標。
關鍵詞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德育
中圖分類號:G40-0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2-0016-02
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強化學生的道德教育已經成為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那么又該如何利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文章素材來進行有效的德育教化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探索。
一、從課內教材入手,實現立德樹人
小學語文教材是幫助語文教師制定教學策略,明確教學目標,制定教學任務的重要工具。對于語文教師而言,高質量備課的前提就是深入鉆研語文教材,并將其中的語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知識體系。而小學語文教材為了滿足高標準的教育需求,在編纂過程中已經進行了嚴格的篩選與修正,其中刊載的都是極具教育價值的文章。語文教師首先就需要從課內教材入手,來滲透德育教育。
?。ㄒ唬┖侠砝谜Z文教材
比如在《怎么都快樂》這首兒童詩中,作者寫到,無論孩子是在一人獨處,兩人相處,還是許多小伙伴一起共處的情況下,都有著不同的玩耍方式,由此能得到不同的樂趣。這首詩歌以生動簡單、趣味活潑的語言來描述了兒童玩樂的場景,既貼近生活,又能對學生有所啟發。即無論處在什么情況下,面對生活時都要積極樂觀,懂得自己去體悟以及感受生活的美,進而尋求到生活當中的樂趣,陽光健康地成長。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許多體現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文章,這些也都可以當作德育教育的素材。比如《我不能失信》一文講的是宋慶齡小時曾承諾要教同伴疊花籃,在同家人臨出門前記起這個承諾,雖然不舍但最終還是留下來履行諾言的故事。這篇文章是以故事的方式來展開論述的,體現出小主人公誠實守信、遵守諾言的優良品質,十分具有教育啟迪的意義。而《孔子拜師》一文描述了孔子在年輕時深感自己學藝不精,于是遠離家鄉,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的故事。這篇故事則體現出根植于中國人血液里的謙遜好學、尊師重道的優良品格。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突出表現孔子對老師的崇敬以及尊重,并由此激發出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求知欲以及熱愛。此外,教師還需有意識地利用起作者對故事中人物動作、神態、語言之類的描寫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在《孔子拜師》一文中,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仔細揣摩“迎候”、“等候”、“請教”、“敬重”等詞匯,以讓學生揣摩人物言行,體會人物品行,進而接受到更為生動的德育教育。
?。ǘ┲匾暯滩闹协h保理念的教育
德育教育本身也涵蓋著各種不同方面的內容。語文教師需要根據課本內所傳達出的價值內涵來設計相應的教學任務,以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也加強德育意識。
在《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逐一剖析詞句。比如“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這句話體現出地球在宇宙中的獨特性。茫茫千億光年的宇宙尺度中,地球是目前可知人類生存唯一的家園。作者使用清晰的數據強調了地球之于人類的重要性。而在“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一句中,“本來”二字體現出因為人類的長期破壞,一些可再生資源的循環性已經不再體現,人類開始面臨危機,由此起到警醒讀者的作用。最后,“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句話既體現出了地球的美麗與重要性,同樣也體現出地球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教師需要通過這篇課文讓學生認知到保護生態環境,共建美麗地球的重要意義,從而促使學生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為保護地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ㄈ┩ㄟ^課文實現情感教育
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愛雖然無形無味,但它充盈在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里,并散發出獨特的溫暖光輝。每一個人都渴望愛,但在得到別人的愛的同時,也應該具備給予他人關愛的能力。
比如《小公雞和小鴨子》這篇課文以童話的形式來描繪了主人公小公雞與小鴨子和諧相處,互幫互助的故事,在字里行間都傳達出友情的溫暖。教師需要通過這篇課文來讓學生反思自己,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與小伙伴相處時有沒有互相幫助解決難題。如果沒有的話,就需要快快行動起來,將友誼的橋梁建設得更加堅固。
而季羨林先生的作品《懷念母親》中,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來傳達了作者對自己生母的歉疚與愛慕?!拔覑澩姨?,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边@句話傳達出的是:作者因為長期在國外求學,見到母親、陪伴母親的時間越來越少,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母親在回憶中的音容笑貌也越來越模糊。作者只能循著過往的記憶不斷回想,以此來傳達對母親的深重思念。在這篇文章的學習中,語文教師需要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真摯深切的情感,以反思自身的日常言行。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母親給予了你們充足的關心與愛護,你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傳達出自己的愛嗎?又是通過什么方式傳達的呢?而如果沒有,那么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請你思考自己可以怎樣表達出對媽媽的敬愛。在課文教學完成后,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形式多樣的家庭作業,比如幫助媽媽完成家務,跟媽媽一起出門買菜,或者寫一寫想對媽媽說的心里話。這種教學方式既能夠以多元化的作業形式來吸引學生的關注,又能培養學生的孝心,讓學生體會到“愛”的意義與內涵,進而將自己的愛給予父母,構建出溫馨融洽的家庭氛圍。
教師需要有意識地挖掘教材文本當中的情感內涵,并通過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悟到不同的美好情感。為此,語文教師可以將情境構建的教學方式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來。這種教學方法是伴隨著新課程改革而涌現出的新型的教學模式,它充分尊重了學生在學習活動開展中的主體地位,并且完全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心理特點,能夠完美地再現教材內容,并展現出優秀的直觀性與體驗性。語文教師需要在構建情境的同時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發散,并設置相應的實踐環節,以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此,教師還可以配合教學計劃來開展一些集體性或者親子活動,以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親情與友情中“愛”的力量。
二、從課外閱讀入手,實現立德樹人
語文教材所承載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而古今中外浩如繁星的課外讀物中也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元素。因此在立足于課本內容的同時,語文教師也需要積極開發課外的閱讀資源。對此,教師需要嚴格把控閱讀材料挑選的關卡,以選擇符合學生當下認知水平與學習能力,既具備教育意義,也體現出趣味內涵的文章。前者能夠推動學生品格的塑造以及思想道德體系的構建,而后者能夠激發出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吸引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對于小學生而言,那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成語故事是值得推薦的。而為了最大程度的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層次年齡段學生的不同需求而選擇多樣化的閱讀材料,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所提供的目錄進行自主選擇,從而實現閱讀自由,并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總而言之,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互相統一的語文學科,除了智育教育之外,更為關鍵還有它所體現出來的德育價值。語文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德育教學進行合理滲透,以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也完善學生的道德修養體系構建。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師必須將“文以載道,立德樹人”作為新的教育目標,并不斷嘗試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推動語文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小玲.拓寬語文空間落地核心素養[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12):11-12.
[2]魏秀立.論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9(01):4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0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