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以“德育伙伴”為途徑,讓中學生華麗轉身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伙伴式”德育的實踐性高、綜合性強且與生活密切相關,對于在我國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貫徹素質教育觀念,提高獨生子女的社會性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確立“伙伴式”思想、理念引路,制訂“伙伴式”制度、規范行為,搭建“伙伴式”平臺、模范引領,營造“伙伴式”模式、共同發展,彰顯“伙伴式”儀式、莊正育人五個方面展開探討,以“德育伙伴”為途徑,讓中學生華麗轉身。
  【關鍵詞】伙伴式德育;中學德育;品德教育;德育伙伴;城中村
  【中圖分類號】G63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069-02
  一方面,現在的中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父母過于溺愛,導致中學生過于自私自立,以自我為中心,從不為別人考慮,缺乏“感恩之心”和合作意識。另一方面,如今的社會競爭激烈,“城中村”中學生所承受的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伙伴式德育的開展有利于提高中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避免中學生在挫折中做出傷害自己或者傷害他人的行為?!盎锇槭健钡掠膶嵺`性高、綜合性強且與生活密切相關,對于在我國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貫徹素質教育觀念,提高獨生子女的社會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確立“伙伴式”思想,理念引路
  “伙伴式”德育要從思想抓起,通過理念為中學生引領道路。德育的開展要避免模塊化、形式化的教學,要實現在不動聲色中“隨風潛入夜”。例如為了讓中學生樹立起良好伙伴意識,在認識自我、了解自身的優缺點的基礎上努力做一個更好的自己,教師組織開展了“伙伴眼中的我”的主題活動。教師讓每個人談論一下自己的興趣愛好,例如有的中學生說自己喜歡踢足球,有的中學生說自己喜歡閱讀課外書。隨后,教師引導中學生動手制作自己的名片,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向同學詢問他人眼中自己的個性特點、優點以及缺點,從而學習如何更加客觀、全面地進行自我評價。最后,教師和中學生分享阿甘、霍金、海倫凱勒等身體殘疾的人取得成功并獲得他人尊重的故事,教師每個中學生要欣賞自己的長處、正視自己的不完美,并且愿意和伙伴一起付出努力自我完善。在這次活動組織結束之后,教師收集中學生制作的卡通名片組成了“我們一家人”的名片集張貼在班級教室的墻壁中,使中學生感受到自己作為班級一部分的重要性,增強集體凝集感。并且設計了定期更新名片的環節,對表現好的中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
  二、制訂“伙伴式”制度,規范行為
  制定規范是中學生在校生活、學習、活動有序開展的規則保障。俗語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年級的提高,城中村中學生對社會的好奇也逐步加深,對了解社會環境、參與社會活動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德育的內容要更具開放性、交往性、多樣化以及社會化。只有基于“伙伴式”德育制度開展品德教育,通過帶領城中村中學生積極感受、實踐、體驗、參與互動來感悟道德之美,才能使道德教育滲透到現實情境中,從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在活動中各個環節設置“伙伴式”規則,將“伙伴式”制度融入公共活動規則之中。
  例如教師在班級中搭建“組間求同、組內求異”的異質性小組,發揮小組的“群體動力”功能。同時對小組進行科學合理的組織和明確的分工,從而為中學生和小組成員的協商、溝通活動提供組織環境支持。教師要明確地安排小組成員的職責,強化中中學生的責任意識。同時在分組時也要將中學生的性格特征納入考量,例如有些中學生組織能力強,在小組活動中起主導作用,能扮演領導引領其他中學生、組織安排活動開展的角色。有的中學生沒有主見,習慣于聽從其他伙伴的指導,隨大流,缺乏主動意識。有的中學生難以與其他同學維持友好的關系,不愿與他人交談,在小組中不愿意與其他小伙伴共同合作。對此教師要充分了解中學生的差異性,積極聽取中學生對分組的建議,分配好組長、資料員、記錄員、報告員等角色,并且加強對小組成員的培訓,增強小組的凝聚力。
  三、搭建“伙伴式”平臺,模范引領
  沒有多樣化的平臺的支持,“伙伴式”德育的開展只能紙上談兵,落不到實地。因此教師要綜合利用各種校內外資源,搭建“伙伴式”平臺。一方面,要通過德育課程和綜合實踐類活動的開展搭建“伙伴式”平臺。例如在以“農耕文明”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組織開展了實地種菜、采茶、養蠶的活動,在活動中教師注重培養中學生的團隊合作的能力,使中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體會種植的樂趣,深切感悟農耕文化的內涵。在親手收獲了勞動的成果后,教師還組織中學生將自己親手種的菜、采的茶制作成可口的飯菜和茶點分享給老師、同學以及家人,既能夠培養中學生的感恩之心,又能夠通過與同伴合作分享提高中學生的組織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社會性。再如,在組織以民間藝術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將中學生的優秀剪紙作品捐贈給了城中村中養老院的老人們,和老人們分享學習剪紙和傳統節日的慶祝之趣。
  另一方面,“伙伴式”德育要與學科教學充分結合,例如在英語課程上設置了“口語角”,體育課中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訓練,語文課中組織辯論隊開展辯論賽活動。以中學的持久跑教學為例,教師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一改傳統體育活動中固定模式的動作模仿與訓練,而是給小組以自由選擇和合作的空間,各個小組成員通過互相監督、幫助完成特定的任務模塊。起跑練習中教師在示范講解完成后通過小組合作的教學法指導各個小組輪流選出觀察員、示范員、裁判三個角色,其中示范員示范起跑動作,裁判員負責發號施令,觀察員一邊觀察一邊描述示范員的動作。通過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來推進中學生對動作的掌握。在一千米勻速跑中由于任務難度加大,中學生很容易遇到極點,出現跑不下來的問題。對此教師加強小組成員之間互相激勵、互幫互助的作用,通過節奏和呼吸上的調整減弱跑步中的困難,盡量保證任務的完成,通過伙伴式支持加強對中學生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建設。
  四、營造“伙伴式”模式,共同發展
  “伙伴式”德育活動的開展要營造“伙伴式”模式,切合中學生的真情實感,促進中學生共同發展?!盎锇槭健蹦J街v究對中學生情感與態度方面的教育,沒有情感上的觸動、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中學生的理解就是膚淺的、片面的,而且難以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在某次農耕文化的主題實踐課程中,教師引導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自行制作農耕工具的檔案,有些小組通過圖片對比和注釋說明的形式整理了打谷機的產生、發展和演化;有些小組訪問了村子里仍然在使用織布機的老人,并且用手機錄制了老人織布的視頻;還有的小組通過卡紙、塑料等材料制作了農具的簡易模型,并舉行了小型的課外展覽。在活動中教師激發了中學生的趣味性和伙伴之間情感的互動,同時還發揮中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創新能力。   再如教師舉辦“小小座談會”使中學生回憶曾經幫助過自己的陌生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或多或少都受到過別人的幫助,然而如果平時不注意就難以體會。通過聽到同伴分享這些生活中被人幫助的小事,中學生的思維開始活躍,紛紛回憶起自己身上的小事,教師在中學生的討論中適當點撥進一步深化“伙伴式”德育,使感恩、合作的精神融入中學生的性格之中。在學校中也有很多同學間互幫互助的小事,例如班上的某個中學生摔傷了膝蓋他的同桌攙扶著他去了醫務室包扎,一位同學幫助負責辦黑板報的同學扶著椅子避免他摔下來,教師要通過表揚、教育等方式讓中學生意識到對提供自己幫助的同學懷有感恩之心,學習“助人為樂”的好品質。
  五、彰顯“伙伴式”儀式,莊正育人
  品德教育需要增強儀式感,“儀式”在德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彰顯“伙伴式”儀式,莊正育人。例如教師可以在“紅領巾廣播”中播放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合作共贏的小故事,通過組織班會、演講比賽或者征文活動在伙伴中樹立起“伙伴文化”和“榜樣文化”。榜樣就是我們生活中的伙伴,比如中學生的同伴、親人或者身邊的普通勞動者,教師要引導中學生學習身邊人的優良品質。教師要以身作則,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要堅持“一視同仁”的原則,不偏愛、縱容部分優等生,不給部分中學生以“特權”,使每個中學生感受到平等、公正的伙伴文化。教師要摒棄應試教育中形成的“重智育、輕德育”的不良風氣,表揚班級中具有優良品德的中學生,例如有的見義勇為、有的樂于助人、有的誠實守信,教師要使大家都以品德優秀的人作為榜樣,發揮伙伴的榜樣作用。在班長、體育委員、學習委員、衛生委員等班干部的選舉中,教師要堅持民主選舉的方式,并使班干部樹立起“為班級服務”的光榮感和使命感。此外,針對中學生中常見的盲目攀比、愛慕虛榮的問題、校園暴力、霸凌以及網癮、網游問題,教師可以組織開展相關主題的辯論會鼓勵中學生討論,通過加強伙伴德育的方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促進當前常見問題的解決。組織中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設計以“合作”為主題的黑板報、手抄報,宣傳同伴互助合作的事例、趣聞、名言警句等。
  結語
  “伙伴式”德育的開展并非一個環節、一個手段、一種方式,而是一個系統化的教育思路。在具體策略上不應該局限于固有的標準或者模式,而是應該綜合考慮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中學生的真實情況。
  參考文獻
  [1]羅利建.人本教育[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2]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鄧小華.教育的智慧與情懷[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58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