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語文課堂識字教學效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識字是小學語文階段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打好學生語文知識基礎,為學生將來更好地提升自身語文知識綜合技能的重要前提保障。而新課改之后,亦對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語文識字教學的效率,保障學生學習的發展便成為了如今最為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本文以此為核心,通過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作了如下的大致總結。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2-0182-01
漢字屬于象形文字,一筆一劃都蘊含著其原始的意義和內涵。而也正因如此,造就了漢字多筆劃的特征,同時也為識記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對此,教師可以結合現代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加以規避和彌補這一方面的缺憾。筆者本文的論述,則分別通過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巧加應用、漢字偏旁部首的對比教學以及從漢字造字法方面作為教學的出發點,進行以下闡述。
一、信息技術輔助,提高識字準確率
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實質上是利用了將漢字的演變過程以直觀化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的形式,從而在一方面提高學生對漢字識記興趣的同時,又方便學生通過追根溯源的方式提高對漢字識記的準確率[1]。具體為,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某個漢字從現有最古老的形態逐漸演變為今時今日模樣的視頻,促使其在本質上認識漢字,提高教學效率。
以“馬”字的識記教學為例。在多媒體屏幕的視頻展示中,筆者首先利用Flash動畫顯示出一匹在草原中揚蹄狂奔的馬的形象。在幾秒的過渡之后,這匹馬逐漸模糊消失,轉而出現了甲骨文“馬”的古老字體。同時,在這一字體的各個部分中,仍然形象的顯示著馬奔跑中揚起的頭,甩起的馬尾,前后交錯的馬蹄等,對應著前者的各個部位。如此,由甲骨文又變為金文、小篆、隸書、行書……直至演變到先進的簡體字,馬的形象逐漸固化,馬頭定格為簡體字的上部,馬蹄、馬尾分別定格到下半部分的“橫”和“勾”。學生在這一環節的輔助下,極大地健全了對漢字的認知度,從而提高了對字體識記的準確率。
二、巧用對比教學,提高識字辨識度
此處的巧用對比教學,即上述提到的利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對比、分析來幫助學生進行識記的方式。眾所周知,我國漢字看似復雜,然而,若以字體的結構分析來看,實則都有著共通性,往往多個漢字會共用一個偏旁部首“表情達意”。據此,教師要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掌握這一規則,從而便能夠提高其對漢字的識記、辨識效率。
如對于“歌”這一字的教學,筆者便借助于“哥”字來幫助學生進行了對比觀察。將“欠”這一偏旁部首比喻為一個人張著口在“喊”,而“哥”便代表著這個人,于是就成為“哥”在唱“歌”。如此表情達意,在偏旁部首的拆分、對比下,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對漢字結構的記憶,以及對其意義的理解。如此,則大大促進了學生對漢字的辨識度,確保了教學的質量。
三、通過語境閱讀,增強識字自主性
通過語境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漢字的識記,從漢字“造字法”這一點分析來看,具有十分良好的優勢[2]。所謂造字法,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其中,“會意”一項便是語境閱讀的由來。即,通過對某一語句前半部分的閱讀理解,即使后半部分有不認識、不理解的字體出現,也可根據前者而會意出整句乃至具體到這些陌生字體的意義、發生。如此,便可提升學生識字的自主性,提高識字學習的效率。
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為例。文中出現了“搞”這一生字,“搞”的造字法是形聲,提手部窄長,右部較寬。對于這一生字,筆者將文中涉及的語段單獨摘出,讓學生對其意義進行理解。而學生根據作者提到的自己因讀書馬虎,而經?;煜渲星楣?,在讀到“全搞不清楚”這一處時,便自然而然的將其理解為“全弄不清楚”。如此,在會意的前提下,學生成功對這一漢字進行了理解和識記,增強了學習漢字的自主能力。
對于小學生漢字的識記教學,在盡量避免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理念下,教師應積極利用現代課堂的各類先進方法,用兼容并包的心態讓教學設計最大限度的貼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并能夠深切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作出靈活的調整,如此,便能夠促使課堂的教學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常紀紅.關于小學識字寫字教學改革及對策的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5).
[2]漆俐娜.小學語文情景化課堂識字教學方法[A].教育理論研究(第三輯)[C],2018(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