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如何巧用“錯誤”改善小學課堂教學成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作為教師不但要允許學生出錯,而且還要善于運用這些錯誤,為教學服務。課堂上發生的錯誤,反映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學生學習過程的真實暴露,也是教師教學疏漏的反映。所以,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要打破常規思維,巧妙利用課堂上出現的錯誤。
【關鍵詞】“錯誤”;小學課堂;成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16-0239-02
在授課過程中,學生每天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但是教師只關注了課堂上的閃光點,卻忽視了課堂上出現的錯誤。本文從善用錯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改善課堂教學成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1 善用錯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一堂說話課上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小雞和小鴨到鵝姐姐家,半路上,一條小河攔住了去路,他們怎樣過河呢?學生分組討論后,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找橋過河,有的說找船過河,有的說小鴨背著小雞過河,這時班里有一位同學怯生生地舉起了小手,教師允許后,她輕輕地說:“小雞找來一片樹葉,站上去,順著水流飄過河去?!睕]等他說完,一陣哄堂大笑,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個不停。的確,該同學的方法新穎,但是存在著明顯的不合理之處,此時再看這位同學羞得滿臉通紅,深深地埋下了頭,教師見此情景,大聲的說道,“這位同學說的真好,”教室里一下安靜下來,“他的辦法與眾不同,有新意、有想象力。”教師這樣做很可貴,保護了孩子求異思維的幼芽。接著教師又鼓勵他汲取別的同學的意見,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澳阋欢苄械摹保處熃o他鼓足了勇氣。該同學終于站起來響亮的回答:“小雞找了一片大荷葉放在河面上,自己站上去,小鴨推著荷葉向對岸游去”全班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
教師的點撥引導,完善了學生的求異思維,開拓了學生求異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核心,教師在課堂上把學生的錯誤作為一種可貴的教學資源,點撥、引導學生分析錯誤、糾正錯誤,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2 善用錯誤,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沒有探究,便沒有數學思維的發展。無論學習任何知識,都要讓學生自愿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成為教學的主體,才能使課堂教學有成效。教師在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時,(出示了一個邊長為9㎝的正方形)請學生估計它的面積有多大,學生回答1平方分米。顯然學生的回答是錯的,但教師并沒有責備學生,而是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先指導學生想一想1平方分米是怎樣的圖形,(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再通過測量知道之前的正方形面積沒有1平方分米,然后尋找合適的正方形,確定它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接著教師又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感知①6平方分米是怎樣一個圖形,面積有多大?(有學生將6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擺一行,是長6分米,寬1分米的長方形,面積是6平方分米;也有學生將3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擺兩行,是長3分米,寬2分米的長方形,面積是6平方分米。)②12平方分米又是怎樣的圖形,它的面積是多少?學生根據已有經驗想象擺出的圖形。(可以是12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擺一行,是長12分米,寬1分米的長方形,面積是12平方分米;也可以是12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擺兩行,是長6分米,寬2分米的長方形,面積是12平方分米;還可以12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擺三行,是長4分米,寬3分米的長方形,面積是12平方分米。)通過擺一擺,想一想,學生悟出:一個長方形含有多少個面積單位,它的面積就是多少,面積單位的多少與擺出的長方形的長和寬的數量有關,從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地運用學生的錯誤,喚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生成了課堂的精彩,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3 善于利用錯誤,增強小學生學習的信心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注意學生的情緒和態度,幫助他們了解自己,建立他們的信心。由于學生受生理、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的限制,難免會犯錯誤。教師應該善于利用錯誤,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
如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時有學生這樣算,(上底是5.4米,下底是4.6米,高是2米,)解答:5.4+4.6=10(平方米),學生是這樣想的:梯形的高是2米,計算面積時要除以2,乘2與除2相互抵消了,實際上就是上下底相加了。這樣列式對嗎?于是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最后達成共識:這樣的列式表示求上下底的和,不符合題意,正確的列式應該為(5.4+4.6)×2÷2,但在計算時可以這樣
簡算。面對學生已經出現的錯誤,教師不應回避而應正視。因為學生的錯誤反映了學生建構知識的障礙,如果不能正確處理,會削弱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告訴學生:失敗是成功之母,學習是在不斷出現錯誤,不斷改正錯誤,并在這個過程中建立個人信心,逐步走向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可以給更多的例子幫助學生消除恐慌,面對錯誤,然后引導他們反思自己的缺點再學習,幫助他們分析錯誤的原因,找出正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以便學生能正視錯誤,挑戰錯誤,在教師的正確指導和鼓勵下,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4 善于利用錯誤,不斷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數學課程課標》中提出: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性,捕捉事物的特性,力求創造性的表達。觀察能力是人們通過自己的感官認識世界、明辨是非的重要手段。小學生的觀察能力需要培養。在目前的教材中,有很多基礎知識,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這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在《認識鐘表》這一課中,教師設計了畫鐘面的活動,畫完后進行展示。學生興趣盎然,紛紛行動起來了,不一會功夫,就有小手高高舉起了。教師將學生的作品分批張貼在黑板上。
師:哇!真漂亮!我仿佛進入了鐘表的世界,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美麗的鐘表吧!
學生1:教師,第一個鐘面兩根針一樣長,不對。
教師:一樣長不行嗎?
學生1:不行!鐘面上的指針是一根長,一根短。
學生2:我知道短的叫時針,長的叫分針。
學生3:我發現第6個鐘面的數字擠成了一堆,也
不對。
師:那應該怎么寫?
學生3:每個數要隔開一點。一個數和一個數隔開一樣遠。
學生4:數字要寫清楚、寫端正,不能轉圈寫。
教師看到學生的表現感到很欣慰,通過畫鐘表,欣賞鐘表,給鐘面提意見等一系列活動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利用學生的錯誤,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是創新之本,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掌握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學生只有經歷“出錯”“糾錯”的學習過程,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所以,學生的錯誤是寶貴的,課堂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錯誤才變得更加精彩、更加美麗,課堂教學才能卓見成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