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操作:在感知中探尋數學規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僅要學到必要的知識與技能,還要形成實踐的能力、抽象的思維、創新的意識。教師要善于“讓學”,改變枯燥的講授方式,鼓勵學生動手操作,讓手腦合一、智情共進,在操作中獲得數學經驗的積累。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實驗操作的材料、掛圖、學具等內容,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去畫、拼、擺,直觀地感受實物的特征,從而使主體意識得到發揮,實踐能力得到提升。
小學數學操作活動形式多樣,有感知型活動,教師設置直觀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調用自己的感覺器官,通過比、剪、折、分、掂、量等形式的操作,將抽象的內容變直觀,將遠離學生生活的問題變得熟悉。有探究型操作,學生運用“前概念”“前技能”,調動自己的“數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知規律,在計算、實驗、測量等操作中獲得結論,形成數學思維方式。學生可以將題目中的數量關系轉化為直觀的線段圖,解決相遇、植樹等問題。學生可以借助尺、秤、量角器等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重量、角度,可以通過測量求出書本、黑板、操場的周長與面積。學生還可以通過科學的實驗,探求數學規律,加深對抽象知識的理解。但在諸多數學觀摩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師“為操作而操作”,以“花架子”吸睛,由于循著固定的答案,缺少思維的融入,難以產生應有的效果。在一些課堂中,由于教師對課堂缺乏有效的掌控,“活而無序”,有的學生借機搭車玩耍,沒有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分一分的活動演變成搭積木,場面完全超出了教師的預設。操作的形式過于單一,手段缺乏創新,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數學思維難以獲得發展。操作雖“大行其道”,但往往只見教師示范、媒體播放,難有學生參與,只有少數參與交流的學生能把握數學規律。部分教師操作目標不明,過于追求形式,花費時間較多,學生沒有真正掌握原理。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的理念理解較為片面,浮于表面,沒有融入“做中學”“教學合一”等理念,操作不能根植于思維活動,滋生大量無效的操作。部分教師錯誤地解讀了操作的本質,認為傳統的教法“一無是處”,輕視知識、技能的運用,對操作活動過于依賴,認為操作活動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部分學生過于強調“學生中心觀”,當學生答錯時、思維偏離重點時不糾錯、不指正,沒有引導學生走出思維的誤區。只有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一、規范操作行為,形成良好習慣
長期以來,教師牽著學生的“牛鼻子”,不敢過多放手,學生的思維與操作技能難以獲得訓練,學生的興趣難以得到激發,因而學生視數學活動為枯燥的任務,他們只是記憶表面的內容,沒有透徹地理解數學知識,因而感到數學越來越難學。教師往往“矯枉過正”,沒有正確解讀“主體”的內涵,不去干涉學生的錯誤操作。教師要為學生的操作、表達進行有效導引,才能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低年級段小學生的分析、類比能力不足,如果要求過于籠統,會令學生無所適從,教師要規范要求,為學生提出明確的指令。教師要讓學生將學具擺在固定的位置,在操作前不要碰學具,也不要“玩學具”,要傾聽教師的要求。在教師、其他同學講解前,要停止操作,認真聽講,與同伴一起操作,逐步培養合作意識。教師要循循善誘,規范學生操作、傾聽、表達的習慣,采用相應的策略,促進學生操作習慣的培養。
二、合理選擇學具,激發參與熱情
學具是學生操作能力培養的重要媒介,教師要恰當地使用學具,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實踐的空間,如果使用不當,會成為數學學習的障礙。過于繁雜、花哨的學具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也會令學具失去輔助學習的功能。教師要充分地了解學具,在使用前要通過嘗試操作,掌握運用的方法,了解操作可能出現的問題,了解操作可能得到的結論,這樣有利于教學環節的落實,有利于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在課前要充分地接觸學具,這樣才會得心應手,避免學生因好奇心的流露而令注意力分散。
三、創設有效情境,調動感官參與
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才能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要結合學生認知與數學學科特點,創設動手操作的情境。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創設情境,將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也能為知識與實踐之間搭建橋梁,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在蘇教版三上《認識周長》一課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呈現遮住部分,露出3個角的三角形、4個角的長方形、5個角的五角星和部分圓,讓學生猜一猜是什么圖形?教師通過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探究角的基本特征的興趣。教師讓學生觀察操作,用手摸一摸課本封面的四條邊,找出課本封面的周長。教師呈現瓷磚、手帕、作業本等實物,讓學生觀察圖片,指出游泳池口的周長、三角板、黑板面的周長。教師讓學生拿出釘子板,并在釘子板上圍成不同的圖形,并指出該圖形的周長。學生拿出準備好的一片樹葉,讓學生思考如何才能知道樹葉的周長,通過分組操作量出它的周長。學生在導學案上描出每個圖形的邊長,量出每個圖形各邊的長度,然后利用各邊長的長度再計算出周長。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活動,理解周長的含義,能通過測量計算出平面圖形的周長,從而獲得直觀的經驗,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手、腦、口等感官,使課堂氛圍變得活躍,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如在學習蘇教版二下《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摸一摸角的模型、三角尺、四邊形,讓他們用手摸一摸,并說說銳角、鈍角是什么樣子的,能感受到銳角是尖尖的,有點刺手,鈍角如同“扇子”,學生從視覺、觸覺等方面形成了豐富的表象。又如在學習三上《軸對稱圖形》一課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在美麗的花叢中飛來一只小蝴蝶和小蜻蜓,它們爭論不下,都認為自己是最美的,一朵小花建議由它們各出一半組成新的圖形,學生通過觀察,會發現小蝴蝶、小蜻蜓的圖案比較美,并說出自己的理由,“它們的兩邊是一模一樣的”,有學生預習了課本,說出它們都是“軸對稱圖形”。 教師將枯燥的概念融入有趣的情境之中,引學生加以觀察,對軸對稱圖形有了初步感知,體會到圖形的兩邊分別對應相等。教師讓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紙,并將之對折,在一側畫一幅自己喜歡的圖形,并用剪刀把它剪下來,再打開紙片,學生會發現折痕兩邊的圖形能完全重合,從而加深了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
四、強化及時指導,把控活動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回應、反饋,及時調整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要介入操作過程,對學生存在的困難予以必要的指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如果操作要求不明確,就會使課堂變得混亂、無序,使教學的節奏被打亂,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要明確要求,要以精準的語言敘述活動的步驟、方法,對操作有明確的指向,讓操作變得富有實效。在操作前,教師可以根據需要為學生作必要的演示、指導,讓學生在操作中習得知識、發展思維。教師要針對低年級學生,采用以問引思的策略,為學生的思考指向,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如在蘇教版一上《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一課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13根小棒能捆成一捆嗎?該如何放?教師以問題促進學生的思考,幫助學生樹立“滿十進一”的表象。針對高年級學生,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很多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將操作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先讓學生嘗試,通過觀察了解學生存在的不足,予以針對性的示范,解決學生存在的疑惑。如在度量角時,教師讓學生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說說自己對量角器的認識,學生能說出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線、內外刻度線、90度刻度線,能感知1°的大小,再嘗試用量角器量角,邊量邊思考: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要注意什么?在度量中做到“兩重合”,要將量角器的中心與角的頂點重合,零度刻度線與角的一邊重合,教師針對學生在操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點對對,線對邊,再看另一邊”的口訣,在邊不夠長時延長,能正確地量出角的度數。
五、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去操作,讓他們在操作中習得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能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在探尋數學規律中掌握數學本質,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ㄘ熑尉庉?林 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792.htm