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手段激興趣 化繁為簡釋重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一定程度上為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手段的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持。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理念,借助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使抽象、復雜的知識具體、簡單化,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本文從多個路徑闡述了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16-0206-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越來越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同時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廣泛運用,一定程度上為數學教師創新教學模式、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供了技術支持。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加強師生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成為當下小學數學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1]。
1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其注意力的集中能力較弱,自控能力較差,在教學中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同時由于小學數學知識較抽象,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這使得當前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廣泛運用,將視頻、音頻、圖片以及文字等進行有效結合,對學生產生視覺和聽覺沖擊,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增強師生間的交流互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教師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三輛自行車的圖片,其中一輛為橢圓形車輪,一輛為長方形車輪,一輛為圓形車輪,之后播放三輛自行車騎行的視頻并提出問題“老師下周要去參加自行車比賽,現在老師設計了三輛自行車,同學們覺得老師應該選哪輛車去參加比賽?”,通過互動發現多數學生選擇圓形車輪,之后教師依據學生的分析導入課堂教學。通過信息技術創設的教學情境,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好奇心,并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中,有利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2 突出知識特點,化抽象為具體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理科學科,其知識具有一定的邏輯性,且較為抽象,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其思維多處于感性層面,缺乏抽象思維,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內容較為枯燥,知識較難理解,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合理運用多媒體設備,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以及圖片等來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使學生直觀了解數學知識,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并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如教師在進行“認識時間”課堂教學時,由于時、分、秒的概念較為抽象,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鐘表,并通過不同顏色標記時針、分針,之后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演示時針、分針走動時其區域的變化,如組織學生觀察一小時時間內時針和分針的位置變化,通過觀察學生發現時針與分針同時走動、同時停止,一小時內時針只走了1格,而分針走了一圈,即60格,此時教師及時導入數學知識,1時=60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數學公式具體化,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
3 理論結合實踐,增強答疑解惑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較枯燥,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認知水平有限,要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教師就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可操作性,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學生直觀了解復雜的數學概念以及知識等,并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其實踐能力以及理性思維能力較弱,對此,教師可借助互聯網直觀展示數學圖形的操作過程,并通過旋轉、平移等使學生理解重難點知識[2]。如教師在教學“圖形的運動”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游樂場中的設施,并組織學生觀看這些游樂設施的運行過程,如旋轉木馬是旋轉的,觀光梯是平移的等,通過討論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之后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剪紙過程,組織學生觀察剪紙,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剪紙左右或上下是對稱的,之后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現圖形的對折線段,并導入對稱軸知識以及軸對稱圖形,并通過圖形的移動使學生掌握平移和旋轉知識。借助信息技術動態化展現圖形的運動,使學生進一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
效率。
4 貼合實際生活,拓展延伸知識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求教師將數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借助信息技術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3]。如教師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模擬超市購物的場景,同時展現各商品的價格,如鉛筆1.5元,橡皮擦1元,糖果1元,然后組織學生選擇需要的商品進行購物,在學生確定商品后教師出示人民幣,導入課堂教學,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不同面值的紙幣和硬幣等,并組織學生說出自己認識的人民幣,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通過紙幣的顏色和上面標注的數字認識人民幣,在認識紙幣過程中可以通過電腦中紙幣上閃爍的數字使學生具體了解紙幣面值的不同,最后指導學生比較1元和1角的區別,通過比較導入元、角等人民幣單位知識。
通過信息技術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并通過數學學習提高生活中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教師積極創新教學模式,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數學知識特性創設教學情境,運用信息技術化抽象為具體,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并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進行知識的拓展延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啟志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小學數學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9).
[2]王春輝.淺論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社會科學,2018(04).
[3]小梅.優化手段激興趣 化繁為簡釋重難——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發展,2019(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1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