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厘米的認識》為例:讓“經歷”更豐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過程”意識逐漸增強,但是,意識與行動之間總有一段距離,將“意識”真正地落實于行動之中,使教學更有效,從而真正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正是一線教師的努力方向。本文筆者試以蘇教版二上《厘米的認識》為例,就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經歷過程”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 經歷—有一種“沖突”使學生終生難忘
“數學活動”是“經歷”的載體,“獲得感性認識”是經歷的目標。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解構與建構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打破原有的認知平衡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平衡的過程—形成“沖突”是打破學生原有認知平衡的有效方式,“沖突”的解決過程就是建立新的認知平衡的過程。
【課堂回放】
(一) 出示兩條線段
師:哪條線段長?
生:線段2比線段1長。
?。ǘ?教師動態出示線段切分比較圖
師:線段2比線段1長多少?
生:線段2比線段1長2格。
師:比剛才更準確一些了。
?。ㄈ?教師再次動態出示線段切分比較圖
師:奇怪啊,線段1有12個格子,線段2只有8個格子,為什么是線段2長一些呢?
生:上面格子短一些,下面格子長一些,格子不一樣長,不能數格子啊。
生:一個這么長(張開雙臂),一個格子這么一點(在手指上比畫了一下),我們怎能說它一樣長啊,現在不能數格子,用眼睛看看就能看出來。
師:用數格子的方法來確定長短,你覺得要注意什么?
學生在此之前有在格子圖上比長短的經驗,上述的教學活動中,給出的格子長度不一樣,這跟學生的已有經驗形成沖突,打破了學生的認知平衡,學生在解決這一沖突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了統一長度的必要性,同時對長度測量的本質有了感性的認識?!皩τ谑挛锏木_比較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并可以用數來描述”,這一觀念伴隨著“沖突”的解決使學生終生難忘。
二、 經歷—有一種“比較”使學生印象深刻
師:直尺上的1厘米和三角尺上的1厘米一樣長嗎?
生:不一樣長。
師:為什么?
生:直尺比三角尺長多了。
師:我們來驗證一下好嗎?
?。▽W生分別在直尺上和三角尺上找到1厘米,進行重疊比較。)
生:啊,一樣長!
師:你們尺子上的1厘米和老師尺子(教師用長米尺)上的1厘米一樣長嗎?
生:不一樣長,你的尺子那么長,我們的尺子這么短。
師:將學生的尺子與教師的米尺重疊比較。
生:啊,一樣長
師:1厘米是人們規定的一種長度,不管是什么尺子,也不管在哪里,1厘米都是跟你們尺子上的1厘米一樣長。
部分總是隨著整體的成長而變大,這是學生的經驗。比如說,人長大了,手和腳都變大了,樹長高了,樹干也變長了。這種經驗會對學生認識單位產生負遷移。上述教學中通過開展“比較”活動,對學生的原有經驗進行了改造,在這樣的改造活動中,隱含了長度的重要性質—運動不變性。學生感悟了單位這一“標準”的兩層意義:一是人為規定性,二是整體再大單位還是不變。這種“比較”給學生深刻的印象,也為學生后續學習時間單位、質量單位、面積單位等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三、 經歷—有一種“成功”使學生欣喜若狂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食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田字格一條邊的長大約是1厘米,現在請同學們看著尺子上的1厘米,閉上眼你能在腦中想出1厘米的長度嗎?如果想不出來,再睜開眼看看,然后再想想。看看誰的本領大,請你們在紙上點上兩點,不準量,要使這兩點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師:現在你有這個本事了嗎?我們來正式地比一比。
生:(不一會兒)耶,我成功了!我也成功了!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形成正確、清晰的1厘米的表象是《厘米的認識》需要達成的重要教學目標。表象是客觀事物在腦中再現的形象。上述教學活動中學生經歷了“觀察—記憶—想象—操作再現”的過程,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清晰地建立了1厘米的長度觀念。學生不由自主地發出的歡呼聲表達了學生成功的喜悅,這種成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對學生以后建立1分米、1平方厘米等觀念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兼具能力和情感兩個方面。
讓學生經歷真正落實于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展有效的活動,使學生經歷“沖突”的解決過程,經歷“觀念”的形成過程。通過經歷提高學生的能力,增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
?。ㄗ髡邌挝唬耗暇┦懈叽緟^固城中心小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6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