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多區小學語文學科教研共同體建設現狀分析及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文章以廣州市白云區金沙小學語文科組為例,分析一校多區小學語文學科教研共同體建設的現狀,并初步探索一校多區小學語文學科教研共同體建設的有效策略,以金沙小學語文學科教研共同體建設的經驗,為面對共同境況的同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一校多區;學科教研;教研共同體
廣州市白云區金沙小學建于2008年,是廣州市政府民心工程金沙洲新社區配套公辦學校。因辦校水平不斷提高,金沙小學逐漸成為金沙洲社區內優質教育學校。為促進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供給更多的基礎教育學位,滿足社區居民教育需求,金沙小學于2015年至2017年短短三年間,接收了金沙洲區域內初具教學硬件的三個校區,形成一校四區的辦學格局。
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金沙小學不僅學校文化、辦學條件、教學質量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不斷探索更高效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學科教研組建設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占據重要學科地位、教師人數眾多的語文學科教研組建設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一、一校多區小學語文學科教研組現狀分析
?。ㄒ唬┱Z文學科教研組管理現狀
金沙小學由一個校區擴大成四個校區,語文是每個校區都需要設置的科目,語文教師散布在一校四區。傳統的教研組管理模式是由一位或兩位教研組長帶領,年級或年段備課組長配合,形成“金字塔形”管理模式。傳統的教研組管理模式運用于地理位置分散、教師數量眾多的一校四區語文學科組管理,容易造成管理效率降低的困境。
?。ǘ┙處焾F隊構成現狀
一方面,金沙小學由一個校區擴大成為四個校區,由10余個教學班增設至49個教學班,教師需求量急劇上升。另一方面,因教師編制有限,無法及時滿足突增的教師需求量,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金沙小學增加了非本校編制的教師數量,以填補教師需求缺口。非本校編制教師來源有:其他中小學編制教師、政府雇用教師、頂崗教師。
教師的情況多種多樣,有的教師是應屆畢業生,熟悉語文教學理論,但是缺乏教學實踐與經驗,參與一線教學后,容易陷入手足無措的境地;有的教師來自其他小學,有一定的甚至是豐富的一線語文學科教學經驗,帶有原生學校的工作慣性和文化習慣,未能馬上適應金沙小學的教學工作環境;有的教師來自中學,可能所從事的教學科目不是語文,而是生物、歷史、科學等中學設置的學科類型,從事小學語文教學需要跨專業、跨學科……教師來源多樣、類型復雜,受教育背景以及與先前的教學工作情況差異大,不同的教師到我校工作后都或多或少面臨不能與校共融的問題。
(三)教師在校日常工作基本情況
多種類型的教師加入到語文學科,進行語文教育教學工作,他們分布在四個校區各個學段。語文教師平均周課時量不少于10課時,同時大部分語文教師完成學科教育教學工作時需擔任班主任工作,兼顧保證學生安全責任工作、衛生防疫工作、參與學?;顒优叛莨ぷ鳌⒓倚贤üぷ鞯?。語文教師因兼任工作耗時而繁雜,擠壓了其用于專業知識積累、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索的時間,也擠壓了教師專業成長的空間。
?。ㄋ模W科教研現狀
科組教學資源庫建設初步基本完成,已經收納各年級教學所需的課件,為科組內教師提供基本的教學參考。目前,我校語文學科正處于新舊教材更換期,統編人教版教材逐步推廣使用,新教材所需的教學資源仍需不斷補充完善。
目前,金沙小學語文科教研形式主要有集體備課、研討課例研究、課題研究。組織全科組教師共同聽課、評課,其中骨干教師展示示范課、有經驗的教師指導新教師的常態課,提高和改進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有顯著作用。然而,因學校校區增多,同一年段的教學班因遷就學生就近入學原則被割裂到各個校區,同一年段的教師也因此散布在各個校區各個學段,雖然都位于金沙洲社區內,但交通不便造成空間區隔感強烈,教師聚首需耗費路程成本,因而集中進行教學研討的難度不低、效率較低。
?。ㄎ澹┙萄薪M文化生態
首先,應用傳統科組的管理模式,由一位教研組長牽頭、各年級備課組長配合、全體語文教師參與的“金字塔形”管理模式。由于地域距離,學科組長引領效率、教研活動落實效率等大大降低。
其次,金沙小學語文學科教研組教師數量大,來源復雜,受教育與工作背景多樣,教師本身帶有的思想文化印記鮮明,并且散布在一校四區,擔任工作多而雜,齊聚進行教學研討的成本高、機會少。不同校區間的教師不熟悉,甚至互相不認識。
二、一校多區小學語文學科教研共同體建設策略
(一)增強文化認同,構建核心文化
金沙小學建于2008年,盡管辦學時間不長,但已經樹立“讓每一粒沙子都自華閃光”的辦學理念,形成“閱讀悅納 自信自華”的校訓和“尚智尚趣 至簡至樸”的校風。金沙小學沿著其所形成的文化不斷發展,同時也因其不斷發展充實其自身文化。在金沙小學辦學理念、校訓校風的影響與指導下,金沙小學語文學科教研組形成具備自我特色的核心文化,以核心文化引領科組的專業發展,同時以其自身的發展不斷豐富其核心文化。
教師分布在各個校區,教師構成多樣,語文科組應該以包容悅納的姿態歡迎與接受每一個科組成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語文學科知識包羅萬象,一校四區的金沙小學語文科組也應該是個包容悅納的科組度量,這是科組核心文化的底色。
(二)完善高效統一的管理機制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教研組團隊順利運作的前提與保障,也是教研組核心文化的顯性表現。對于成員分散在四個校區的金沙小學語文學科組來說,完善的管理制度顯得尤為重要。制度的有效執行與落實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因為成員雜蕪、工作位置分散造成的信息指示不明確、流通不順暢引起的效率低下問題。
每學年開始前,金沙小學教導處會為新入職的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向新教師詳細解讀《金沙小學教師教學教研管理須知》內容,明確金沙小學教學教研管理的具體標準,讓新入職教師了解制度內容并逐步實施,使之內化為教師的教學習慣,由硬性的制度要求轉變為制度文化。 制度的具體落實需要依靠人的力量。為了實現對各校區教研組成員的有效管理,金沙小學語文科組在校本部設立教研組組長、分校區設立了教研組副組長,對教研組組長負責,負責所在校區的教學教研管理工作。教研組組長、各校區的教研副組長、各年段的備課組長構成了一校多區的語文學科教研組骨干教師梯隊隊伍,為一校多區的語文教學教研舉綱。
(三)延續教研傳統,創新研討形式
金沙小學語文學科教研組有著教研的歷史傳統,每位教師每學年都會參加至少一次課例研討活動,展示優質示范課。延續教研傳統,金沙小學語文科每學期都會開展主題課堂研討活動,在此基礎上,語文科組開始嘗試進行主題式的課堂研討活動,如“課堂有效提問”“低年段識字教學”等研討主題,進一步指定研討范圍,提升研討深度和效率。
教學研討活動的形式是多樣的,拓展到一校四區后,參與課堂研討活動的聽評課教師面可以適當調整,如同校區語文教師聽評課、跨校區同年段語文教師聽評課等。另外語文教師分散在各個校區,語文科組集體備課研討的消耗的成本增大,網絡教研能夠有效降低成本的教研形式。教師根據教學工作情況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內容,并且通過網絡獲取共享的教學資源,隨時隨地可以溫故知新。
(四)整合資源,提升教研資源質量
每一位教師都有個人知識庫,并且不斷地豐富。然而由于教師與教師之間直接接觸學習的機會較少、溝通交流不深入,教師的教學經驗、理論知識流通范圍不廣,教研組教師知識資源得不到很好的管理。建立資源共享管理平臺,把教師的教學經驗與理論、科組集體知識資源庫系統化,進行儲存、交流、應用,實現教學資源的整合。
金沙小學語文科組每學期期末都會搜集每位教師的教案、課件、教學反思、教學論文、教學案例等教學教研資源,建立教案庫、課件庫、教學知識庫等資源庫,并且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上傳至學科組群云端、刻錄至光盤等方法進行保存、整理、交流、檢索。每位教師都能挑選適合的資源進行優化并應用于教學上,而后上傳優化的教學資源,逐步提升科組資源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唐文勇,李蓓.以小專題研究助推教研組建設的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7(25).
[2]黃玲莉.基于文化建構的小學語文教研組建設研究[D].??冢汉D蠋煼洞髮W,2017.
[3]徐伯鈞.我國中小學教研組建設研究述評[J].教育研究,2016(09).
[4]陰祖寶. 基于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教研組變革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5]劉裕權,林偉.國內外中小學教研組活動有效性研究文獻綜述[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10).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城鄉結合部一校多區小學成長共同體建設行動研究》(課題編號:1201730124)的研究成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